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军 张珊珊

摘 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本文通过分析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分析了高中语文学科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双向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劳动教育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4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落实,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途径,更是促进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具有天然的劳动教育渗透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品德、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而劳动教育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师通常通过写作、朗读、演讲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但这些语言活动多停留在理论和表面,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结合劳动教育,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实际劳动活动时,既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技巧,又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活动策划和实施,让学生通过集体合作,开展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社区宣传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组织、协调和实际操作中锻炼动手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责任感,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策划活动时,学生需要通过调研、制定计划、分工协作等过程,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能够加深对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的理解与掌握。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

劳动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更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认同。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是智慧、创造力与责任心的体现。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对劳动的全面认识,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劳动主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多重意义。例如,在《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中,贾府的管家人物虽然是家务劳动者,但其承担的管理职责同样体现了高尚的劳动精神。通过对这一角色的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也包含着管理的责任,从而尊重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劳动者。此外,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劳动人民的形象,尤其是《阿Q正传》中的劳动阶层,这些作品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透过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描写,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者的辛劳与力量,进而培养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文学分析,学生不仅能了解劳动的实际意义,还能理解劳动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尊重与敬畏,培养他们珍惜劳动成果的态度。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是情感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将劳动与社会、文化、经济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推动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语文课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社会背景和劳动主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阅读与思考,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在社会中的多重作用。例如,通过学习一些经典作品,如《共产党宣言》中的劳动者解放思想,或者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变革,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还能明确个人劳动与国家、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讨论贫困、就业、环境保护等问题,探讨劳动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这些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份劳动都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每个人的劳动都是国家和社会繁荣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社会繁荣的情感,鼓励他们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在面对社会中的不平等与不公时,学生能更具责任感地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平等。

二、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1.通过课文选材与主题探讨融入劳动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选与劳动相关的课文内容,将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从而提升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能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涉及劳动的主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揭示了劳动与社会责任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思想,探讨责任与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个人生存的手段,更是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重要途径。这种讨论不仅能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还能够培养他们形成为社会和国家尽责的情感和使命感。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中,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劳动人民的形象,揭示了劳动的尊严与价值。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刻画,表现了劳动阶层的辛苦与无奈,同时也突出了他们的坚韧与不屈,尽管身处困境,依旧有着对生活的坚持和对尊严的追求。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学生可以理解劳动的多重价值,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而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祥子作为一名拉车夫,尽管生活贫困且艰难,但他始终坚守劳动岗位,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奋斗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祥子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劳动者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增强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2.结合实际活动开展劳动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之外的劳动实践活动是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际的劳动活动,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增强他们对劳动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校内外的环境保护、绿化或美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的环境建设中。通过实际的劳动,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更能在完成一项任务后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通过实际劳动所获得的成就感,能够深刻影响学生对劳动的看法,使他们更加理解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对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互相支持、共同努力的过程,也能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与集体意识,增强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劳动体验社会的实际需求,还能够看到劳动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例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到扶贫、助老、环保等社会公益项目中,亲身感受到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在社区建设中,学生可能需要协助改善社区设施、参与居民调研等活动,这些都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劳动对社会运行的重要作用,并激发他们关心社会发展、贡献社会力量的情感。通过这些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对劳动的社会价值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与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了他们尊重劳动的意识。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合作与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样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合作与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劳动与协作精神的结合。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策划、讨论写作主题。在这种合作式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还能通过集体讨论激发创作灵感,了解劳动与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将体验到从构思到写作,再到修改的全过程,每一阶段都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这种合作的过程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多依赖于团队的协作与支持。这种合作式写作能够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团队合作取得成果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在朗读和演讲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模拟一些劳动场景来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社区活动策划会议,让学生在模拟中扮演不同角色,如项目经理、策划人员、执行人员,进行合作讨论和决策。通过这种情境模拟,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劳动背后的具体流程,还能够体验到劳动中的协作与责任。在模拟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集体讨论、角色分配、任务落实等环节,学会如何通过合作来实现目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社会中,许多工作和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取得更高效的工作成果。这种创新的合作式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集体合作中,教师通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认识到劳动不仅是单纯的体力活动,更是智慧和团队合作的结晶。通过这种互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实际参与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形成更加尊重劳动的态度。这种注重合作与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中领悟到更多的劳动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4.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的形式和意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当今时代,劳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创新性劳动和技术劳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当代社会中劳动的多样化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全面的劳动价值观。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知识型劳动者如程序员、设计师、科研人员等,通过智慧和创意推动社会的创新与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这些行业中的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形式已不再局限于体力的付出,更多地表现为脑力劳动和技术劳动,这些劳动同样需要辛勤努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比这些不同类型的劳动,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种劳动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值得尊重和认可。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型劳动者与传统劳动者一样,都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有劳动经验的社会人士,或是从事公益劳动的志愿者到课堂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故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中各种不同职业背后的劳动精神。例如,邀请一位从事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或者一位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来讲述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让学生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职业背后所蕴藏的责任与奉献。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或社会实践,了解更多职业领域中劳动者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对各种劳动形式的尊重和敬意。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是落实教育政策、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结合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的目标,可以实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劳动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优化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方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劳动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张竞予《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索》,《家长》2024年第26期。

[2] 穆润先《高中语文教材中劳动者形象的多元化分析及教学建议》,《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年第9期。

[3] 潘华清《高中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探析——以语文学科为例》,《中学教学参考》2024年第18期。

(本文系扬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指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2/P/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