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小说教法探究
作者: 孙红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45
小说和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的文学样式同为高中生必学的文学体裁。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考的考纲也对小说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小说的阅读与鉴赏,要注重审美体验。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要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中教材现选入小说19篇,除了中国现当代小说,还包含7篇外国小说,2篇中国古典小说。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从题材上来讲,选择这些小说旨在彰显以美育人的功能。那么,我们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法上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教学生掌握什么是小说。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小说的概念其实是模糊的,主要表现在分不清小说和写人叙事的散文的区别,甚至分不清小说和记叙文。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去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广泛,结构自由,思路不拘一格。“神聚”指散文在全文的线索的贯穿下集中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学生为什么会混淆散文和小说的概念,因为他们接触到的散文大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的散文,而小说也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写人叙事的散文有情节,小说也有情节。但是,小说里面的情节和散文里面的情节的最大区别是:小说里面的情节环环相扣,缺少某个环节,整个故事便无法推进。《祝福》里,祥林嫂逃出,进入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被婆婆抓回去嫁给贺老六,丈夫得伤寒去世,儿子阿毛被狼吃掉,又回鲁四老爷家做工,不能参与祝福祭祀,捐门槛后仍然不能参与祭祀,被鲁家赶出去而死这些情节是一环套一环的,后面的情节都是在前面情节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些情节既不能缺少,前后位置也不能互相调换。而散文不是,散文所叙述的事情除了服务于文章的中心,彼此之间的关联不不大。比如选入教材的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七件小事,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两件小事,也可以把其中的两件换成别的小事,七件小事的顺序也可以调换,这并不会对文章的中心“对教师是思念和感激”带来太大的影响,也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
中学阶段,常常将小说、写人叙事的散文、童话、寓言、通讯等,都归结到记叙文的教学中。所以,小说只是记叙文的一种。在高中的教学中,不能将小说笼统地称为记叙文,这样会导致学生误以为小说、散文、记叙文是并列的概念。
弄清楚小说的概念,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本质。
第二,真正把握小说的几个基本要素以及几个要素和小说主题的关系。人物塑造是作者小说创作的核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的关键。小说的生命力来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人物的成长与性格的转变都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实现的。小说中为什么一定要有环境描写?因为那是人物的生活背景和活动舞台。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深深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情节的设置还是环境的描写,都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最吸引人的是情节。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人物在情节中将他的性格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情节的设计往往和小说的主题紧密相连。
小说的环境描写首先向读者展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风貌。环境描也是情节向前推进的一个动力。在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命运的原因时,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也深深地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是小说中一切要素的土壤,在小说中有多种作用。
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都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小说的主题。《祝福》中的柳嫂劝祥林嫂去捐门槛赎罪就是表现了迷信思想对人们的毒害。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环境的氛围和特点,都能够深化小说的主题。小说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表现了小说的含义。
第三,指导学生熟悉有关小说阅读的常规题型,并研究近几年高考在题型上的变化。一般来说,小说阅读的题型基本保持稳定。纵观历年高考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有没有读懂文本写了什么,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抒发出来的,是怎么描写的。而且,有些题目对考点的考查取得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比如2023年新Ⅰ卷的第9题: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两个问题: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词?学生不仅要品味这些语言,还要透过这些语言探究文本意蕴。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本,还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在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样才能把问题思考得透彻。
近几年的题型越发灵活。以2022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为例,“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这一题比较有挑战性。《江上》是历史小说,而渔夫拒剑又是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在民间故事当中,渔丈人明明知道伍子胥的真实身份而冒死救下了他。获救之后,伍子胥因为心存疑虑而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宝剑赠给渔丈人并嘱咐他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为表明自己的诚信和高洁而横剑自杀。在民间故事里,渔丈人是一名义士,是伍子胥复仇的支持者;而《江上》里面的渔夫是一位真实的渔人,随意渡了子婿,然后淡然离去,在无意中引渡了子婿放下仇恨,将他引向了美好清淡的生活。这样的改写,使得人物形象的美学特点截然不同。那么,高考题针对渔夫身份的改写让学生探讨文学效果,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在民间故事里,渔丈人是悲壮的、慷慨的;而《江上》里的渔夫却是风轻云淡的。这样也造成了主旨的不同,一个是一心一意复仇,而另一个是追求美好淡然的生活。学生要做好这一题,要了解伍子胥的相关历史,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要能将节选部分不连贯的情节连接起来,还要品味小说中诗化的语言。这些都需要学生的综合能力。
再以2023年新Ⅰ卷的第9题为例,“读书小组要为此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这道题很开放,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如果选择第一组,需要从这几个角度思考:未来是什么?未来是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回忆又是什么?回忆是父亲对过去生活的回忆。父亲为什么要想象未来,又要回忆过去?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过程,希望儿子在其中也能找到自我。这道题不仅需要学生将三者联系起来思考,还要考虑其中的内在联系。如果选择第二组,就需要学生储备文学理论。这里就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意象,想象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意象来表达什么。在这里,“河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河流的特点就是流动性,空间上不断延伸,时间上连接过去和未来。所以,河流意味着空间的延展,也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并承载了父亲美好的情感和回忆。这种灵活开放的题型会越来越多地在其他几套试卷中得到推广和延伸。
第四,重视文学类文本和教材的衔接。2020年全国Ⅰ卷考了一篇海明威的小说《越野滑雪》,后面的试题是这样的: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这道题间接地衔接了教材中的艺术手法,考到了《老人与海》中的“冰山理论”。由此可见,教材对高考的引导作用已经不可忽视。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小说教学中应该在策略和方法上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是平时的阅读和考试时候的阅读,第一步要读懂文本。这和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理解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阅读的量是基础,理解能力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针对高中生学习繁忙的现实,首要考虑的是读什么的问题。教材中涉及的小说要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要深刻理解。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也要好好完成,以《红楼梦》为例。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就用到《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情节。除此以外,推荐学生在课外可以阅读中外著名的短篇小说。比如莫泊桑、欧亨利、星新一等作家的微型小说,篇幅虽然短小,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促进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课本中的小说,尤其是中外经典小说,要精读。教师设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置情境,设置问题,理清情节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特点,探究人物命运的根源。对于整本书阅读,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分享阅读感悟。将整本书阅读和有关的影视欣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走进经典,陶醉于经典。有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短篇小说或者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并作文学点评。经过实践,写文学点评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要写文学短评,就必须认真阅读小说,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艺术手法形成自己的理解。
然后,储备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小说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作者想通过小说表达什么构成了整部小说的创作。这三大块其实就是小说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小说写的内容和思想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阅历。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都是储备阅历的途径。
对于学生来讲,最难的知识还是关于小说的艺术手法。这不仅需要了解各种艺术手法的概念,还要结合作品去理解它的作用?什么是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是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包括句子的修辞、文章的语言特点、篇章结构技巧、常见的表现手法。
教材中的艺术手法需要研究透彻,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摇摆叙事的手法。祥林嫂这一系列看似巧合,偶然的事件使得小说原本简单的情节发生了反复的“摇摆”,不仅使得小说故事引人入胜,更在这反复的“摇摆”中强化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意味,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因此,从运用的手法看,“摇摆”主要是设置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和巨大的悬念。在“摇摆”的情节运行方式下,小说经常冲突激烈,文章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在讲到“摇摆叙事”的时候,如果能联系“延迟叙事”,将两者进行比较,学生会更好地领悟两者的特点。比如“刘备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诸葛亮七擒七获孟获”,这些故事通过“三顾”“三打”“七擒七纵”来推动故事前进并且延续故事的节奏。所谓延迟,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竭力给故事的进展设置障碍,拖延读者到达故事结尾的时间。为了达到延迟的效果,作家常常使用重复的手法,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使情节产生波澜,曲折动人。
将课内小说的教学和高考联系起来,不仅能够巩固课内知识,还能真正地提升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如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2019年全国Ⅱ卷莫泊桑的《小步舞》中,卢森堡公园的苗圃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象征着跳小步舞的老舞蹈师夫妇,象征着过去的时代。2020全国Ⅰ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中,“滑雪”这项活动象征人远离世俗纷扰,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的生活方式。2019全国Ⅱ卷莫泊桑《小步舞》,故事都集中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空间高度集中,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2020全国Ⅰ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时空集中:时间集中在滑雪那段时间,空间集中在滑雪的山谷及附近的客栈,时空相对集中。
小说的手法是多样的,教者的教法也是多样的。教材中的《祝福》《边城》《复活(节选)》等课文在艺术手法上都很有特色,教者要深度解读,并联系高考,以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最后,对学生的指导要落实在审题和答题上。现在的命题不仅要兼顾基础,还要开放思维,反答题的套路化和模式化,设置问题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指导学生精准审题,读懂题干要求,把握命题意图,才能避免陷入僵化的思维。例如,2020年全国Ⅰ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第8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这一题完全依文依情境而出。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读懂小说,弄清楚事情的原委,进入情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人物产生共鸣。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他们为什么要一再相约?是因为这次他们在一起滑雪,他们挑战了自然,彰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类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非常享受这样的经历。所以,他们对这次的分别显得十分依依不舍,对下次的再见有着强烈的愿望。再加上对话中“我得上学啊”“也许我们再也没有机会滑雪了,尼克”“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这些信息透露了他们已经觉得下次见面很难,心中不免失落怅惘。这样分析后,答案已经很明白了。所以,这一题的审题关键词就是“一再相约”,然后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去寻找答案。
小说这种文体非常复杂。通常情况下人物形象众多,情节也是错综复杂,有着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体量。作者需要有深刻的洞察力、极强的叙事能力和逻辑能力。而教小说的教者不仅要读懂小说,读懂作者,还要读懂学生,读懂高考考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