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陈巧灵

摘 要:本文以课本剧《雷雨》活动为具体案例,分析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阐述了情境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深入分析《雷雨》教学的困境,探讨开展课本剧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详细介绍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包括情境创设、课本剧排练、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的具体做法,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高中语文 《雷雨》 应用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46

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核心议题。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借助丰富多样的情境,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助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课本剧活动作为情境教学法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以经典话剧《雷雨》为例开展课本剧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还能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因此,本文以课本剧《雷雨》活动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情境教学法相关理论概述

情境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或构建富含情感色彩、以直观形象为核心的具体场景,引发学生特定的情感反应和体验。运用此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还能促使自身综合素质获得相应的提升。尤为重要的是,该方法的精髓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境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形象逼真

在教学实践中,形象逼真的情境并非是对现实世界的完全复制,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与简化的模拟。这种模拟通过巧妙地运用道具、语言、音乐等多种元素,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感,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实际情境中,或身临其境般感受场景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情意深长

教师将丰富的情感融入教材内容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场景设计,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绪与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这个“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深入情境、体验情感,从而在情感与理智的交融中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他们情感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知、情、意、行融成一体

情境教学法会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对象,增加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即知识单元。这有助于学生产生灵感,培养其相似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是感受情境,然后用语言表达。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如此,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二、高中语文《雷雨》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雷雨》教学的困境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雷雨》学习兴趣不足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以及文本理解的挑战性。一个显著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可能过度依赖讲解和分析,导致教学形式单调乏味,缺乏足够的活力与魅力,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而言,他们可能仅仅停留于对文本的浅层次解读,而忽视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外,经典话剧《雷雨》的时代背景与现代学生生活存在一定差距,剧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语言富含艺术性和隐喻性,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挑战,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文本解读不够深入全面

传统教学往往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雷雨》的丰富内涵。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能聚焦于知识点的灌输,却忽视了对作品主题、人物特性及戏剧冲突等关键方面的深入挖掘,从而使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仅停留在浅显层面。另一方面,教学流程中可能缺失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与自我分析的环节,导致学生仅仅被动地听取教师的阐释,未能真正融入文本的解读过程,难以领悟作品蕴含的深层意蕴及艺术魅力。

(二)开展课本剧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开展课本剧活动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改编剧本、角色扮演等,使学生主动探究《雷雨》这部作品。同时,排练与表演要求学生之间紧密协作,以提升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雷雨》具有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非常适合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另外,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品鉴能力和演绎技能,同时,学校资源的丰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也为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雷雨》为例

(一)情境创设阶段

1.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视觉情境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电影《雷雨》的片段,展示剧中关键场景,如周公馆的外观、室内布置等,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环境形成初步的直观感受。与此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故事所处社会背景的理解,可以展示描绘20世纪初城市街道与资本家工厂等时代背景的图片。在讲解具体情节时,教师应适时地引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诸如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的经典一幕,以及雷雨交加、震撼人心的场景,以此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剧情的推进。

2.音乐烘托营造情感氛围

导入新课时,播放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雷雨》的片中曲,让学生提前感受雷雨那让人窒息的时代背景,营造出压抑的氛围。在讲到周朴园与鲁侍萍激烈冲突的情节时,播放紧张的旋律,增强紧张感。当剧情发展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时,选取抒情的音乐,如表现鲁侍萍痛苦回忆的片段,搭配舒缓、忧伤的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情感。

3.语言描述引导想象情境

教师在播放视频的同时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雷雨》中的场景,如:“在那个闷热的午后,周公馆里弥漫着一股让人压抑的气息,乌云如墨般笼罩着天空,仿佛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剧情情境。描述人物形象时,细致入微,如:“周朴园,这位资本家,他的眼神冷漠而犀利,透露出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威严……”让学生对人物有更鲜明的印象。在描述雷雨的景象时,运用形象的词汇,如:“闪电如利剑般划破黑暗的天空,紧接着,震耳欲聋的雷声仿佛要将整个世界撕裂……”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情境。

(二)课本剧排练阶段

1.角色分配与分析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以熟悉并理解各个角色的独特性格与特征。随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让他们分享各自对不同角色的独到见解。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性格特质及表演才能,挑选合适的角色进行扮演。例如,性格开朗、表现欲强的学生可以挑战周朴园或繁漪这类角色;而性格沉稳、情感丰富的学生,则可能更适合诠释鲁侍萍或四凤等人物。针对每个角色,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性格、心理和动机。以周朴园为例,需剖析其自私自利、虚伪做作及冷酷无情的一面;而鲁侍萍,则需体会其坚韧不拔、内心痛苦及无奈挣扎的情感。为了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可以通过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讨:周朴园究竟出于何种原因要隐瞒过往的真相?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台词与表演技巧指导

台词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台词的内涵、节奏和情感。对于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台词,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例如,周朴园说的“谁指使你来的”这句话,要表现出他的怀疑和警惕。指导学生注意台词的重音、停顿和语调的变化,以更好地传达情感。例如,鲁侍萍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时,可以强调“命”字,突出她的悲愤。

在演技指导上,学生利用肢体动作强化角色表现,如周朴园运用威严手势,四凤紧张时展现不安小动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表情传达情感,如繁漪的愤怒、绝望,周冲的单纯、热情等。接着,让学生理解舞台移动路线与位置需自然贴合剧情,避免混乱遮挡。并强调团队合作,学会眼神交流、互动呼应,使表演更真实自然。

3.团队协作与沟通

在排练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呈现剧情和角色。当学生间产生意见分歧,应引导他们展开理性讨论与协商,尊重各自立场,共同探寻最佳解决途径。随后,安排小组讨论与集体排练时段,培养学生间的默契。例如,在排练如周家人共同商议事务的多人场景时,应提醒学生注意彼此的节奏和反应,以保证对话与动作的和谐统一。同时,要强调每位学生在团队中的重要作用,激励他们相互支持与合作。若某学生在表演上遭遇难题,其他成员应集思广益,提供建议与帮助。

(三)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

1.课本剧演出组织

首先,精心选择演出场地,可以是学校的礼堂、教室或其他适合表演的场所。根据剧情需要,对场地进行简单布置,营造出与《雷雨》剧情相符的氛围,如悬挂一些与剧情相关的背景布或道具。然后准备好所需的道具,如家具、茶具、扇子等,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对于一些重要的道具,如周朴园的照片、鲁侍萍的旧衣物等,要尽量做到逼真。根据角色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服装。例如,资本家可身着西装或长袍马褂,而仆人则穿着简约的服饰。其次,需注重灯光与音效的协调运用。演出过程中,应根据剧情进展灵活调整灯光的明暗与色彩,以营造相应的氛围。比如,雷雨场景可通过闪烁灯光模拟闪电,而在紧张情节中,则可用强光凸显角色。同时,辅以恰当的音效,诸如雷鸣、雨声、门扉关闭之声等,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2.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

(1)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以下方面:

表演技巧(30%):包括肢体语言的运用、表情的丰富度、台词的清晰和感染力等。对文本的理解与呈现(30%):是否准确把握角色性格和情感,能否生动地展现剧情的发展和冲突。团队协作(20%):与其他演员的配合默契程度,是否能够相互支持和呼应。创意与创新(10%):是否在表演中有独特的创意或对角色有新颖的诠释。舞台表现(10%):包括舞台走位、服装道具的合适度、对舞台空间的利用等。

(2)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反思和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与评价,随后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对其他小组表演的见解及建议。

(3)评价结果反馈与教学反思

教师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情境教学活动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思考在情境创设、角色分配与分析、台词与表演技巧指导、团队协作培养等方面哪些做法是有效的,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当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方法,在未来教学中更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若学生在理解角色内心情感时遇到困难,未来教学中可增加更多深入分析角色心理的环节;若团队协作欠缺默契,则可策划更多团队活动,以强化学生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将本次活动的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艺术表现力。

四、情境教学法的改进方向

通过本次对课本剧《雷雨》活动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巨大潜力与显著成效。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情境创设的手段与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资源、音乐和语言描述,还可以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逼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评价体系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的设定,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除了现有的表演技巧、文本理解与呈现、团队协作等评价指标外,还可以增加对学生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同时,采用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如量化评分、数据分析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匡林刚《浅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戏剧教学——以〈雷雨(节选)〉的教学为例》,《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年第9期。

[2] 周荣硕《基于“词语理解”的戏剧阅读——以苏教版高中〈雷雨〉(节选)为例》,《课外语文》2016年第23期。

[3] 梁春霞《让高中戏剧课从平面迈向立体化——由〈雷雨(节选)〉公开课引发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