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作者: 王淑梅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立足于初中历史教学,围绕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展开探究,提出了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科学设置项目目标;根据项目目标,完善教学资源;围绕项目主题,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等四点策略。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47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和反思”等多个教学环节,设计项目学习方案,让学生能在项目目标的指引下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项目进行计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一、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初中历史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能在了解历史事物、任务、现象等知识点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能站在历史的角度了解中国国情。”教师立足该新《课标》要求设置项目主题和项目目标,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积攒历史学习经验。教师可以通过以项目主题内容为线索规划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历史典籍、历史图片和视频、书籍资源等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学习体验能更加丰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历史教学效果。
3.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度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有助于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项目主题和项目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再组织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使学生能在探究任务内容的过程中深度学习和思考问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4.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和自己小组的需要,上网搜集学习资源,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各种调查、探究任务,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历史知识,让历史知识能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5.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式学习不同于普通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自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项目内容展开自主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能更愿意独立、理性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二、项目式学习的特点
1.实践性
项目式学习具有实践性特点,项目式学习能为学生提供在具体情境中活动的舞台,让学生能依据具体项目任务,有目的地完成有意义的活动,具有实践属性。学生可以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调查和思考,使其能在围绕项目任务展开观察、调查、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学习知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情境性
项目式学习具有情境性特点,项目式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活动实操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在情境中互相协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习、理解知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让学生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3.契合历史学科特点
项目式学习具有契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项目式学习刚好契合历史学科需要发现、解释和反思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让学生能在此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立体的历史认识,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三、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科学设置项目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科学设置项目目标。教师在选择项目主题前,应全面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再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理解历史的教学目标。由此,教师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科学设置项目目标,让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以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教师经过全面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得知,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七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仍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等方式,深入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新《课标》中“让学生能在了解历史事物、任务、现象等知识点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能站在历史的角度了解中国国情”等要求为导向,将项目主题定为“让学生探究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相关内容”,再根据项目主题,将本课项目目标定为:让学生了解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学生围绕项目主题展开探究和学习,能够明白“成由节俭,败由奢侈”的道理,认识到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2.根据项目目标,完善教学资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当教师决定好项目主题和项目目标后,即应根据项目目标进行项目规划,再根据具体规划内容完善教学资源。在进行项目规划时,教师要懂得活用逆向思维,根据教学预期结果和项目目标优化教学配置,合理规划项目资源布局。通过教师科学布局,合理分配各部分教学资源,辅助学生深入思考并发现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结点,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项目式学习效果。
以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当设置完项目目标后,教师即可以根据项目目标进行合理布局,并完善项目资源。本课的项目目标主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各维度目标的具体内容,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展示、交流项目成果—全面评价反思”。基于上述教学流程,教师可以选择相关历史典籍(《史记》《汉书》《三辅黄图》《西京杂记》)、历史图片和视频(《中国》西汉部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片段)、书籍资源(《西汉年纪》《盛世:西汉》)作为主要项目资源。
3.围绕项目主题,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围绕项目主题,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项目主题,利用图片、视频、史料文本等资源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再根据情境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边体验情境,边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查阅与项目主题相关的资料,再在课堂上共享自己收集的资料。由此,教师围绕项目主题,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由前文可知,本课的项目主题为“让学生探究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相关内容”,教师以该主题为线索,上网搜集一些与西汉相关的视频、史料和图片。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纪录片《中国》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西汉初期部分,也可以将《史记》和《汉书》中描写西汉建国初期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内容展示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能对西汉初期的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资料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如:“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什么?建立者是谁?都城建在哪里?”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再在课上共享给其他同学。由此,教师围绕项目主题,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4.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活动是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主要阶段,也是初中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提升历史素养的关键。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项目目标为导向,为学生布置一些项目任务,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学生需要根据本组成员的实际能力进行分工,并预先分析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内容、所需要资源和项目成果展示方式。再根据探究学习计划,在指定时间内展开调查研究、思维发散、草案制定、反向思考和验证假设等活动,并最终完成任务。在学生自行探究期间,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再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指导。由此,教师通过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学生能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以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教师可以围绕项目主题,将项目任务设计为“让学生探究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相关内容”,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和思考。学生可以根据本组员的能力,科学分工每个人的任务,采集信息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搜集西汉初期和文景之治时期的资料,整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整合小组成员搜集到的资料,再将这些资料汇总成表格,领导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担任组长,负责制定研究草案。然后,学生根据分工展开调查和探究。学生通过调查和探究可以得知,在西汉初期,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取了“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等措施。知道文景之治本为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了休养生息所采取的治国措施。该时期,两位国君采取了“鼓励生产发展、实行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禁止奢靡享受、采用贵粟政策、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政策、废除肉刑”等治国措施。这一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经济繁荣,历史上称文景之治。在学生讨论和探究期间,教师也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由此,教师通过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5.展示项目成果,全面评价反思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当学生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即可以组织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再带领学生全面反思本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请各组学生选派代表汇报本组当堂课的学习情况,展示本组本堂课的学习成果。每当有小组汇报完毕,教师即可以点评该组学生的汇报成果,再请其他小组成员评价这组学生的汇报情况。然后,再请该组学生反思本次活动中本组的表现。由此,教师通过展示项目成果,再带领学生全面反思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以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当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即可以请各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如,某组学生经讨论、探究后得出“在西汉初期,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取了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等措施。文景之治本为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了休养生息所采取的治国措施,该时期,两位国君采取了鼓励生产发展,实行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禁止奢靡享受,采用贵粟政策,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政策,废除肉刑等治国措施”等结论。教师可以鼓励该生将这一结论反馈给其他组同学,让其他组同学评价一下该组学生的讨论情况。然后,教师请该组学生自评一下本次的讨论、探究情况。最后,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评价。由此,教师通过展示项目成果,再带领学生全面反思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围绕具体项目任务展开探究和思考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选择合适项目主题,科学设置项目目标;根据具体目标,完善教学资源;围绕项目主题,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展开探究;组织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再带领学生全面反思本堂课的学习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体验项目式学习,使其能更深入地学习知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易红《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化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年第28期。
[2] 张江叶《核心素养导向下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考试周刊》2024年第13期。
[3] 王春刚《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家长》2024年第6期。
[4] 王英杰《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启迪与智慧》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