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方法探究
作者: 姚苗苗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初中历史大单元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历史知识内涵,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历史学习思维模式。学生在这种崭新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实现历史素养的提升。在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支持下,很多零散的知识要点可以更为具象化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历史学习规律,切实感受历史学科魅力。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历史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48
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能够知晓,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确保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扎实其历史基础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在此基础之上,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运行规律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中汲取人生智慧,进而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历史思维。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充分应用大单元教学实践思路。通过这一思路,教师可以将各个知识要点充分融合,使历史学科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能够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对每个单元知识的有效整合。这样一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最终也有助于他们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原则
1.培养时空观念
历史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带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体,且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存在差异性,很多事件也只有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才可能发生,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站在特定的时空看待问题,而非以目前的状况来进行评论。在学习历史课程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就事论事的原则,这样才不会出现思想上的偏颇,不会对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存在偏见。因此,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到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条件,并不能够用现代的眼光去揣测,要带领学生站在特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分析事件主体,学生也能够借此机会建立时空观念,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不会出现思想上的偏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学会站在特定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理性的历史观。学生不仅能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多层次含义,还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学生只有用这种历史思维方式去看待历史才会理解每个事件、人物的合理性,从而避免偏差和偏见。
2.学会分析史料
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会需要经历辩证思考和论证的过程,任何观点的阐释都不仅要立足于观点,更需要出示相关的论据,这样才能够让叙述的话语真实可信,做到有理有据,学生输出的观点才能够更加有说服力,能感化听到的人。而在历史领域中,史料便是最有力的论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元素,教师也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让其在叙述观点的时候能够更多地结合史料内容,学生的史料意识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时候需要重视融合史料分析内容,这不仅是阔展学生视野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思维能力的途径,学生的历史学习环境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对于参与到史料学习环节有着更强的兴趣,教学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带领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期间依据大单元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中找寻到更多的史料,并激励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其对于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和影响力,真正实现对于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学好历史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3.正确理解历史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重视融合史料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做到教学辅助,确保历史教学内容更具真实性,教师在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规律性的时候也会更为顺利,即便是抽象的知识内涵也能够很好地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在实施大单元设计工作的时候则需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让学生能够学会站在特定的时空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据,也就是要站在事实的角度上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而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无端臆想。更为重要的是,初中生想要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论述的时候需要做好对相关史料的整合,这个过程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学生在运用口语进行表达的时候也会更好地将知识点内化于心,实现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而非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学生的语言也能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学生也可以正确认识历史,无论是对于历史事件还是对于历史人物都能够从多个层面进行理解,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都能够借此机会得到强化,真正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和价值。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
1.整合单元内容,完善教学框架
对于初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中生而言,如果课程所展现出的内容是零散的知识点,并不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各项知识点之间也无法形成较强的关联性,学生会经常在学了新知识后忘记旧知识。长此以往,历史知识只能杂乱地分布在学生的脑海中。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在历史课堂中对各项事件进行还原,要重视做好对于单元内容的整合处理,并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融合一些课外内容进行补充,让历史知识的整体呈现更为立体,真正实现历史教学工作的完善。
比如,教师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有关单元的知识时,需要重视将课内外的资源进行衔接和展示,这样才能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切实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感受到历史的全貌,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时空观具有重要价值,想要阐释历史内容则需要运用史料进行佐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会更加严谨,还能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实现对于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分析和整合单元内容,让学生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到明治维新的知识内容。为了让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得到保障,教师还可以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社会发展情况作为教学主题,并在互联网环境中找寻到适合融入的课外资源,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现日本发展的全貌。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设备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渗透史料分析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对史料研究更加有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史料研究,以补充和理解教材中所要阐释的内容。为了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可以思考制作思维导图,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无论是在学习全新的知识还是在进行复习,思维导图都能够成为很好的辅助工具,让大单元教学工作的效果得到保障。
2.塑造单元情境,促进知识理解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事件不断涌现,而其中许多事件更是成为特定时期的转折点。这一特点恰似一部永不停歇且无终点的电影,持续演绎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可尝试将此特点作为课程讲解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呈现每个不同的历史事件,同时巧妙结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确保学生对每一课时的内容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力,与更多的历史知识建立联系,从而长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中,深化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养成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历史学科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单元知识时,教师可针对该主题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更为逼真的情景中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如此一来,学生能获得更强的学习沉浸感,其精神世界与历史课程得以充分融合,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历史课程的魅力,并掌握其中的要点内容。在设计情景时,教师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其一,寻找一段有关历史上最早的汽车比赛的视频,以此切实吸引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后,教师再为其介绍视频所对应的年代和历史背景,使学生顺利理解内燃机的概念,进而引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更为详尽地阐释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基础知识的内涵。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需在后续教学环节中融入文艺元素,比如播放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影,让学生在更具趣味性的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充分体会工业革命带来的两面性。这也在无形中教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水平。
3.优化单元编排,调整教学模式
历史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顺应这些规律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编排,这样才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单元中各项知识点的逻辑关联性。在这种完善的教学构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够得到保障。为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挖掘,从全面的角度出发看待每个单元的课程安排,并依据更为科学的方式做好对教学顺序的调整,让教学顺序能够遵循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让整个大单元教育工作可以有秩序地推进。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也会具备更强的逻辑性,让大单元教学工作的效果得以保障。
比如,教师在讲授列宁与十月革相关课程的时候应该重视课程的安排。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通读,这样才能够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处理,在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历史发展顺序的规律,只有秉持这个思维才能够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时空思维的引导下更好地梳理和分析十月革命发生前后,经济以及文化这两个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在经过前期的规划和整合后,可以思考如何将单元划分为若干单元内容开展教学。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可考虑向学生介绍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为使这部分内容生动呈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设备,这样能更生动形象地展现十月革命开展前俄国的经济状况与社会特征,同时还能为学生呈现出当时世界的发展态势,例如让学生了解在法国发生的巴黎公社等相关运动,以此帮助学生明晰十月革命爆发的缘由。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应着重介绍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发生过程,且要强调战争爆发后所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进而助力学生更为全面地学习历史知识。于最后一个课时中,教师需详细阐述十月革命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可从对俄国自身以及对全世界这两个维度展开叙述。若期望教学工作更加完善,则可进行课程补充,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延伸。通过如此精心编排,学生的学习环境将得以优化,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亦会随之提升。
4.构建单元结构,阐释核心思想
在实施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渗透结构化的教学理念,这样能够让学生更为立体化地认知历史内容,这样做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切实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让其能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更为全面合理地看待周边事物。学生也能够借此机会更深层次地领悟历史课程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灵活运用历史的视角看待问题,更好地领悟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课堂中也会集中精力听讲,真正领悟不同单元的核心思想,并让历史知识为自己所用。教师在此期间也要进行深度思考,更好地够营造单元教学环境,在进行单元核心思想阐释的时候也会更为顺利。
比如,教师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出一个自己较为感兴趣的人物进行重点研究,思考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事件,及其对于世界的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以此为中心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学习体系,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效率会得到提升,能够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的效果会获得提升,这样能够为学生构建更加具有特点的历史学习环境。在此期间,有一名学生对于罗斯福较为感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其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进行简短的阐释。有的学生感兴趣的人物是丘吉尔,学生会被丘吉尔的演讲所感染,且会向大家说明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这些信息都是学生的兴趣所引起的。学生能够自主构建起适宜自己的历史学习结构,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情感展示,在主观思想下更为立体地了解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也会因此获得提升,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完善大单元教学模式,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灵活使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并能够从全局的角度看待历史学科和历史事件,学生的思维也会因此变得更为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合自身的想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孙榕《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路径探究》,《家长》2023年第31期。
[2] 高宁宁《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中学教学参考》2023年第31期。
[3] 王静《大单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初探》,《试题与研究》2023年32期。
[4] 顾婷婷《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文理导航》2023年第12期。
[5] 胡乐峰《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教学模式的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42期。
[6] 黄莹《初中历史大单元主题式复习策略研究》,《好家长》2023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