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政治思维的策略探究

作者: 叶颖萍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政治思维的策略探究0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知与思维能力。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教学内容较枯燥、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及教学评价体系较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教师可从引入时事案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实时过程反馈等策略入手,增强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旨在推动学生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向思维能力的提升转变,促使学生在政治学习中能够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立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政治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 高阶政治思维 创新性思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5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教育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高阶政治思维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在面对复杂政治、社会问题时能够进行深度分析、批判性思考,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创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思维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通过引入时事案例、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实时过程反馈等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政治思维能力,从而为国家未来的政治创新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阶政治思维

‌高阶政治思维‌是指发生在高层次认知水平上的思维活动,主要包括问题求解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其中,问题求解思维是指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现有的政治理论和概念,更要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综合运用政治学原理,对社会中的各种政治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创新思维是指在面对社会变革和发展时,学生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和创新的政治路径。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对接收的信息和观点进行质疑和评估,而非盲目接受。学生应学会分析不同政治现象的本质、背景及其多元影响,从而做出具有独立性、理性和深度的判断。高阶政治思维强调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各方面的关系,并能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决策。‌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政治思维现状

(一)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高中政治课程涵盖诸多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理论,知识内容本身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政治学中的许多理论涉及政治权力、法治、民主等核心概念,这些内容抽象、复杂,难以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和现实生活产生直接联系。课程中的理论性知识往往没有足够的生动案例和具体情境作为支撑,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此外,部分政治学理论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治制度的类型等,尽管在政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缺乏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紧密结合,学生容易对这些理论产生疏离感。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的内容往往缺少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动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容易陷入对政治知识的被动接受中,难以培养其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尽管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部分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只是一味地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课本,局限于文本框架中,未能深入思考知识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此种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停留在记忆和复述的层面,缺乏对知识的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应用。学生很难从课堂上所学的政治理论中提炼出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观点,也无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中。课本中的政治理论常常呈现出抽象的学术性,教师若仅仅依赖课本进行讲解,忽视了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学生的学习也变得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评价体系较不完善

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术成绩的考核上,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政治思维的全面评价。部分高中仍然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单一,过度聚焦于应试技巧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高阶政治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期的锻炼,而这些能力很难通过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因此,现有的评价体系未能准确反映学生在思维深度、政治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实际发展。此外,评价体系过于强调量化结果,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关注和反馈。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考试范围内进行知识的回忆和整理,而无法接受更为复杂的思维训练。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政治思维的策略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需要结合具体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引导。以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为例,该课主要讲解了“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阐明了真理如何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与修正。在此过程中,学生将理解理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接下来,将讨论如何通过引入时事案例、小组合作学习及实时过程反馈等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这一课程中的思维潜力,促进其高阶政治思维的形成。

(一)引入实事案例,培养学生问题求解思维

政治学理论并非抽象的、静态的知识,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的。引入实事案例可帮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思维。而在本课学习中,当讲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时,教师首先需向学生讲解其概念,并明确指出,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历史进程中的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实践探索不断演进的。并提出“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科技发展来重新定义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真理”这一核心理论,然后通过引入“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实事案例来阐述这一概念。教师可先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讲起,强调当时认为计划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出现,中国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此时,真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即从计划经济的“真理”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真理”。随后,教师可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初期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对比数据(详见表1),让学生看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计划经济能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被认为是合适的经济体制,而随着实践和历史发展,市场经济又被认为是更适合的体制。通过在课堂上自由讨论问题,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真理的历史性”,还能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社会实践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人们对真理的判断。

(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高阶思维不仅包括对事实的理解,还包括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推理、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当教师讲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阐述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意义。教师可以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强调真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围绕“在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检验‘精准扶贫’理论和政策的成效?”“脱贫攻坚战是如何通过具体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政策的?请结合贫困地区的具体实践,探讨政策实施中的调整和创新”以及“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国家如何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实施因地制宜的扶贫政策,这些政策如何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是否符合地方的实际需求?”等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讨论,教师可为讨论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例如每个小组有10—15分钟的讨论时间,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来负责整理讨论内容。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突出实践中的核心观念——“因地制宜”和“精准扶贫”。

(三)实时过程反馈,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高中政治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政治理论,还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授课时进行实时反馈,能够即时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所学内容,并帮助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当教师讲到“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哲学概念时,教师需要在课程上详细讲解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以及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例如,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在讲解理论之后,教师可提出:“我们当前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如何体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在过去,‘发展’是否意味着过度的工业化和环境牺牲?为什么我们要从‘经济发展优先’转变为‘绿色发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以上概念。学生可能会提到过去的工业化进程,认为当时发展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即时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反思:“在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是通过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换来的,而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发展方式不能持续,甚至对社会和环境带来严重损害。”教师通过实时反馈,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发展作为一个不断修正、反复推敲的理念,是如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教师也可在课堂的最后给出一个涵盖本堂课知识点的测试题,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题目如下: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在以下案例中,结合“认识的反复性”和“认识的无限性”分析并解答。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认为通过国家的计划和干预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理论的引入,中国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机制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并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国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问题:

1.结合“认识的反复性”和“认识的无限性”分析,为什么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2.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体现出“认识的反复性”和“认识的无限性”?

3.请举例说明,当今社会其他领域(如科技创新、环保政策等)如何体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征。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政治教学逐渐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目标。此理念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政治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更要注重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引入时事案例、小组合作学习、实时过程反馈等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政治理论的同时,培养其批判性分析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高中政治教学将进一步关注学生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在解决社会问题、政治决策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教师应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使其不仅能够掌握政治理论,更能在实际社会中运用所学,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严永红《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生高阶政治思维培养策略》,《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年第10期。

[2] 李涛、彭丽琼《高中政治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中学教学参考》2024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