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策略探讨

作者: 杨书云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人们对小学生的德育越来越被重视。班主任作为小学生启蒙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工作的核心是管理班级和开展教学。在管理中有机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打造全面综合的德育阵地,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从而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 德育 立德树人 小学班主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55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肩负管理班级的重任。班主任的工作决定了班级的凝聚力,能够影响班级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以及品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班主任应当深入探究班级管理的策略,运用细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并存原则,在管理中有机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和影响,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三观”的重要时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基础。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能够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未来的学习中、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德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深刻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自我超越。

2.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德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小学是塑造学生人格的起步时期,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品质等性格特点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正确的引导、教育能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有机渗透德育,班主任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运用详细的管理规范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强化学生的约束能力,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此外,德育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同情心等优秀社会情感的作用,让学生形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勇于担当、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3.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德育是重要的环节,是五育之首。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五育并举的重要育人方式。道德品质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形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发挥保障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时,班主任能够实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三观”。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德育的现状

1.智育侧重更多,德育不够完善

目前,部分学校依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德育教学方面的规划不够全面系统,导致德育课程被边缘化。主要体现为德育课程的课时不足,且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能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无法做到事事教育、时时教育。此外,部分班主任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依旧重智育轻德育,不能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念、品质道德的培养,不能提升德育的效能。

2.德育实践不足,活动形式流于表面

从调查实践来看,虽然大多数学校都能够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但是部分活动形式流于表面,不能将学生的知识内化迁移,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践。学生虽然参与实践活动,但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没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思考。学生不能把知识、信息化为自身的精神和品质。此外,活动对于实践的侧重不足,不能让学生切身实地进行参与和思考,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不够深刻。

3.家校合作不深,教育合力不够强化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两者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打造全面的教育阵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合作力度不够强。首先,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自身工作忙碌,事务较多,无法过多关注对学生品质修养的教育和引导;其次,学校和家庭的互动交流不够,家长不能及时获取学生的表现信息,学校和家庭信息不对称;再次,学校没能运用科学的策略让家长改变观念,重视和学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没能接受到连贯的、统一的德育,教育合力不够强化。

三、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管理氛围,创设德育管理目标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因此,班级中的文化、氛围、软硬件设施、环境等都能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施质量。班主任应当重视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创设温暖、欢快、友爱、团结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知识,互相帮助,信任教师和同伴,形成集体荣誉感,为德育开展提供条件。

首先,班主任应当细化班级管理的细节,注重班级文化的创建,在班级的装扮中充分展示出德育元素,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装扮教室环境。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在班级管理规范中设置德育目标。让学生能够按照规范鞭策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达成自我教育的效能;再次,班主任可以营造家庭式管理氛围,让学生对集体产生更深的认知,能够为班级的发展贡献力量。班主任运用制定班级制度、学唱班歌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强化师生互动沟通,开展个性德育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班主任应当重视互动的重要性,并创设多样化的互动方式,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给予学生贴心的关怀。班主任应当遵循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让学生形成信任感,并大胆进行表达。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在沟通中强化对学生的德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态度。

首先,班主任应当在班级管理和德育中注重鼓励为主原则。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当运用激励的方式让学生获取成就感,树立信心。在沟通中,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重视和尊重,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其次,班主任在发现问题之后应当保证管理的公平性。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表达。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让学生自我思考和感悟是非对错,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公平的管理和沟通原则能够让学生积极做出改变,完善自身的行为。再次,班主任应当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和成长,在发现学生问题后能够和学生进行互动。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共同进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注重日常以身作则,树立德育榜样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德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整个教育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监督者,更是学生需要依照的标准和典范。班主任应当明确学生的信任和崇拜心理,时刻注重自身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以及语言态度等,强化学生对自身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发挥德育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影响,切实发挥班主任的德育典范作用。

首先,班主任应当注重完善自身,始终运用高标准要求自我,不断进行学习和研修,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最新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做好言传身教工作,运用人格魅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其次,对于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以仁爱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到和每一位学生心平气和地沟通,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从而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再次,班主任应当注重规则意识。严格遵守班级制度,让学生能够在尊重班主任的同时,明确规则的重要性。此外,班主任应当在一言一行中充分展现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品质,从而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

4.构建课程思政系统,强化全面德育渗透

班主任应当积极与各科教师进行有效互动交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促进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每一个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元素,班主任应当和任课教师进行挖掘,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德育延展,将德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运用课程思政的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强化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还能形成全面综合的教育覆盖,对学生进行事事教育、时时教育,完善学生的德育思想,发挥德育的最大价值。

首先,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应当进行积极沟通,发现学生的能力需求,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有目标地渗透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其次,班主任在学校的特色课程或者校本课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内容,通过引导思考、实践参与、思想感悟等方式,使学生接受全面的德育课程。再次,在教学评价中融合德育发展目标,将德育发展程度作为各科教学评价中的一部分,并作为学生综合素养测定的标准。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德育方面的积极思考,形成自身的品德修养。

5.组织多元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参与感悟

实践活动是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的重要方式。对于小学来说,德育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复杂,不易于理解和吸收。教师根据德育的目标和核心,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运用创新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亲身参与进行思考感悟。学生能够真正将德育理论转化为自身行动,规范自身的行为,并对思想进行内化迁移,形成自身的修养,运用实践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运用主题班会、观影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促进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想总结,构建完善的德育思想体系。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可以结合相关节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在五一劳动节、雷锋纪念日、建党节、国庆节期间开展红歌演唱、红色精神演讲、手抄报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自主进行资料查阅、知识掌握,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德育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参观养老院、孤儿院,让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责任感;参观当地的红色文化基地,让学生能够形成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提升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质量。

6.构建家校共育体系,形成德育合力

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两个重要场所,班主任应当明确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提升德育成效。班主任应当创设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保证与每一位家长沟通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互动沟通不仅能促进家庭与学校构建共同的教育目标,让家长明确教育计划和措施,还能保证班主任和家长都能及时获取学生信息,保证信息对称,从而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保障。运用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的观念,共育保证学生品德修养的发展。

首先,班主任应当创建家长群,在群中定期发布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学习情况、实践过程、成果展示等,让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班主任鼓励家长及时发表自身观点,阐述学生的能力需求,从而能够在管理中、教育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完善。其次,班主任应当在公众号、校园App定期发布教育观念、教育政策、教育策略等相关优质文章,让家长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再次,班主任应当组织多元化的亲子活动形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邀请家长参观学生运动会、歌舞表演,了解自己孩子的长处;组织共同阅读、观影活动,分享感悟。家校合作不仅能强化家长对于学校、班主任的信任和支持,还能为学生打造全面、健康的成长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德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全面、持续的过程。班主任应当明确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全面渗透到班级管理当中,做到事事教育、时时教育,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德育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晓明《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中德育应用研究》,《知识文库》2024年第4期。

[2] 桑杰草《探讨如何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知识文库》2023年第8期。

[3] 艾小宝《潜心呵护,立德树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路径探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年第12期。

[4] 何君霞《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的思考》,《文学教育》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