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

作者: 王春花

摘 要:“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班集体,发挥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以人为本”理念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以人为本”理念 班级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58

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放松,同时也能为他们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他们对学习以及班级管理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与班级管理,增强学生内心对班级的认同感、依赖感,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这样才能凸显班级管理的作用与价值。

一、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初中班主任管理的重要意义

1.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班主任制定规则,学生遵守规则,这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不难发现,规则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规则代表的是班主任的管理意识,而学生则扮演着“被管理”的角色,无形中将师生对立起来。学生也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与班主任对抗的思想。但班级规则往往只能代表某种情况下的班级事务处理形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班级事务。初中生自我意识觉醒,心理成长速度较快,对很多事物有自己的想法,若此时仍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形式开展管理工作,则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班主任应立足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尊重其想法,开展更符合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特点的班级管理活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被理解的。

2.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之下的班主任管理工作,要求班主任要与学生密切交流互动,在增加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一方面,学生能理解教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主动配合;另一方面,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动态,并随时采取针对性方式解决突发情况,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高本班学生成绩方面,极易忽略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这也是当下很多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管理理念落后。如此一来,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增加,也极易出现逆反心理。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学生无法参与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挑选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班干部一职,既能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与集体意识。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班主任也只是将班干部作为信息传达的“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出班干部的作用与价值。这种管理方式极大地弱化了班干部的管理作用,也降低了学生的班级参与感。

3.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班主任以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形式约束学生的行为,强调课堂纪律。从短期来看,这种管理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防止他们犯错,但方式过于单一,也极易造成师生间的疏离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缺乏德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但纵观初中班级管理现状,虽然班主任关注并设计了德育活动,可由于开展形式单一、内容老套且德育尚未与班级管理深度融合等弊端,没有发挥出德育的实际作用与价值,也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推进。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也要关注德育的进程,为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初中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策略

1.密切师生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上文谈到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加强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师生互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理念下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旨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敞开心扉。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有利于学生尊重和亲近班主任,进而在有效的互动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自愿服从班级管理,进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具体来说,第一,班主任应当同学生平等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心合爱护。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消除心中对班主任严肃的刻板印象,主动走进和亲近班主任。如此一来,才能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这也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诠释。第二,班主任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发现并努力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大力表扬和鼓励他们,避免对学生存在偏见的情况出现,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第三,班主任同学生的交流既包括学生的课业学习,又要包括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对学生生活层面的关怀。若只与学生简单交流学习方面的事情,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极易忽略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班主任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关怀学生,拉近师生距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真正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得以落实。

2.明确班级管理目标,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

在初中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初中班主任也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了班级管理的唯一目标,正因如此,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存在有失公正的情况,既影响了班级管理,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班主任应当制定更符合本班学情的管理策略,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一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二来也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班主任不能只是一味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应适当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首先,以身作则。班主任应当从自身做起,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样,榜样的力量也更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认可,他们会模仿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其次,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活动。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之余也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班级活动,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唤醒其学习自信,这同样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比如,结合初中生喜欢郊游的特点,班主任可设计一些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劳动意识、环保意识。这种实践活动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也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通过明确班级管理目标,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3.构建班级管理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管理

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也应当承担起管理班级的责任。从客观层面来看,若仅凭班主任一人之力管理班级是不现实的。他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监督学生,而且学生间接触了解的时间较长,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间的熟悉度更高,因此,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挑选几个最佳助手辅助自己管理班级,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一,确定班干部人选。为更好地提升初中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注重班干部的选拔方式。若仅凭教师的个人意愿,确定班干部人选,难免会让学生感觉不受重视,不被尊重,也无法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相反,班主任应适当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选出自己心目中最期待、最认可和最满意的班干部,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也能提升班干部在班级中的权威性。或者,学生也可以选择自荐的形式,明确管理职责,增强整体意识。这样的选拔方式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班级一分子的重要性,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二,设立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要尽量放权,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与价值,辅助班级管理。这样一来,可以让班干部意识到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也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班集体贡献智慧。其三,鼓励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一分子的重要性,也同样在班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发自内心地爱护班级、与他人友好相处,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与班级荣誉感。为此,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中,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既能赢得学生的认可,也能让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共同为打造优秀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此外,班主任还要意识到,班级规章制度是大家的制度,应当充分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这样才能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度。

4.重视德育环节,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之下,班主任必须要明确德育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并实施差异化德育方法,即对不同的学生要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班主任不能只是简单说教,必须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针对性强、效果更好的教育方法。例如,有些学生适合说教引导,有些学生适合实践锻炼,另外还有部分学生适合应用激励法,而以上都需要班主任充分了解与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制定更符合学情的教育方法。不仅如此,在德育过程中,班主任还要设计更灵活新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参与、体会的过程中感受到德育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5.构建线上管理平台,延伸班级管理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其在班级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应当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应用,延伸班级管理空间,使其更好地为班级管理服务。当前,信息网络早已成为初中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也为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班主任则要积极构建线上班级管理平台,吸纳家长参与其中,为班级管理增添更多新鲜元素。

线上管理平台需要学生、家长与社会三方的理解与支持。伴随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学生线上参与班级管理同样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在线上,师生可随时随地交流互动。班主任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细微变化,而学生也能及时得到更多的正向反馈,解决心理问题。学生家长与班主任的交流也为班级管理注入了更多活力。学生间借助网络交流互动,分享学习进程、生活状态,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帮助。在节假日等学生较为活跃的时期,班主任还可多推出一些线上互动讨论的环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建言献策,为班级管理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6.完善班级评价制度,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班级评价制度既关乎班级的正常运行发展,也关乎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班级评价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判。但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不免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大部分情况下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也会直接导致学生不服从班级管理,甚至产生抵触学习的情况,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在新时期,班主任应当全方位改善班级评价方式,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展助力。

具体来说,其一,完善评价内容。以往,班主任往往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极易忽略学生的课堂表现、进步情况、特长发展等要素,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这一层面来看,教师应当拓展评价内容,既要囊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综合考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成长情况,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其二,优化评价方式。由于在此之前很多班主任单纯地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指标,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故班主任可尝试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通过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激励,以点带面,提出一些改正建议,既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建议,也能使其在激励性评价之下产生信心与勇气,做出改变。其三,增加评价主体。教师的一人评价只代表教师的个人想法,而作为班级的主人,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到评价环节中,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更全面、更公正、更客观。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初中班主任管理,要求教师准确理解与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当前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采取行动,优化班级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查淑君《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新课程》2022年第2期。

[2] 陈洁瑜《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2期。

[3] 安涛《积分制班级管理模式在初中阶段的应用》,《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3年第10期。

[4] 达娃卓嘎《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传奇故事》2023年第26期。

[5] 赵培红《基于以生为本的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教育》2024年第15期。

[6] 益西卓嘎《浅析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传奇故事》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