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适配性分析
作者: 夏小艳 罗香 宾雪 郑雯
[摘 要] 目的:旨在探讨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否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招生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结构偏离指数等方法,对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不足,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招生人数过剩。同时,不同高职院校之间专业结构适配性差异显著。此外,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战略新兴产业适配性较差。结论:建议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投入,以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变化,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配性;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006-0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专业结构如何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其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高职学校和专业,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否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经济发展,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招生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结构偏离指数等方法,对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为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内容
本文深入探讨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以期为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首先,本研究对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并计算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以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其次,结合湖南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配性,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分析。本研究将对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招生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并计算专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反映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配性。此外,还将结合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二、分析指标与方法
(一)分析指标
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计算公式为Dj1=Ij/Ej-1。
2.专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反映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配性,包括相对偏离度Dj2=Zj/Ij-1和绝对偏离度Dj3=Zj-Ij。
3.专业占比:反映各产业对应的专业大类招生人数与总招生人数之比。新兴产业专业占比:反映各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大类招生人数与总招生人数之比。
(二)分析方法
对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招生结构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结构偏离指数[2],对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适配性分析,具体指标计算方式如下:
Dj1 =Ij/Ej - 1(公式1)
Dj2 = Zj/Ij- 1(公式2)
Dj3 = Zj - Ij(公式3)
其中:
Ij:产业结构,各产业增加值与GDP之比
Ej:就业结构,各产业就业人口和总就业人口之比
Zj:专业结构,各产业对应的专业大类招生人数与总招生人数之比
Dj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
Dj2: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差值法)
Dj3: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差值法)
j=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
(三)专业与产业对照(表1)
(四)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涵盖湖南省2019—2024年统计年鉴、教育厅招生数据及高职院校质量年报,结合产业政策文件进行交叉验证,其中招生数据为2022—2024年,产业数据为2021—2023年,就业数据为2019—2022年。
三、研究结果
(一)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利用能够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结构偏离度反映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具体公式为:
Dj1 =Ij/Ej - 1(公式1)
当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Dj1)等于0时,说明该产业的就业占比和产值占比相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平衡状态;Dj1越接近0,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就越趋于平衡适配;Dj1大于0,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占比大于就业占比,这说明与其他产业相比,该产业的就业人数在相同产值下相对较少,现有的就业结构未能充分满足产业发展;若Dj1小于0,则表明该产业的产业占比小于就业占比,与其他产业相比该产业的就业人数在相同产值下相对较多,现有的产业结构不能充分吸纳当前产业的就业人员、存在劳动力“过剩”。
根据表2可知,在2022年至2024年间,湖南省第一产业的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数,数值相对平稳。这表明湖南省第一产业在近年来一直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且没有明显的变动趋势。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此后湖南省委也多次发布一号文件,要将湖南省建设成为农业强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第一产业可有效容纳的就业人数将会进一步减少,现有的农业劳动力若不向其他产业转移将会产生更多的隐性失业。
湖南省第二产业的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大于0,且显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相对匮乏的局面在不断改善,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还未饱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这一下降趋势将会持续下去,直到趋近于0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
湖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同样一直大于0,但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相对偏离指数在这三年间一直不超过0.1,与其他产业相比非常接近于0,这表明第三产业相对更为均衡。与第二产业相比,较多的第三产业岗位对劳动技能需求并不高,第三产业仍有较大吸纳劳动力的空间。
总体来看,湖南省的产业—就业结构偏离主要在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与产值相比过多,有较多的剩余劳动力,而第一产业的低附加值决定了过多的农业劳动力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较为匮乏,但近些年这一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第三产业的偏离程度较小,相对更为均衡。随着湖南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湖南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不得不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府应主动加快这一进程,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在提高农村收入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向均衡局面发展。
(二)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分析
利用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偏离度反映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具体公式为:
Dj2 =Zj/Ij- 1(公式2)
Dj3 = Zj - Ij(公式3)
公式2中,当专业—产业结构偏离度(Dj2)等于0时,表明该产业的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Dj2越接近于0,则表明偏离程度越小,即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越高;若Dj2大于0,表明该专业的招生人数占比相对于所在产业来说更大,该专业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相对社会需求来说过剩;若Dj2小于0则相反,说明该专业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相对社会需求不足。同理,公式3中,Dj3越接近0,说明教育的供给与社会需求越接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适配。
表3汇报了以计划招生人数为指标,利用相对、绝对差值法计算得到的2022年至2024年的Dj2与Dj3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的专业—产业相对偏离在-0.7左右,远小于0,且绝对偏离度也都在-7左右,这表明第一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社会的需求显得不足,但是考虑到对产业—就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结果可知,现在湖南省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相对过剩,第一产业的相对比重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不充分发展。近些年,第一产业专业招生人数相对产业比重的不足,在未来会促使第一产业的产业—就业结构向均衡发展。
此外,第二产业的绝对偏离和相对偏离也都小于0,这说明第二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社会的需求同样显得不足,同时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可知,第二产业的产业—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偏差,相对于产业占比,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相对匮乏。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没有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向第二产业转移,未来第二产业的产业—就业结构会进一步失调,劳动力缺口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湖南省职业教育资源在第二产业上的分配显得较为匮乏,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最后,第三产业的绝对偏离和相对偏离都大于0,这说明第三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社会需求显得过剩。同时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可知,第三产业的产业占比虽然相对就业占比稍大于1,但是处于相对均衡的程度。根据近几年的第三产业招生占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第三产业的产业—就业偏离度会持续向1靠近,实现产业—就业的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