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职业教育中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效应
作者: 张茜
[摘 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广西职业教育立足区域特色,通过加强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互促共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体系。在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广西积极推动校企资源的集成利用,构建多元化的协同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以期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职业院校探索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协同发展模式,为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实践表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效应显著增强了区域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广西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01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西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职业教育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变革的加速推进,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广西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路径,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实现教育强区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在广西职业教育中的融合进程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在广西职业教育中的融合进程起源于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广西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紧密联系。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的历史基础
广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基础形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沿海地区率先建立职业技术学校,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经济特区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进入21世纪后,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建成了一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十二五”以来,广西职业教育立足区域特色产业需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专业群。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职业院校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区职业院校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需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格局。
(二)教育科技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教育科技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正在广西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展开,广西职业院校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建设智慧校园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广泛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各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立了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注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并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职业院校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产业水平。广西还出台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研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教学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推进过程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贯穿于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各职业院校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体系,打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建立了职业教育立交桥。广西实施了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程,强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建立了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在实践教学环节,广西推行了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广西建立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并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服务“东融”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广西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东盟国家共同构建了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西职业教育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2]。
二、广西职业教育一体化格局的构建机制
广西职业教育一体化格局的构建,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系统化、多维度的协同推进机制。在“双一流”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广西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这一体系整合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能提升。
(一)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互动
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互动机制充分展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如图1所示)。广西建立了产业需求动态监测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了契合区域产业布局的专业群体系。各职业院校针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组建产业学院和示范性二级学院,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联盟和职教集团的建立,强化了院校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企业通过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同时,职业院校积极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建立了专业群对接产业群、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育人机制。这种互动机制促进了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科技创新与技能人才的互促机制
科技创新与技能人才的互促机制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职业院校将科技创新要素融入课程体系,设立创新实验室和创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了院校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广西建立了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制度,支持高技能人才承担科研项目,实现了技能型人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项目,致力于应用技术攻关,旨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组建创新团队,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广西还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了科技创新反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支撑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格局[3]。
(三)校企资源要素的集成利用
校企资源要素的集成利用机制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广西搭建了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教学资源、实训设备、科研设施等要素的整合利用。在硬件层面,企业向学校开放生产性实训基地,而学校则向企业提供研发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在软件层面,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材、课程资源和培训项目。建立的校企互聘制度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项目申报、经费支持、人才评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各职业院校建立了产业导师制度,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4]。通过组建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等形式,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种资源集成机制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区域特色与职教体系的融合模式
区域特色与职教体系的融合模式突出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针对北部湾经济区、左右江革命老区等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构建了差异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沿海地区着重发展港航物流、海洋经济等领域的相关专业,而民族地区则侧重于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专业设置。区域职教联盟的建立,促进了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专业布局上,根据区域产业分布,合理规划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避免重复建设,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制订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广西积极服务“南向、北联、东融、西合”战略,深化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开展跨境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区域特色化发展,形成了布局合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协同成效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广西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实现了教育质量提升、科技创新突破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全面突破。这种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5]。
(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表现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体系优化两个维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广西职业院校构建了“双元”育人机制,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实施。专业群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成了一批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开发了一批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优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6]。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常态化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与东盟国家共建了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了联合办学和学分互认,拓展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空间。
(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体现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表现在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两个层面,广西职业院校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格局。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高,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7]。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作用凸显,推动了技术技能的研发、积累与创新。同时,建立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组建创新团队,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创新,搭建了校企共建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了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创新成果的保护和转化[8]。
(三)人才培养效能的放大作用
人才培养效能放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供给质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广西职业教育形成了面向区域重点产业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满足了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建立了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构建了“双创”教育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取得突破,与东盟国家开展了深度合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就业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专业对口率有了显著提高,同时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此外,建立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开展了“1+X”证书制度试点,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建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支持。完善了就业服务体系,开展了精准就业指导,提高了就业质量和水平[9]。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