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职业教育物联网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实践研究
作者: 晏文靖
[摘 要] 研究江苏省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现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实践案例,探索物联网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策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物联网专业群内部结构;育训并举,产教融合,创新“物联网+数字商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融通,资源共享,共建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团队合作模块化教学。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物联网;专业链;产业链;对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014-04
一、引言
专业链是指一门学科专业从课程研发起始,衍生出具有相互关联的分支领域、新的综合性专业以及边缘性学科专业的派生系列[1]。产业链则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核心,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石,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协作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且动态的链式组织[2]。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统筹发展,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是构建我国社会经济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专业布局,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诉求[3]。
物联网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技术与应用创新不断涌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无锡市物联网集群属于先进制造业集群,拥有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等,具备发展先行和应用场景多元化的显著优势[4]。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中九次提及物联网,足以彰显其在江苏省国民经济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物联网相关专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增长带动了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技能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江苏省区域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院校需积极调整专业建设思路,通过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构建物联网专业链生态结构,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四链”融合对接,培养出适应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江苏省物联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一)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物联网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产业,从技术维度自下而上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以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为核心;传输层以通信模组和网络为核心;平台层分为整体解决方案和PaaS平台;应用层则主要受消费、政策和产业驱动[5]。物联网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产业链纵向延展性强,而物联网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又使得产业链横向渗透面广,每个环节都有大量头部企业参与。在产业链的传感器、智能控制器、通信模组和通信芯片等硬件领域,中低端产品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但高端领域仍缺乏核心竞争力。
总体而言,江苏省物联网产业链呈现出纵向不断延展、横向加快渗透的良好态势,企业数量众多,聚集效应显著[6]。在企查查平台上以“物联网”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可查得江苏省目前在业的相关企业达177859家,广泛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在物联网产业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充分反映出江苏省在物联网产业链的部分高附加值环节占据领先地位。然而,江苏省物联网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产业成长带动性强、渗透力强的龙头企业。与广东省、浙江省相比,江苏省缺乏如腾讯、华为、阿里等具有强大产业成长带动性和高渗透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头部效应不明显。第二,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从企查查平台的数据可知,江苏省物联网产业链中,小微型企业占比58.7%,科技型企业仅占比9.8%。这表明江苏省物联网产业链上虽企业数量多,但绝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能级不高,“缺芯少魂”现象较为突出。
(二)江苏省物联网相关专业设置与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江苏共有43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各学校依据自身专业基础、专业群组建理念,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划分到不同院系。部分学校设立了物联网学院,并组建物联网专业群,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物联网技术学院下设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6个专业,从专业群构成来看,更侧重于物联网技术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人才培养。有的学校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置于电子工程系,如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此类院校一般侧重于物联网感知层应用人才的培养。还有的院校将物联网专业设在网络与通信学院,侧重于物联网传输层人才的培养。
(三)物联网专业链与产业链耦合度现状分析
物联网产业纵向不断延展、横向加快渗透的发展态势,使得企业对跨界融合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大增。而高职院校若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挖掘前沿科技问题和工程技术突破口,需要借助企业敏锐的市场触觉,紧跟产业调整步伐。物联网企业在向产业高附加值环节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前沿科研技术力量的支撑;高职院校则有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改造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和物联网企业在人才供需、技术研发等方面有着精准对接的迫切需求。
产教融合是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必然实施路径[7]。目前,在专业链层面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具体操作时依托的平台机制主要有四种:创建产业学院[8]、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目前,江苏省内已有部分院校采用创建产业学院和成立职教集团的方法,但尚未见物联网相关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案例。
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在物联网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方面都有充分需求,但对接耦合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企业需要大量具有跨界融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绝大部分课程体系仍按知识结构体系安排课程,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开展科研合作时,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评价导向不一致导致对接不顺畅等问题。
三、物联网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实施策略探索
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宏观维度涵盖国家政策激励、政府引导等方面;微观层面则涉及专业群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等多个要点。接下来,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微观层面深入探讨物联网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实施路径。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物联网专业群内部结构
专业链主要以专业群作为具体组织形式,对接产业链上的若干环节或单一环节。尤其是物联网产业链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都较为绵长,所涉及的技术和应用场景丰富多样,因此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更应紧密聚焦区域产业发展,突出自身特色[9]。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包含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五个专业。组群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服务区域经济
无锡作为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众多商务企业有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服务江苏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契合无锡地区物联网产业经济发展需求,顺应商业智能化发展趋势,面向智能物联网产业领域,依据商业感知层、网络传输层、数据平台层、智能应用层的基本技术架构,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学校致力于构建“商业+技术+艺术”跨界融合的专业集群体系,其中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为新营销专业群、互联网+会计金融专业群、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群及商业设计与传播4个专业群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赋能。
3.专业结构与产业映射关系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精准对接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商业智能感知、数据及云计算、商业智能应用、商业智能自动化及智能商业场景解决方案等环节,如图1所示,二者的映射关系清晰明了。
(二)育训并举,产教融合,创新“物联网+数字商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紧跟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精准对接数字商业技术人才需求,构建“物联网+数字商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物联网+数字商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物联网应用跨界融合型人才。
1.完善“德技并修、三全育人”的综合素能人才培养体系
秉持德育为先的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体系设计,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进行全方位统筹推进。以“思政教育高地打造计划”“劳动教育分段培养计划”为重要抓手,对接学分银行,借助数字化“第二课堂成绩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导航模型”,动态搭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能培养体系,持续优化“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1)实施“思政教育高地打造计划”。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及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强化教学实施。成立专业群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搭建课程思政研讨沙龙、教学展示、微课大赛等活动平台,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2)实施“劳动教育分段培养计划”。从学生成才需求出发,依据各年级学生成长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一年级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劳动,体验职业劳动。二年级围绕职业技能养成与创新能力培养,借助专业跟岗实习、数字化专项劳动、挑战职场活动、职业技能大赛等途径,提升学生专业劳动能力[10]。三年级聚焦职场劳动,通过学徒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劳动能力,使其成长为融入社会、适应企业、懂得做人做事的“职业人”。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拓宽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劳动育人效能,构建体验、活动、教学、实践“四元合一”的劳动教育体系。
2.依托商贸职教集团,双主体协同育人
坚持“引进高大上,合作骨干型,服务中小微”的校企合作理念,积极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以全国商贸职教集团为依托,以促进专业群建设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相适应为导向,聚焦“物联网+数字商业”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迭代培养的需求,联合行业领先企业,深入剖析数字商业时代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新特质,重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培养培训内容。整合升级面向在校学生的产教融合型现代学徒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构筑“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体系,推动教室与工匠工坊、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四融通”。校企共同打造“双师”型专兼教学团队,共同研制契合物联网产业与数字商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数字商业领域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开发系列教材,共同组织分类教学与评价考核,共同实施学生分类管理,共同做好学徒实习与就业的分类管理工作。
3.课证融通,推进职业技能评价标准融入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