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办职业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共生路径

作者: 刘琳 陈见辉 赵彦峰

地方民办职业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共生路径0

[摘           要]  民办职业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据其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高等性等特有属性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面向两个“高端”,精抓环节。同时,结合地域特点和地方发展特色,依托平台和项目建设,推动学科和专业共建,是民办职业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着力点和方向。

[关    键   词]  民办院校;职业本科;学科专业建设;地方发展特色;区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038-04

2019年起,我国职业本科院校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24年6月,正式获批的职业本科院校数量已达到51所,包括23所民办院校和28所公办院校。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积极争取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未来职业本科院校的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随着职业本科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日趋上升,职业本科院校内部各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逐渐凸显出来,其中,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何解决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让其同步发展,是职业本科,尤其是地方民办职业本科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民办职业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融合现状

职业本科经过5年的发展,其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较为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自2019年9月1日至今,以职业本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查询,显示有2568篇研究文献出版,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前300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主要关键词集中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训教学”“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但是,以“职业本科学科建设”为关键词的搜索中,仅发现43篇相关论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因此,开展地方民办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围绕这两个主体,进而围绕主体所对应的地方发展或者区域发展进行研究和建设。

二、地方民办职业本科院校专业建设

(一)学生培养角度

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端技术人才。在学生培养与发展方面,要聚焦“两个角度”和“三种能力”。从市场需求角度和学生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市场要求学生具备“能上岗、能变通、能合作”的能力,学生自身发展则聚焦于“能就业、能发展、能升学(读研)”。

从市场需求的宏观视野审视,当今企业环境瞬息万变,对学生的能力期望呈现多维度特征。“能上岗”是基础,意味着学生需在毕业之际就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能,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高效开展各项工作,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与时间成本。“能变通”则要求学生具备灵活的思维与快速适应能力,面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技术革新以及业务调整,能够迅速调整策略,以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确保工作的连续性与高效性。“能合作”更是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在分工精细且相互关联的现代企业中,学生需善于与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同事协同作战,汇聚集体智慧攻克难关。

从学生自身发展的微观角度考量,“能就业”是开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在毕业时具备足够的竞争力,顺利进入职场。“能发展”是长远目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需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自我,适应行业的快速变迁与升级,实现个人价值的稳步增长。“能升学(读研)”为有学术追求与更高职业抱负的学生提供了进阶之路,借助深入的学术研究与专业深化,拓宽知识边界,为其未来在专业领域的深入钻研或从事高端技术研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如此多维度的培养模式[2],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石,推动专业建设迈向更高层次。

(二)学生培养路径

其一,在校园专业课程学习中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将日常学习与技能证书相结合,实现课证融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其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以进一步提升技能,并参与科研配合,拓宽学术视野。其三,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实践,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其四,在日常校园管理方面,倡导人人共建,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五,通过修正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培养策略,提升培养质量。其六,开展就业跟踪,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为后续培养提供参考[3]。

三、地方民办职业本科院校学科建设

职业本科学科专业建设,要围绕推动地方主体经济发展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围绕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在职业本科学科专业融合建设中突出地方特点[4],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调研地方产业与资源

1.产业结构分析

全面了解所在地区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以及特色产业集群。例如,有些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有些地方则以特色农业见长,还有的地区可能在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独具优势。通过详细剖析产业结构,明确各产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为学科专业设置提供精准依据。

2.自然资源梳理

梳理当地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资源、生物资源等。比如,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地区,可围绕林业相关产业规划学科专业,有优质温泉资源的地方,或许能在旅游休闲、温泉养生等方面挖掘专业建设的契合点。

(二)紧密结合地方需求设置专业

1.对接产业需求

依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如果当地是重要的电商物流枢纽,可开设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并根据实际业务流程设置课程体系,如电商平台运营、物流配送优化等课程,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直接满足产业用人需求[5]。

2.关注社会民生需求

考虑地方社会民生方面的特殊需求,比如养老服务需求较大的地区,可设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针对旅游资源丰富但外语导游短缺的地方,可设置旅游英语等专业,以服务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提升。

(三)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设置课程

制定一套适合本专业和本校乃至本地区的课程体系[6]。对接产业需求,深入调研地方及相关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依据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文化传承专业:针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可设置相关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以刺绣为例,开设刺绣艺术与工艺专业,既传授传统刺绣技艺,又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化特色课程:在通用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加入当地民俗文化、历史遗迹解读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特色,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旅游产业推广[7]。

(四)根据区域特色发展凝练学科方向

在职业本科院校的建设进程中,学科方向的凝练始终占据着学科建设的关键地位。尤其对地方民办职业本科院校而言,紧密贴合地方市场需求并将技术应用精准嫁接到地方产业之上,是凝练学科方向的重要路径。以某所毗邻内陆港口的地方民办职业本科院校为例,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聚焦内陆港口建设以及内陆港口物流领域开展学科方向的凝练与深入研究。通过深入剖析内陆港口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定位、运营模式以及发展趋势等,将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有机整合到学科体系构建中。这样的学科方向凝练策略,不仅能使院校的教学科研与地方产业实际紧密相连,为地方港口相关产业培育适配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能借助地方产业资源助力院校自身的学科建设发展,增强其在区域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从而呈现院校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8]。

(五)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

企业是职业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地方民办职业本科院校来说,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把“技术应用”一词发挥到极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与各级各类企业展开全面合作,共育人才,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共同克服技术难关,共同促进学科发展以及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升级。

(六)打造特色师资队伍

1.打造原则

师资队伍是院校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民办院校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其灵活的用人机制优势,确立科学合理且独具特色的打造原则。秉持“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干”的理念,彻底摒弃传统用人模式的桎梏。坚决破除职称和学历所形成的不合理障碍,深度挖掘民办院校办学灵活性的潜力,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自主构建契合院校发展需求与特色的用人机制,精心设置贴合实际的职称晋升条件,全力建立起全新的唯技术、唯成果、唯能力的“新三唯”标准。这意味着在人才引进与评判过程中应将技术水平置于核心考量位置,关注其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实际成果,着重评估个人的综合能力表现。

2.打造路径

民办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融合建设,“四个一原则”是教师团队培养的核心指引。“一人一团队”,旨在促使每位教师都能融入或组建特定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团队协作激发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9],共同攻克学科专业融合中的难题。“一人一项目”要求教师独立承担或深度参与至少一个与学科专业融合紧密相关的项目,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将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实际成果,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质性进展。“一人一企业”则强调教师与一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与行业动态,以便精准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一人一规划”有助于教师依据自身特点与学科专业融合目标,制定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成长路径与阶段性任务。着重进行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实践教学能力与产学研合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可让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更贴合实际工作场景的知识与技能,而产学研合作能力能够促进院校、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学科专业融合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提升民办职业本科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四个一原则”着重对教师进行两种能力的培养,如表1所示。

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团队必须具备两种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又分为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可细分为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移植能力。从四个方面着手,尽可能实现这几种能力的转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培训机会,包括参加学术研讨会、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等,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行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实际需求,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指导,促进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再次,重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团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设计等活动,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最后,完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为教师团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