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递进、五方共管、七段诊改”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实践

作者: 赖永辉

[摘           要]  专业群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基本载体与单元,其建设质量直接关乎“双高计划”建设的成败。开展对专业群建设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构建一套操作性强、保障稳定且能引导建设质量逐步提升的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具有重大的实践应用价值与理论研究意义。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例,通过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家长、教职工五方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深度融合,实行共建共管模式。按照初建阶段—发展阶段—突破阶段三阶段递进式推进建设,设置七个侧重点与特色各异的诊改环节,构建并实施了优质高效的“三阶递进、五方共管、七段诊改”专业群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关    键   词]  “双高计划”;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教育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067-04

一、引言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要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以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着重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将更加成熟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由此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建设质量保障至关重要。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人才高质量培养是最终目标,培养过程和模式是重点主线,过程质量控制和保障则是核心与关键。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研究者对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及其实效都给予了高度关注[1-5]。在高校研究与实践方面,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开展教学质量评价[6]。随后,自2003年首轮本科教学评估起,在每一轮的教学评估与建设中,各高校都将建设工作质量保障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国家层面来看,2001年,教育部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2012年,教育部又明确提出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7]。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要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8-10]。

专业群作为各相关专业优化组合的联合体与聚集体,既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单元,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核心载体与落脚点。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双高计划”项目的成败,影响“双高计划”能否优质高效地开展与推进。因此,系统且全面地开展专业群相关建设工作,构建能够稳步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的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

二、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的科学性及特色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三阶递进、五方共管、七段诊改”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以下是对该机制科学性的深入剖析。

(一)“三阶递进”科学性研究

专业群建设进程可看作由多个规划建设期构成。在每个规划建设期内,为满足专业群建设质量逐步提升与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兼顾操作的简便性,采用“三阶段递进”的发展模式。“三阶”依次为初建阶段—发展阶段—突破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侧重点有所不同。

1.初建阶段:此阶段是规划建设期的起始阶段,肩负着与上一个规划建设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需对专业群建设的基础进行梳理,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后续建设奠定基础。

2.发展阶段:在全面了解专业群发展状况以及第一阶段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后,本阶段开展查漏补缺工作,全面深入地进行第二阶段的“诊改”。通过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群的整体水平。

3.突破阶段:作为规划建设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规划建设期末期对建设期内的工作进行总体回顾分析,对比和夯实该时期的建设成效。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为开展新一个时期的专业群建设质量保障工作做好准备,最终实现总体提升和突破的核心目标。通过这种逐阶段递进的方式,完成三阶段的逐步完善,确保专业群建设质量稳步提升。

(二)“五方共管”科学性研究

在以往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大多是学校单方面开展建设和管理。但随着近年来对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如“双元制”等的学习和引进,专业建设工作越来越注重与行业、产业的结合,强调与企业的互动,并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管理。然而,仅依靠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评判专业建设质量以及学生的满意度和收益情况是不够全面的。例如,校园环境文化的评价,就需要引入家长、学生等的意见。因此,专业群建设涉及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家长、教职工五方。在本次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构建中,创新性地引入“五方共管”的理念和管理模式。

在运行过程中,在专业群建设规划建设期内,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家长、教职工五方全面参与、深度融合、共同评价、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在第一阶段初建阶段的第一轮诊改(命名为“前轮诊改),由外委的第三方评价单位发起调研,邀请五方人员针对当前专业群建设进行全面评价,使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家长、教职工五方在初建阶段开始建设时就已全面深度介入。在随后每阶段的“诊改”过程中,也都由五方全面共评共管。

(三)“七段诊改”科学性研究

在三个阶段的递进发展历程中进行“七段诊改”。以往常规的“诊改”工作,要么由学校自行组织,要么委托第三方进行调研,然后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但这两种传统“诊改”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在构建本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时,进行了合理的优化调整和布置。在每一阶段的诊断中,并非只有一轮“诊改”,而是由两轮基本的“诊改”工作(分别称为“前轮诊改”和“后轮诊改”)组成。具体来说,每规划建设期共分三个阶段七段“诊改”:第一、二阶段均为2段“诊改”,第三阶段则包含3段“诊改”。第一段“诊改”中的第一次诊断(前轮),由外委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权威评价单位基于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家长、教职工五方的调研成果完成。随后,第一段“诊改”中的第一次改进(前轮),由五方共同参与进行改进调整。第一段“诊改”中的第二次诊断(后轮),由五方代表共同组建的专业群建设管理指导委员会开展完成。随后,由五方再次共同进行阶段内第二轮也是最终轮的改进调整。由于主体不同,调研、分析过程各有侧重。此外,考虑到第三阶段突破阶段全面总结归纳的要求,在前轮第三方评价单位诊断及专业群改进后,由五方共同增加开展命名为“中轮”的“基于SWOT专业群竞争发展分析的‘诊改’”。

(四)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设置的科学性研究

以往某一专业的运行管理,即便设置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对专业进行把控与管理,但由于邀请的行业企业参与人员存在单一专业局限性,其全面性和社会性有所欠缺。因此,专业群组建由各专业相关五方代表共同组成的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业间相关性密切但又不完全相同,更能集思广益,社会涉及面更广。在进行全程的共评共建共管过程中,各方能够充分交流、研讨与沟通,实现资源互通共用,相较于单一专业的建设具有明显优势。所以,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设置与以往的专业质量保障机制存在差异,其设置更为广泛和合理,在建设管理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专业群质量保障诊断工作承担单位、诊断要素、诊断指标合理性研究

1.专业群质量保障诊断工作承担单位。在专业群质量保障建设工作开展中,每一阶段均有两轮基本的诊改工作,分别称为“前轮诊改”和“后轮诊改”。在前、后轮诊改的诊断工作中,考虑到调研评价的全面性和专业性需求,承担“前轮”诊断工作的是专门外委独立权威的第三方评价单位,由其开展调研和诊断。而“后轮”诊断工作,重点考虑此时段为本阶段的最终把握性诊改,由更为熟悉专业群建设管理现状和要求的专业群建设管理指导委员会承担完成。

2.诊断要素和诊断指标。诊断要素和诊断指标的遴选确定,首要原则是全面、系统,充分结合专业群建设要点和工作要求,并能充分体现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的感受和体会。经过全面分析和审慎甄选,确定以能够充分反映专业群建设关键要点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材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九个方面为诊断要素。随后,在诊断指标的确定中,主要考虑各诊断要素的具体构成和涉及的教学管理内容。经遴选分析,将诊断指标分为三类:核心指标、非核心指标、特色指标,涵盖课堂教学、教材、教法、课堂思政、校内实训、校外企业技能实操等23类评价管理工作的150项评价指标。

三、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实施流程及要点

结合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及开展的实际历程,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各阶段实施流程及要点如下:

流程一: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的初步筹划、构思与筹建

自2019年10月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后,针对“双高计划”建设质量保障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专业群未来发展提升的需求,开始筹划、构思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在此期间,初步提出“分时期多阶段多轮‘诊改’递进式专业群质量保障机制”概念,旨在通过分不同时期、每期多轮“诊改”实现质量提升。本流程的工作要点为:其一,需审慎权衡,是采用过往较为传统简单的每年度先诊断再改进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模式,或是类似“PDCA”步骤流程式的改进模式,还是采用相对复杂但能实现逐阶段提升的本次创立的分阶段递进模式。其二,需对前一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充分的调研,在明确缺陷和不足后,再开启本轮规划建设期的建设,避免盲目开展导致后续诊断不全面。

流程二:诊断承担单位遴选确定和诊断要素、诊断指标的分析确定

为确保专业群每年度建设质量诊断的客观性,避免学校自身组织诊断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2020年经公开招投标,选定行业内知名且权威的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承担“双高”计划建设期内的调研工作。本流程的工作要点为:一方面,通过公开招标选定独立的行业权威调研分析机构承担调研诊断工作,以增强调研的专业性和数据的真实权威性;另一方面,经过仔细分析和研判,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断要素和诊断指标,这些要素和指标需全面、科学、合理,并契合专业群的发展特色。

流程三:改进工作模式的确定及实施

在开展该项工作时,考虑到仅依靠学校校内各相关专业及教学管理责任教师开展工作,可能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同时充分认识到了解、吸纳往届毕业生、在校生以及家长反馈的重要性。因此,创新性地确定组建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家长、教职工五方全面参与、深度融合、共同组建的专业群建设管理指导委员会。在建设管理和改进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人员组成、特定的工作侧重点、不同的方向和建设项目,共同评价、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专业群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2020年10月,首届由专业群5个相关专业“五方”代表共同组建的专业群建设管理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此拉开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五方”共同开展改进工作的序幕。本流程的工作要点为:组建“五方”代表共同组成的专业群建设管理指导委员会,依托该委员会深化各方合作与融合,制订相关实施方案,共同开展诊断后的各项改进工作,并对过程进行共同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