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岗课赛证”视阈下跨境电商实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 张静 黄曦
[摘 要] 跨境电商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外贸人才培养进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从“岗课赛证”视阈下,深入探讨了跨境电商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举措,通过一系列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得以深度贴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场景。这不仅有效培育了学生诚信经营、兴业报国的职业意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投身外贸行业的信心,还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关 键 词] 跨境电商实务;“岗课赛证”;课程改革;外贸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123-04
在如今外贸新常态的大环境下,跨境电商异军突起,从曾经的小众行业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行业,已然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与传统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大宗贸易模式有所区别,跨境电商的兴起让众多中小企业得以面向全球市场,化身“微型跨国公司”[1]。在“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下,这些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从服装、小家电,到汽车配件、电子产品,中国制造实现了从单纯“卖向全球”到“扎根全球”的深刻转变。
在企业出海的进程中,除了资金与技术支持,人才也起着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基于对“岗课赛证”融通的深入研究,开展了跨境电商实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岗位实践、职业技能竞赛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等内容,全力为浙江外贸行业培养合格人才。
一、岗、课、赛、证的关系分析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三教”改革,借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同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指出,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其中“岗”代表工作岗位,“课”指课程体系,“赛”为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文件要求职业院校在设计开发课程时,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同时,引导建设地方特色教材与行业适用教材,并支持学生踊跃参与各类职业竞赛[3]。
自2010年起,学者们开始深入探究岗、课、赛、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先后出现“岗课证赛”“课岗证赛”“课岗赛证”等多种表述。发展至今,“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4]。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岗”应作为学生技能学习的方向指引,“课”则是学生技能学习的基础支撑,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赛”为示范和标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后通过“证”来科学评价和检验学习成果[5]。“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具体表现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明确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典型案例和实际工作任务引入日常教学;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课程教学,把相关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融入教学与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证书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融入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6]。
本校基于上述理念,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开发模块化课程与实训课程体系、编写校企合作教材、完善考核方案等一系列实践,积极开展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跨境电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课赛证”融通构建课程体系
(一)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定位课程目标
依据高职教育的总体要求,结合浙江省区域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中小外贸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本校商务英语专业主要面向浙江省中小外贸企业、大中型制造业外贸业务部门的外贸业务员岗位,以及跨境电商零售企业的客服、运营等岗位。通过对大三实习学生开展问卷调研,以及与往届校友进行访谈,我们发现跨境电商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课程在学生就业和职业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以及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跨境电商实务课程定位为“从理到实”,旨在借助跨境电商推动新外贸发展。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跨境电商的业务流程,熟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基本规则,熟练掌握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技能,基本具备店铺运营管理、营销、磋商等业务能力,即具备运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和跨境零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二)以岗位能力为导向设计课程模块
本课程的教学安排依托阿里巴巴与本校共建的“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基地”,紧密结合浙江省中小外贸企业的工作实际情况,基于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以跨境电商B2B平台店铺运营为主线,展开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与操作的学习,总计48学时。如图1所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跨境电子商务这一外贸新业态形成基本认知,熟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及其基本规则,了解中小企业外贸业务员岗位和跨境电商运营岗位的工作流程,具备国际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店铺运营与管理、销售渠道拓展、国际推广营销、业务磋商等业务能力。课程内容涵盖“建站管理”“产品管理”“营销推广”“交易磋商”“订单履约”等模块,包含“开设店铺”“产品开发与成本核算”“产品图文处理”“产品发布”“站内营销”“站外营销”“询盘回复”“RFQ报价”“订单履约”和“客户信用风险”等学习情境,基本覆盖了外贸业务员进行B2B平台店铺运营的完整工作流程。
(三)开发在线课程与新形态教材
2017年3月,课程团队开始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共享平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并于2018年3月成功上线第一期课程。该课程于2020年被认定为浙江省第二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截至目前已连续开课12期,累计有90所学校选课,选课学生达1500余人。团队自主录制了48个教学微课,并持续更新,同时配套了电子版教材、习题、实训练习、拓展资源等,形成了完整的线上学习资源体系。此外,还积极引入“阿里巴巴外贸云课堂”等企业微课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团队于2020年和2025年先后出版了《跨境电商简明教程》和《跨境电子商务基础》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被列入浙江省“十四五”第二批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团队同步对在线课程进行优化,确保课程与教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实现同向同行。
(四)配套仿真实训软件
浙江省的中小外贸企业在借助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时,普遍会运用几家主流的跨境电商平台,其中阿里巴巴国际站尤为常用。国际站的B2B批发模式涉及大额资金与复杂的交易流程,因此,采用真实账号开展实战教学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为了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平台操作,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两款仿真实训软件——“数字贸易B2B全流程模拟实训平台”和阿里巴巴官方提供的“酷校实训平台”。优质的实训教学条件方便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将职业技能竞赛的部分内容融入实训教学,以竞赛标准引领日常教学标准,为学生提供展示技能、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24年,课程团队教师均被浙江省教育厅认定具备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其中,有2人次曾作为浙江省“访问工程师”前往优秀跨境电商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脱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有3人次参加了“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的国家级培训,并取得培训师证书。此外,团队教师每年暑假都会前往合作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变化,积累实践技能与经验,丰富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的内容。
(六)建立成果导向的全过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课程团队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和教学实训平台,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成果导向”的全过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在每个课程模块中均设置了若干相应的实训任务,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同时,增加了微课视频学习情况、学习笔记、在线讨论参与度等多种考核内容,实现考评内容的多元化。在过程性评价中,采用教师评价、组间互评与实训平台系统智能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此外,团队还增设了附加考核环节,学生可自主报名参加阿里巴巴集团官方提供的“阿里巴巴国际站操盘官”人才认证,通过认证的学生将获得额外加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实施
本课程精心采用“双平台、双主线”教学策略,紧密贴合浙江省外贸产业实际情况。课程以阿里巴巴国际站作为关键运营平台,选取浙江省出口占比最大的机电产品作为主打产品[7],并将浙江省出口最为主要的四大市场,即美国、欧盟、东盟以及中东地区,设定为模拟目标市场[8]。
课程依托“双平台”,运用“线上+线下+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预习阶段,借助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共享平台的自建微课资源,助力学生开展自主知识性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跨境电商平台规则和操作规范。课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仿真实训软件,模拟真实工作过程,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后巩固阶段,依托阿里巴巴国际站“外贸云课堂”平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双主线”模式。教师以“电动滑板车的出海之路”为演示主线,借助实训平台,向学生展示跨境B2B平台店铺运营的典型工作流程,提供清晰的学习范例。学生则以小组形式模拟成立“公司”,自主挑选目标市场和主营产品,利用实训平台分工协作,模拟完成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教学实施过程以“知规则、能应用”为核心目标,划分为“线上(课前预习)+线下(课中练习)+线上(课后提升)”三个阶段。课前预习时,学生依托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跨境电子商务”的线上微课资源,自主学习跨境电商基础知识与平台规则。课中练习主要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秉持“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小组博弈”的方式,各小组在教学实训平台上轮流扮演“采购商”和“供应商”,模拟真实工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团队协作能力。课后提升阶段,依托阿里巴巴外贸云课堂,由教师推荐相关微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加深对工作任务的理解,最后在阿里巴巴酷校实训平台完成相应实训任务,切实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图2以“RFQ报价”任务为例,详细解析了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发布预习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站RFQ(采购直达)是什么”“RFQ市场的作用”以及“RFQ包含的内容”。同时,教师布置作业:RFQ报价前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预习,并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批改作业,详细记录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中练习环节,教师反馈作业情况,与学生一同梳理出RFQ报价前需准备的材料清单。在教学实训平台上,首先,教师进行发布RFQ的操作演示,学生以“公司”为单位,模拟采购商的身份发布RFQ。其次,教师演示如何进行RFQ报价,学生切换角色,以供应商的身份对其他“公司”刚发布的RFQ进行报价。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训平台上的操作表现,给出全面的总结反馈。
在课后提升环节,教师发布阿里巴巴外贸云课堂的“金品成功营之RFQ特训班”相关系列微课链接,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并在阿里巴巴酷校实训平台上完成6个RFQ报价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