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臂悍将贺炳炎
作者: 潘春华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风景秀丽的磨盘山南麓公墓里,有一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墓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独臂将军”贺炳炎墓。贺炳炎是共和国的开国上将,病逝时年仅47岁。他一生戎马,信念坚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突出贡献,以残病之躯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山鸟啼,红花开,阳光照大路呀,少先队员扫墓来。”每年清明前后,成都市的青少年都会来扫墓,为“独臂将军”献上花篮,缅怀贺炳炎的丰功伟绩。
随父入伍后荣誉满身
贺炳炎,1913年出生于湖北松滋第九区刘家场,自幼家境贫寒,9岁丧母,11岁就给人家放牛,先后学过编竹篾、杀猪、打铁等多种手艺。他秉性刚烈,每遇贫家小孩受欺,总要挥拳相助,打抱不平,平时喜欢习武,对祖辈传下来的一把大刀爱不释手,常常白天干活,晚上练习刀法。
1929年春,贺龙领导的红四军到宜都一带打游击,贺炳炎的父亲贺学文随队回到家乡。父子俩相见后,贺炳炎便背着祖传大刀,跟随父亲加入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炳炎历任红四军连长、政治委员,红三军手枪大队大队长、营长,襄北独立团团长,红二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师长,红二军团第五师师长,其间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江汉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第一军军长,青海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病逝于成都。30余载的革命生涯中,贺炳炎作战勇敢,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在战争中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
年少立功威名震军中
1930年7月,红军在潜江渊博子口同敌军作战,年仅17岁的贺炳炎就开始为红军建立战功。激战中,已经是警卫班班长的贺炳炎被贺龙派去红六师传令,要该师从敌人侧后方猛攻。接令后,红六师马上投入战斗,白军腹背受敌,只好丢盔弃械。战斗结束后,却不见贺炳炎,过了许久,贺炳炎才归队,让贺龙吃惊的是,贺炳炎身后还跟着几十个战俘!
原来,贺炳炎在传达完命令归队的途中,和几十个回撤的敌军相遇。贺炳炎孤身一人,手中只有一把大刀和几枚手榴弹。情急之下,他左手提刀,右手高举手榴弹大呼:“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把几十个敌人吓了一大跳。很快,敌人看到贺炳炎只是个半大的孩子,领头军官突然举枪就要朝贺炳炎射击,被眼疾手快的贺炳炎一刀毙命。三四个敌军士兵趁机逃跑,贺炳炎掷出一枚手榴弹,逃跑的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余下的敌军在他的震慑下只得乖乖缴械投降。收服战俘后,贺炳炎清点人数,共47人,正当他寻思着怎么把这么多俘虏押回部队时,想起老战士瓦解敌人的做法,于是扯起嗓子,学着贺龙司令员作报告的样子喊道:“将军兄弟们!你们有许多人都是穷人,穷得叮当响,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才被迫当兵的……”敌人听后顺从地按照他的指示,三人一排地站好队,朝红军驻地走去。

贺炳炎一战成名,不久,组织选送他到洪湖军校受训,任命为红三军手枪大队区队长,后又让他担任手枪大队大队长、骑兵大队大队长。一次,骑兵大队偷袭一座空城,缴获了一批战马,贺炳炎带队从城中撤退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司务长,立即单枪匹马回城寻找。在敌军已进城的情况下,贺炳炎飞马穿街过巷,正在一店铺前购物的司务长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被贺炳炎一手搂上马背,飞奔出城。面对敌人的拦截,贺炳炎挥舞大刀奋勇砍杀,杀出重围。此后,贺炳炎被誉为“红军中的赵子龙”,名震一时。
“独臂将军”得名的由来
1932年10月,在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贺炳炎主动率部冲入敌包围圈,接应红八师突出重围,受到总指挥部嘉奖,贺炳炎所部被授予“模范大队”称号。贺炳炎随红三军从洪湖苏区突围,向湘鄂边转移,途中受命组建襄北独立团并任团长,负责护送洪湖地方干部和灾民,并掩护主力转移。他在极端艰险的情况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在运动中打击敌人,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壮大了队伍,使独立团由200余人发展到1700余人。同年底,贺炳炎率部与红三军主力会合,先后任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五团、第十九团团长。
1935年,贺炳炎参加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在后坪战斗中曾只身突破敌阵地,在板栗园战斗中率先冲入敌阵,被誉为“孤胆英雄”。同年11月,贺炳炎任红二军团第五师师长,随贺龙指挥的红二、红六等军团参加长征。
1935年12月,瓦屋塘战斗中,贺炳炎率领部队发起突击,带领冲锋队向东山冲锋。东山之役,关系着大部队的生死存亡。在敌人枪林弹雨疯狂的阻截下,贺炳炎不顾警卫员劝阻,右手提着“花机关”(伯格曼冲锋枪),与战士一道冲锋杀敌。在贺炳炎英勇带领下,冲锋队士气如虹,一举拿下了东山,不幸的是贺炳炎的右臂被敌人的炮弹弹片击中。贺炳炎被转移到总指挥部卫生部救治,卫生部部长贺彪检查时发现他的右臂骨头全碎了,只剩一点皮连着,血流不止,若不立即截肢抢救,将会有生命危险。
贺龙闻讯赶来,听完汇报,决定推迟转移,马上手术。当时医疗条件极度简陋,不但没有麻药,连消毒水和止痛药都没有。医护人员只能找来一把伐木锯当手术骨锯,熬了一锅盐水消毒伐木锯,可医生握着伐木锯却迟迟下不了手。贺炳炎反倒笑着说:“我自己都不怕,你还怕什么,锯吧!”并把一条毛巾塞在嘴里。就这样,贺炳炎强忍着剧痛,豆粒般的汗水不断从他的额头上沁出滑落,截肢手术前后共进行了2小时16分,那块毛巾被贺炳炎咬成了一团碎布。贺炳炎由此得名“独臂将军”。
贺炳炎回到宿营地,贺龙前来探视。贺炳炎眼里含着泪水,对贺龙说的第一句话是:“总指挥,我以后还能打仗吗?”贺龙紧紧地握住他的左手,用肯定的语气说:“你还有一只手,照样可以骑马,可以打枪,可以打仗嘛!”贺炳炎把贺龙的手抓得更紧,说道:“总指挥,我的胳臂没了一只,但是我的心还在,我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继续跟老蒋斗!”
贺龙向贺彪要了2块贺炳炎手术时锯下的碎骨,用红绸布包好,装进衣服的口袋。后来,贺龙每当进行战斗动员的时候,总会打开这个红绸包,告诉战士们:“这就是贺炳炎的骨头啊!”
截肢手术后,贺炳炎只在担架上躺了6天,就跟普通战士一起徒步行军,指挥部队驰骋疆场。
胜利率全师出草地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成立,贺炳炎改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师师长,担任全军后卫。他既要指挥部队阻击敌人的追击,保证全军安全前进,又要组织收容沿途掉队的同志,重任在肩。他骑的马让给伤病员用,亲自把重伤员扶上马背,让轻伤员拽着马尾,自己则独臂为伤员引缰。草鞋磨烂了,他就用嘴和牙,配合一只手,学着打草鞋,他的门牙被磨出了一道深深的凹痕。部队进入草地时,主力部队走过后,后卫部队连充饥的野菜也难以找到。寻觅到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和草根,贺炳炎总是自己先尝,证明没有毒后,再向全师推广。一天,走在全军最后面的后卫连战士,由于断粮数天,有些战士饿倒在地上,无力再爬起来。贺炳炎这时恰好带着骑兵班赶来,他拿出自己仅剩的一点炒面给他们,可后卫连的战士谁也不要,他们知道这点粮食是师长吃野菜啃草根省下来的。贺炳炎为此发了脾气,强硬说道:“这是命令,不吃不行!”战士们才噙着泪收下炒面。有的野菜苦涩得难以下咽,贺炳炎便亲切地劝慰战士们:“我只有一只手,还要吃野菜,活着去见毛主席,向党中央报到。同志,你有两只手,更要活下去呀!”在贺炳炎的带领下,全师胜利走出草地。
“独臂刀王”横扫日敌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贺炳炎时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七一六团团长,奉命率部挺进同蒲铁路北段的宁武、神池、朔县一带,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10月,贺炳炎接到贺龙、关向应的命令,在雁门关伏击侵华日军,对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予以强烈打击。贺炳炎率部攻难克险,急行军3天,到达雁门关西南方的秦庄和王庄。战斗中,贺炳炎独臂挥舞着大刀,带领战士们直扑日敌,英雄气概丝毫不减当年,令日敌谈之色变,称其部队为“一把手”部队,贺炳炎就是“独臂刀王”。此战,贺炳炎部歼灭日敌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一时间,“独臂刀王”贺炳炎名震四方。海内外报纸广泛宣传报道雁门关战役的胜利,皆称之为“雁门关大捷”,有力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国民政府通电嘉奖。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詹姆斯·贝兰特的谈话和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里,都列举了包括贺炳炎指挥的雁门关战役在内的诸多胜仗,并赞誉“八路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938年1月起,贺炳炎先后担任第一二○师独立第三支队支队长、第三支队司令员、第三五八旅副旅长等职务,率部转战冀中、冀南、冀鲁豫等地,开辟了冀中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在米峪镇战斗中歼灭日军1个中队,生俘日军20名,1941年春,赴延安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5月,转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1月,奉命率第三五八旅数百名干部同第三五九旅王震部南下,来到处于日、蒋、伪军联合包围的大悟山地区,与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合,开辟新区。
1945年4月,贺炳炎参加党的七大,见到毛泽东时举左手敬礼,毛泽东紧紧握住他的左手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免礼!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育出你这样独特的人才!”
解放战争中率部所向披靡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贺炳炎历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五旅旅长;1947年,先后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率部参加延安保卫战、宜川大捷(即宜川战役)等重要战役。在宜川战役中,他纵观全局,果断指挥,保障了战役的全胜,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通令嘉奖。其属下第三五八旅第七四一团第六连英勇顽强,屡建奇功,1964年被国防部命名为“硬骨头六连”而闻名全军。尔后,贺炳炎又率部出击黄龙,挺进西府,转战陇东;同年10月荔北战役中,楔入国民党军防御纵深,进行穿插分割,对战役取得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1949年1月,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贺炳炎任军长。在贺炳炎等率领下,第一军连克三原、岐山、陇县、秦安等县,歼国民党军第五十七军1万余人。接着攻克陇县,随后进军青海。1949年9月5日,第一军进占西宁,青海全省解放,贺炳炎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
不忘初心永垂不朽
1952年,贺炳炎调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5年5月,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4月,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贺炳炎的职务不断晋升,但联系群众、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作风始终如一。军区大院的花工、厨师、水电工、澡堂师傅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宾”。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贺炳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数病缠身,身体一直不好。成都军区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拨了一笔专款给他盖房,他却用这笔钱盖了军官宿舍,自己仍住在简陋的旧房。组织给他的旧房安装暖气,他又把暖气片送给了医院。他的衣领破了,就把袖子拆下来补;左袖磨穿了,就把右袖拆下来裁补。一床被面又破又旧,妻子姜平建议让后勤部换一床,他不同意。一件旧棉衣补了又补,贺炳炎穿到逝世前。
1951年11月,贺炳炎携妻带子回乡探亲,途经宜昌,前来码头迎接的宜昌专署专员刘真,曾是贺炳炎的老部下。战友久别重逢,刘真想把老首长的食宿安排得舒适一些,便没让将军住专署招待所,而是把将军一家安排住到桃花岭专署机关,即接管国民党的一幢西式洋楼。贺炳炎将军却婉言谢绝:“我带着家属,住在机关里影响你们工作,就住招待所。所里条件再差,总比打游击时滚泥巴睡地铺好些嘛!”
贺炳炎有4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学校距军区大院3公里多,每个星期六下午,警卫员通常会接他们回家。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警卫员杨明松向司机周辅民吩咐道:“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此话刚好被贺炳炎听到,随即叫住警卫员,严厉地说道:“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去接也行,喊个三轮车也行,这个车是工作用的,娃娃们不能用!”
1960年7月1日,贺炳炎在成都病逝,他是首位辞世的开国上将,直到逝世,他头上还有3个弹片未取出。在逝世前10小时,贺炳炎从昏迷中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叫人把军区后勤部部长冯丕成找来,询问部队营房建设情况。贺炳炎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找你来,是要你把这些工作尽快落实。我们做领导工作的同志,要时刻把战士们吃穿住等方面的事放在心上。我是不行了,等我死后,那些先见马克思的同志问我,贺炳炎,革命成功了,你掌权了,你为大家做了些什么好事呢?我说我的部下还没房子住呢。难道我能就这样去见我的老战友们吗?”不料,这竟成为贺炳炎的遗言。
1960年7月5日,成都军区在成都市举行贺炳炎公祭仪式,数万军民冒雨云集北校场为他送行。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中将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专程从北京赶到成都吊唁,他扶柩悲语:“老战友啊,老战友,你心里时刻装着革命,装着党,装着人民,偏偏没有装上你自己……”贺龙元帅亲笔为他写下挽联:“卓越功勋传千秋,革命精神永长存。”1961年3月30日,贺炳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贺炳炎用鲜血、英勇、顽强和生命写就的英雄壮歌永远激励着人民前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