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秘人民的友好使者”戴宗汉
作者: 赖晨
1971年11月,中秘正式建交。近些年,中秘关系日益升温,中国成为秘鲁最大的贸易国,秘鲁把大量的铜、银矿等出口到中国获得人民币,又用人民币购回中国的汽车、纺织品等。2024年11月14日晚,中秘两国元首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秘鲁钱凯港开港仪式,并宣布“开港”。秘鲁的钱凯港正式开港。中秘的友好建交,让人不禁想起“中秘人民的友好使者”戴宗汉。20世纪40年代初,16岁的戴宗汉到秘鲁谋生,在秘鲁长期从事农业,推进农业生产改革。1968年11月8日,由于戴宗汉对秘鲁农业生产作出特殊贡献,秘鲁政府授予他“农业功臣勋章”。
16岁来秘鲁谋生
1902年9月18日,戴宗汉出生在今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高增村,当时家里只有破柴房1间,沙地1块,贫瘠的土地1亩。父亲戴钊洪是一位穷苦农民,耕作之余,还到河里打鱼补贴家用,母亲勤俭持家。因为人多地少,水旱灾害又经常发生,所以家中极度贫困,难得吃上一顿饱饭,红薯、芋头、野菜也只能吃得半饥半饱。戴宗汉6个月大时,母亲病逝,父亲续弦。之后几年,戴家祸不单行,戴宗汉同父异母的3个弟弟、妹妹相继夭折,家里仅剩下父亲、后娘、大哥、大姐和他。
戴宗汉从6岁开始跟随父亲、后娘、大哥、大姐一起养蚕、喂猪、放牛、种田,为日后在秘鲁从事种水稻、养牛、养猪,发展农业并获显著成效打下基础,也培养了他自立自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从10岁到12岁,父兄从牙缝里省钱,送他读了两年书。后娘是一位贤妻良母,对戴宗汉视如己出,在他的成长过程悉心以教,关心备至,教他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那时候,耕田最难的是缺乏水源,每块田都要挖一口深井,用水桶提井水灌溉庄稼,天旱的时候,提不到井水,眼看禾苗枯萎死亡,他和后娘抱头痛哭。
1918年冬,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高增村老华侨曹泉回国,讲述了秘鲁的见闻,给处于贫困、绝望中的戴宗汉一线希望。他决定到秘鲁谋生。父亲戴钊洪虽然舍不得,但看到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家境以及日渐长大的儿子,最终凑了一笔钱,为他买了一张到秘鲁的船票,并把家中最值钱的旧毛毯、几件旧衣服和一个旧皮箱,交给儿子,目送他在广州港登上商船前往秘鲁。从广州到秘鲁有1万多公里,戴宗汉坐了65天的船才抵达。行程中,每天100多人挤在一起睡觉,生活十分艰苦,基本以土豆充饥。
刚到秘鲁,戴宗汉身无分文,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生活极为艰难。第一年,他在一家杂货店打工,老板刻薄寡恩、贪婪残忍,把他当牲口使用,挑水、做饭、打扫卫生等活均丢给他做。老板不提供饭菜,戴宗汉经常用开水泡食又冷又硬的面包,饥一顿,饱一顿,经常饿得眼冒金星,度日如年。第二年,他到一家蔬菜种植园打工。老板把他当牲口驱使,让他做最脏、最累的工作,如种菜、除草、打药、施肥、收菜、送菜、卖菜、采购、养牲口、捡动物粪便等。每天凌晨1点多,他就要起床,把前一天准备好的蔬菜送到市场销售,卖完后再采购回各种物资,才能吃早餐。早餐后,紧接着又忙其他工作。戴宗汉犹如牛马,从早劳累到晚,总有干不完的活。两年的打工生涯,戴宗汉历尽艰辛,但没有消磨掉他的志气,反而激发他自强不息的斗志。每天忙完之后,再苦再累,他都会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效率。
稍有积蓄之后,戴宗汉开始自己创业。起初,他在一个小镇上开一家肉铺。由于不懂语言,无法和本地人沟通,连单据都看不懂,吃了许多哑巴亏。为此,他特地请来一位西班牙语老师,恶补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掌握了一些简单交流的日常用语和知识。1926年至1942年,戴宗汉经营过肉铺、菜铺、杂货店等,生意从小到大,稳步发展。他勤俭刻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口碑很好。
戴宗汉为人宽厚,经常说“宁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人家占了我的便宜,怎样也没关系。要紧的是不要去占别人的便宜,否则人就变便宜了”。因为他为人仁义,有利他之心,所以他侨居秘鲁几十年,不论在何处立足,都能和他人和睦相处,亲密无间。他对合作者、职员、工人,均一视同仁,关怀备至。他让大家公平地分享共同劳动中的一切成果,让大家乐于发展事业。他经常扶助其他合作者,让他们尽快自立和得到发展。
戴宗汉秉承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经常对人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有希望和志气。”他的希望和志气是:在秘鲁发家致富,干出一番大事业,积蓄大笔钱财,将来为故乡、祖国作出贡献。
深耕农业和养殖业
20世纪40年代,秘鲁农业还十分落后,秘鲁人靠天吃饭,主食为土豆、玉米等杂粮。1944年,42岁的戴宗汉发现秘鲁沿海大片农田荒芜,凭借多年的农业生产经验,他决定从事农业开发。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同在秘鲁打拼的同村宗亲戴贺廷。戴贺廷(1900—1997)也是今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高增村人,从7岁到14岁,在中国和秘鲁断断续续读了6年书。1913年,13岁的他来到秘鲁投奔父亲,从此在秘鲁发展。1944年,志同道合的戴宗汉、戴贺廷两人向银行贷款8万索尔,在秘鲁北部租赁了一片土地开办农场。由于经营得当,风调雨顺,农场获得大丰收。同年冬,戴宗汉、戴贺廷便还清了银行的贷款和利息。1946年,他们买下农场,对1200公顷的农场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种植水稻、土豆、甘蔗等,发展畜牧业,规模最大时有200多头牛、5000多头猪。他们还兴办了粮食加工厂、糖厂。
从事农业生产虽然赚钱,但很辛苦。戴宗汉、戴贺廷每天清晨5点左右就起床工作,到田间和养猪场管理工人并劳作。收获季节,有时凌晨1点还在收割、喂猪,仅休息一两个小时后,凌晨3点多又起床开始工作。每天卖出五六卡车的肉猪,一车有28~30头,戴宗汉、戴贺廷要带领工人为猪称重。
秘鲁北部的农田地势高低不平,常年干旱,每年少量的雨水很难有效灌溉水稻。戴宗汉、戴贺廷发挥中国人的智慧,从实践中摸索出改瘦田为良田、变荒漠为产粮区的经验,创造了“平面弯形引水法”。他们先把农田处理成斜坡,科学规划弯形引水渠,平时在农田高处积蓄雨水。用水时,打开水闸,水就沿着引水渠,实现自流灌溉,解决了秘鲁沿海北部旱地缺水的问题,让该地区成为秘鲁第一个产米区。
戴宗汉、戴贺廷先后在秘鲁建起3个大农场、4家大米加工厂、2个大型养猪场(存栏近2万头)和1家养牛场。据戴宗汉的孙子戴广生说,戴宗汉在养猪场工作时,每星期的出栏量多时有200多头。
戴宗汉为秘鲁的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往秘鲁的大米主要靠进口,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得起大米饭,一般秘鲁人则以土豆、玉米为主食。由于戴宗汉带动秘鲁人民大规模种植水稻和养猪,让大米、猪肉进入平民百姓家,成为秘鲁人的主食,还能出口赚外汇。1968年11月,秘鲁农业部部长代表政府授予戴宗汉“农业功臣勋章”。
戴宗汉在秘鲁农业上取得成绩后,又在秘鲁开办鱼粉厂、运输公司、旅店、房地产企业、商业电台、杂志社等,还在邻国厄瓜多尔开办海虾养殖场。
戴宗汉富有仁爱之心,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他在秘鲁的事业取得成功后,除了建样板田欢迎各地农民前来参观、免费取经,还经常四处走访农户,慰问、资助病困农民,悉心指导小耕农耕作,甚至贷款给他们购买种子、化肥。他明知有些借款收不回,依然照借不误。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他借给小耕农收不回来的款项超过1000万索尔。有人说他是“笨蛋”,但他明知吃亏,仍然坚持资助困难农户。

戴宗汉热心为秘鲁的教育、卫生事业捐款行善,款额众多。他每月为秘鲁癌病研究中心捐助1万索尔的科研经费。为解决秘鲁青少年就学,他捐资300多万索尔建设一座中学。1970年,秘鲁发生大地震,他捐资103万索尔,抗震救灾,不顾68岁的高龄,亲自开车运送大米、白糖等物资前往灾区。
热爱故乡和祖国
戴宗汉热爱侨居国及其人民,更热爱故乡和祖国,总是以“我是中国人”为骄傲。他对家乡的教育和儿童福利事业十分关心。
20世纪60年代,他和戴贺廷一起捐赠巨款100多万元人民币,支持家乡的文教事业。1964年,他和戴贺廷为广州市第七十三中学捐资20万元人民币。改革开放后,他和戴贺廷一起捐资75万港币兴建了高增村小学校舍,又捐款38万元人民币兴建了人和小学、广州第七十三中学的教学大楼。他本人还捐助10万港币修缮高增村的戴氏大宗祠,用于兴办文化室,活跃村民文化生活。1979年至1986年,戴宗汉和戴贺廷先后捐资105万港币、8万美元、10万元人民币给暨南大学增添教学仪器设备。

1981年,戴宗汉回乡过端午节,发现故乡高增村的街道崎岖不平,宽窄不一,沟渠淤泥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村前10多口池塘年久失修,塘基坍塌,下大雨时,河水、池塘水、污水把村道淹没,村民出入十分不便。为此,他和戴贺廷捐资100万港币,铺设村道,修缮水库和池塘,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半年多的施工,长达5公里多的环村水泥路竣工通车,10多口池塘也堆砌上坚固的花岗岩,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焕然一新,高增村从此成为名闻遐迩的“卫生村”。
戴宗汉还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少年宫、东山区华侨之家等社会福利事业捐赠款物合计50万港币,1988年又捐资270万港币为家乡兴建人和镇华侨医院。
1982年9月12日至25日,举世瞩目的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秘鲁举行。其间,戴宗汉恰好在广州探亲,闻讯后立即吩咐女儿戴碧媛迅速返回秘鲁,为中国女排提供后勤工作,安排食宿等事宜。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时,教练袁伟民说:“女排夺得世界冠军是和华侨们的支持和鼓励分不开的。”他还特别提到戴宗汉一家对中国女排的盛情接待。
1988年10月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戴宗汉“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戴宗汉品德高尚,生活简朴。腰缠万贯的他在广州很少坐私家车、出租车,而是选择挤公交车。他为公益事业能一掷千金,毫不吝啬。他经常对人说:“一个人贪图享受,讲安逸,是会毁掉一切的。”这话表达了他一生做人的准则。
戴宗汉是无数爱国侨胞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出生于多灾多难的旧中国农村,饱受贫困的煎熬,远赴秘鲁谋生之后,也经受艰辛生活的磨炼,通过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自强不息的志气、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侨居国和祖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秘鲁“水稻之父”“中秘人民的友好使者”等称号,他受之无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