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枚纪念章背后的北伐战争历史

作者: 秦程

两枚纪念章背后的北伐战争历史0

郑州二七纪念馆珍藏着两枚北伐战争时期的三级文物纪念章,一枚是“慰劳北伐军纪念章”,一枚是“冯玉祥赠革命纪念章”,它们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实物见证。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口号,是一场正义的人民革命战争。北伐军将士奋勇拼杀,工农群众大力支援,冯玉祥国民军积极响应,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郑州二七纪念馆现珍藏两枚珍贵的北伐战争时期的纪念章,均为三级文物。其中一枚纪念章长2.7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铜制,形状为倒三角形,上部为两弧形,上端有挂钩、链子连接。正面红、蓝色漆部分脱落,“慰劳北伐军纪念章”字迹清晰可见(如图1所示)。1924年1月至1927年4月,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成立了广东国民政府,组建了国民革命军,还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1926年9月,北伐军进入江西,占领南昌。此铜质纪念章应为北伐军占领南昌后,各界为欢迎北伐军而发行。另一枚纪念章长3.4厘米,宽2.5厘米,厚1.3厘米,铜制,形状为椭圆形。正面上部为半个射出叉光的白日图案,图案下方自右而左刻“革命纪念章”字样,落款是“冯玉祥赠”(如图2所示)。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响应北伐。冯玉祥率领国民军从西北往东南打,横扫宁夏、甘肃、陕西,出潼关,与北伐军于中原胜利会师。为了表彰在北伐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将士,同时也为了激励广大官兵继续为革命而奋斗,冯玉祥特派人制作了这枚纪念章。

追溯两枚纪念章背后的这段北伐战争历史,也许那血雨腥风的情景、硝烟弥漫的场面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是重温这一段峥嵘岁月,回顾这一段过往历程,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两枚纪念章产生的背景——北伐战争

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的北伐战争是一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口号而进行的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北伐战争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洋军阀主要分为三支势力:直系吴佩孚,拥兵20余万,据有湘、鄂、豫等省,控制京汉铁路沿线;从直系中分化出来自成一系的孙传芳,兵力20余万,占据苏、浙、皖、赣、闽五省;奉系张作霖,约有兵力35万,占据东北各省和北京市、天津市及津浦铁路北段。这些军阀不仅互相之间连年混战,而且在各自的辖区内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野蛮压迫。全国人民早已对他们深恶痛绝,而把越来越多的希望寄托在南方的广东国民政府方面。

1926年4月,吴佩孚派兵进攻已与广东国民政府合作的湘军第二师师长唐生智部。5月,唐生智力战不支,向广东求援,广东国民政府遂派第四军、第七军各一部入湘援唐,由此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在广州东校场隆重举行,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北伐军分三路进攻,先后在两湖、江西、福建三个战场作战。

两湖是北伐开始时的主要战场。在湖南,北伐军先后取得醴陵、平江和岳州三次较大战斗的胜利,向长沙逼近。长沙守将叶开鑫弃城逃跑,北伐军于7月11日占领了长沙。湖北战场的主要战斗,在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展开。9月1日,北伐军包围了武昌城,3日、5日两次进攻受挫,直到6日刘佐龙阵前起义,才收复汉阳,7日又收复汉口,10月10日,北伐军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攻取武昌(如图3所示)。

北伐的江西战场于9月6日正式开辟。11月初,北伐军对孙传芳部各据点发动总攻,先后攻占德安、马回岭,控制了南浔铁路,使九江和南昌陷于孤立。11月5日,北伐军攻克九江,8日占领南昌。至此,孙传芳的主力大部被消灭,江西全省被克复,北伐战争在江西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福建战场的战事发生在9月下旬。福建军阀周荫人不是孙传芳的嫡系,不肯为孙卖力。而且福建的地方部队力量比较大,与周的矛盾也很尖锐。所以,当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分三路向福建攻击时,守敌纷纷倒戈,福建民军从背后袭击,周荫人率残部败退浙江。北伐军几乎没有遭遇大的战斗,于12月上旬攻占福州,福建遂告平定。

冯玉祥国民军与北伐战争

冯玉祥,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出生于河北沧州,15岁时入淮军当兵,参加军事训练。因不满淮军的腐败黑暗,而转投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参军期间,他耳闻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在心底深深刻下了反帝爱国的印记。后来,在与孙中山等国民党人的交往中,冯玉祥的革命观念进一步发展,反帝爱国思想愈发坚定和强烈。

1924年9月,北洋军阀之间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借吴佩孚的精锐部队第三师调往前线的机会,担任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的冯玉祥,率军迅速控制了北京城,逼曹锟辞去总统职务,发出主张召集和平会议的通电,史称“北京政变”。北京政变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国民军的成立。之所以叫国民军,据冯解释说:“因为我们这次革命,是拥护中山先生的主义,并欢迎中山先生北上,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党叫国民党,所以我们的队伍也就取名国民军。”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926年初,整个国民军发展到不下30万人,势力范围扩展到京、津、冀、豫、热、绥、察、陕、甘、鲁等地区,一时成为实力强大的军事集团。

国民军发展壮大并倾向革命,使直、奉军阀非常害怕。1926年1月,直系首领吴佩孚和奉系头子张作霖,经过多次电商后达成休战协议,组成“讨赤”联军,在讨伐“南北二赤”的口号下联合进攻国民军。在直、奉军阀的联合进攻下,3月国民军先后退出山东、河南和天津。随后,直、奉军阀又与张宗昌、李景林的直鲁联军、阎锡山的晋军联合向国民军发动进攻,国民军则凭借构筑的坚固防御工事顽强抵抗。其中南口是双方争夺的主要战场,南口战役打得最为激烈。南口战役从4月打到8月,历时整4个月,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第一,国民军以巨大牺牲为代价,消灭了北洋军阀大量的有生力量,严重挫败了其反动气焰。第二,南口作战为北伐军顺利进军两湖创造了条件。国民军在南口长时间牵制了直系军阀主力,使其不能调往南方作战,从而减轻了两湖战场的军事压力,使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城略地,迅猛前进。正因为如此,1928年7月蒋介石在南口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上承认:“赖诸烈士之牺牲,直军不能南下守鄂”“使(北伐军)得以顺利出湖南,以破竹之势消灭反革命势力进入武汉”“是北伐成功,多赖南口烈士,其功不可没”。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将国民军各军整合为国民军联军,并宣布国民军联军全体将士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响应北伐战争,这就是著名的“五原誓师”。五原誓师后,冯玉祥采纳李大钊“出长安会师郑州”的建议,制定了“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战略方针,冯玉祥一方面对奉军采取引敌避战、严加防御的策略,使其不能全力南下;另一方面,派兵进入甘肃,肃清听命于吴佩孚的张兆铮等部,平定了甘肃叛乱;同时,兵分七路长驱5000余里击败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的刘镇华部,解了西安之围。入陕后,冯玉祥派代表与阎锡山多次协商,成立了国民军与晋军联合办事处。“固甘援陕,联晋图豫”战略方针的胜利实施,使被压缩到河南的吴佩孚西退之路尽失,几呈崩溃之势。也对奉系军阀构成了极大威胁,使其不敢轻易南下援助吴佩孚和孙传芳,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

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在西安红城广场召开军民大会,宣誓就任武汉国民政府任命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之职,表示“整率全体革命将士”,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完成国民革命,“为大多数被压迫国民谋最大幸福”。随后兵分五路东进北伐。冯玉祥亲自率领中路军沿陇海线出潼关,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闵乡、灵宝、陕州、洛宁、渑池,25日占洛阳,6月1日与武汉北伐军在郑州胜利会师(如图4所示)。

工农大众对北伐军的支持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到1927年3月23日攻占南京,短短8个月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大半个中国。北伐战争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既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支持的成果。工农大众对北伐军的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宣传鼓动民众,壮大革命声威。在两湖战场,北伐军北上平江、岳州的时候,长沙各行各业工人组织了近万人的队伍,携带工团联合会印制的画报及其他宣传品10余万张,沿途散发,边参加作战边鼓动民众,有力配合了军事进攻,推进了北伐进程,壮大了革命声威。

欢送慰问北伐军官兵。作为北伐的后方和策源地,广东人民积极开展欢送活动,支持北伐战争。1926年7月25日,由广东省农工商学联合会发起,各界群众在广东大学操场开欢送大会,赴会者2万余人。北伐军从湘东进入江西后,民众欢迎场面异常热烈。据当时报载:“革命大军到处,民众相望于道,麻市等地更鸣鞭炮欢迎,备设茶水之处尤多,馈送饭食者亦复不少。”在攻占宜春时,同样得到宜春人民的热烈欢迎。宜春人民“各家备设茶水一缸,以饷我士兵”。万载人民则推选出200余名代表,前去迎接进抵万载的北伐军。这些欢迎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官兵的革命热情。

破坏敌人物资运输,阻滞敌人兵力调动。1926年8月下旬,当北伐军攻打汀泗桥时,粤汉铁路的工人立即举行罢工斗争,并破坏了汀泗桥附近的铁轨约40华里,还剪断沿途的电线,这就切断了吴佩孚的运输线和通信联络,阻滞了敌军的援兵(如图5所示)。

后来北伐军由湘南向江西萍乡方面进攻,工人破坏队又积极活跃在株萍线上。株萍铁路工人为配合北伐军作战,炸坏了湘赣交界的湘东大桥。德安、永修的工人拆毁了南浔铁路上的铁轨。这些行动,有效破坏了敌人的物资运输,阻滞了敌人的兵力调动,打乱了敌人的兵力部署。

做北伐军的向导,积极为北伐军引路。当北伐军攻打岳阳时,那里的农民主动为北伐军带路,从敌人未曾设防的山间小道直抄岳阳之后,突然给敌以出其不意的猛攻,迅速击溃了敌人。

汀泗桥战役中“北伐军连下冲锋十二次,均为叶开鑫部的机关枪队射回”,直到接战的第三日,北伐军右翼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会同第七军,“借农民之响导,竟能从咸宁取道簰州司,越岭以击叶军之背。初时叶部尚未知南军已袭其后,……逐渐迫近,殆如飞将军从天而降,于是腹背受敌,大惊失色。此时前后夹攻,叶军几乎全军复殁,而叶几乎成擒。”

工农群众还自发为北伐军引路,追击残敌。北伐军袭取平江后,敌旅长陆沄败逃至城内下西街萧曹庙躲藏,暗探队队员李春生报知北伐军前去围捕,陆逃走不及被迫举枪自杀。

直接参加战斗,歼敌有生力量。当时北伐军战斗力较强的第三、四、六军中,都有相当多的安源煤矿工人。特别是在有“铁军”之称的叶挺独立团中,安源煤矿工人几乎占全团人数的2/3。北伐军攻打武昌时,在叶挺的组织和指挥下,100多名煤矿工人组成工兵大队,挖墙脚,打坑道,炸开城墙,为攻克武昌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工人以外,农民也满腔热情,纷纷动员起来,拿起梭标、鸟枪、土炮,直接参与北伐军作战。例如,“九月二十四日新余之战,有农民一千余人参加,纯以土炮轰敌,死农民二百余人。”但新余农民的鲜血没有白流,此战毙敌团长王生乐以下1000余人,邓如琢的主力大部被歼。又如,平江战役中,“农民曾某,见荷枪之逃兵经过,持扁担猛击,该兵即开枪射穿曾某腹部,曾仍以扁担猛击,将敌兵击毙。因用力太猛,曾某倒地牺牲”。这样的英勇事迹不胜枚举。

北伐战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人民革命战争。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也使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受到重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在北伐军将士英勇牺牲、浴血奋战中取得的,是在全国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作者单位:郑州二七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