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5年第2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5年第2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历史文化 | 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改革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其中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改革的背景、内容、实施过程、成效以及影响,并分析其历史意义与局限性。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文章揭示了“一条...

历史文化 | 两枚纪念章背后的北伐战争历史

郑州二七纪念馆珍藏着两枚北伐战争时期的三级文物纪念章,一枚是“慰劳北伐军纪念章”,一枚是“冯玉祥赠革命纪念章”,它们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实物见证。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口号,是一场正义的...

历史文化 | 近三十年来的清代州县门丁研究述评

魏光奇有言:“官以门丁为心腹,门丁以书差为耳目,书差以土棍讼师为爪牙,土棍讼师书差即以门丁为靠背,内外沟通。”门丁作为长随(也称“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州县官的私人仆役。有清一代,门丁在州县治理与运作体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官员往往依...

历史文化 |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与残留日军的勾结

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的伟大胜利而结束,但在这片沃土上还存在着数以百万计的未被遣返的日军和日侨。阎锡山勾结“残留”在山西的日军组建军队,致力于“反共”,挑起内战,犯下种种罪行,严重威胁解放区的安危。文章梳理了阎锡山与残留日军勾结的背景及...

历史文化 | 古代疆域文化的隐喻意义

河流与山脉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不仅塑造了聚落形态和人类活动路径,还承载着深刻的隐喻意义。文章探讨了河流与山脉在疆域划分、区域认同及社会功能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剖析了其背后蕴含的“天险”观念,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安全象征、防御...

历史文化 | 清末炉霍屯的建立及其影响

晚清时期,川藏之间瞻对问题愈发严重,影响了清廷在康区的统治。1895年鹿传霖继任四川总督之后,筹谋收复瞻对,实施“固边图藏”举措,仿懋功屯制,置炉霍屯,改流霍尔章谷土司,肇起川边改土归流伊始,后因瞻对管理归属问题而搁置。1904年川督锡良考...

历史文化 |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涉林资料的价值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林木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林业生产是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因此,清代官方和民间对林木的保护形成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学界对清朝林木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在文书整理、碑刻研究、学术论文三个方面,其...

历史文化 | 从“翁婿”到“舅甥”的唐蕃关系

从文成公主入藏至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由“翁婿”向“舅甥”的演变。这种称谓上的转变不仅反映了双方亲属关系的变化,还受到了文化习惯及政治理念变迁的影响。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分别于641年和710年远嫁吐蕃,而首次正式提及唐...

历史文化 | 太平天国女科取士传说真伪及流传原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农民军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经历了永安建制和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逐渐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政治制度体系。总体上看,太平天国的官制庞大冗杂,仍以传统封建政治体系为蓝本,并没有完全消除阶级性,但其制度意图体现人人平等的大同观...

历史文化 | 从疆域扩张到文化融合

汉唐两代的疆域扩张与治理模式既有共性,也因时代背景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文章聚焦汉唐两代在疆域扩张与治理实践中的独特特点,通过系统研究探讨其领土拓展和文化融合的异同。从军事行动到政治理念,从民族政策到文化交流,两朝展现了各自鲜明的发展路径。...

历史文化 | 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始皇根据社会状况和统治需求,创立并完善中央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制度基础,对后世封建王朝...

历史文化 | 中华陶瓷文化影响力

17—18世纪是东西方瓷器贸易的繁荣时代。“伊万里瓷”是指日本在江户时期吸收中国瓷器生产工艺与装饰技法所制作的瓷器。这些瓷器因通过日本伊万里港出口而得名。当时日本瓷器在欧洲市场上与中国瓷器展开竞争,如“伊万里瓷”与“中国伊万里瓷”之争。文章...

传统文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妆容艺术

妆容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高度活跃,各民族交流融合。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该时期的妆容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风格,为中国古代妆容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浓墨...

传统文化 | 唐韵佛风:佛教造像的世俗与女性之美

文章通过梳理唐代龙门石窟的菩萨造像的造型、服饰、神态等艺术特征,发现其融入了大量的唐代世俗生活元素,如体态丰腴展现社会审美,服饰细节彰显世俗化倾向,外貌神态与姿态动作尽显女性柔美。唐代佛教造像的世俗与女性之美,不仅生动映照了唐代的社会文化,...

传统文化 | 嫘祖文化的文化象征与实践路径

嫘祖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嫘祖文化在推动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的作用,并探讨了其在四川盐亭县的具体实践路径。嫘祖文化通过祭祀活动和文化品牌的塑造,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

传统文化 | 凌家滩玉钺、玉璧的价值意蕴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出土的玉器,尤其是玉礼器,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军事制度和宗教意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与社会结构。这些珍贵文物不仅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实证,也为探源工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凌...

传统文化 | 初唐女性发型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

初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开放的时代,女性发型作为当时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的重要体现,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以及艺术图像的梳理,探讨初唐女性发型的类型、演变、文化内涵及其与社会、宗教、艺术的关系,以及初唐...

遗产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与活化利用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依赖于实物形式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口述、表演、技艺传授等方式传承,具有强烈的动态性与地域性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保护、展示与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博物馆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遗产保护 | 南京长干古城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

南京长干古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一直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现代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愈加重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教育手段,更好地保护与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文章通过对长干古城的考古研学与文化遗产保护...

遗产保护 | “非遗+”视角下“浦北舞青龙”发展路径

浦北舞青龙作为广西浦北县乐民镇的民俗庆典,2012 年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历史悠久,蕴含丰富文化内涵,承载着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地方文化传承。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其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年轻一代参与度低、资金短缺、宣传...

遗产保护 | 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

中华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加强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弘扬民族精神、...

遗产保护 | 村落民俗体育活动的现代性困境与出路

保护村落民俗体育活动的前提是掌握其生存逻辑,推广和创新村落民俗体育活动的关键则在于使其适应“现代性”。文章探讨现代化进程对村落民俗体育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其在现代性趋势中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群共建模式”“文旅融合模式”及“数字教育...

遗产保护 | 地方传统音乐的演变与保护

地方传统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地域特色。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导致地方传统音乐面临生存环境改变、传承方式断裂、音乐内涵流失等严峻挑战。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实践表明,通过建立普查建档制度、传习基地建设、多元协同机制等方式,能够有效...

遗产保护 | 非遗传承与群众文化融合

扬州花香鼓舞蹈,作为一朵盛开在淮扬大地上的艺术奇葩,凝结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更是一面折射地方风土人情的文化镜像。纵观其发展历程,花香鼓舞蹈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民间到舞台的嬗变与升华。然而,在社会...

遗产保护 | 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的二元结构与体系整合

现行文化遗产类保护督察工作分为两大基本类别,物质类文化遗产围绕文物进行保护督察制度设计,目前已经初具规模;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围绕“名录建设”和传承人保护进行保护督察工作,但尚未形成制度安排。在整合两大类别归入文化遗产保护督察时,其共通性工作制...

遗产保护 |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在现代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传承

品牌色彩作为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元素,能够在第一时间传达产品信息,吸引目标客群,引发情感共鸣。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源远流长、意蕴深厚,将其运用于品牌形象塑造,能弥补当前本土产品品牌色彩与文化脱节的遗憾。消费者在接触这些巧妙运用传统色彩的品牌时,能...

遗产保护 | 岭南文化传承视域下端砚的价值与发展

端砚,岭南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石质、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不仅是文人墨客案头的必备之物,更是承载岭南地区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文章详细分析了端砚在岭南文化中的价值与传承...

遗产保护 | 秦皇岛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秦皇岛,这座承载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且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章深入且系统地探讨了秦皇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化利用状况,并提出一系列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与建议,旨在推动秦皇岛历史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使之在当代...

旅游与思考 | 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地理格局的互动融合

文章聚焦甘肃省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地理格局的互动融合态势,深入探究二者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作用机制。文化遗产为乡村旅游构筑独特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塑造其地理格局;乡村旅游的发展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营造经济与社会环境。文章还提出推动二者深度融...

旅游与思考 | 新时代文化村“非遗+”发展模式

文章聚焦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紫荆村及花戏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现状,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三大文化村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及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尽管三个非遗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旅游与思考 | 娘子关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

山西娘子关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一古老关隘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文章细致梳理娘子关的历史脉络,深入剖析其当前旅游资源发展与保护的现状,并提出更为全面、详尽的旅游开发策略,以推动娘子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娘子关的历史背景 重要的军事要塞...

旅游与思考 | 邢台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布后,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邢台市成为乡村旅游民宿发展的热门选择之一。文章探讨了当前邢台市民宿的发展现状和挑战,如经营管理水平偏低、资源配置不合理、行业规则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

旅游与思考 | 克孜尔石窟第38窟伎乐天文创设计应用

文章探究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伎乐天形象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实现传统文化中艺术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艺术再加工,传承并发扬石窟壁画的艺术价值。其具体实践是,通过提取壁画中伎乐天的形象、色彩,结合背景故事,融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及心理需求,在忠...

旅游与思考 | 文旅融合背景下音乐类非遗传承路径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深入剖析其传承现状,从创新表演形式、加强品牌建设、数字化传承等方面探索传承路径,旨在为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

旅游与思考 |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共进之路

文章揭示出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和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同时明确在旅游热潮冲击下,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诸如资金短缺、公众意识淡薄以及人才匮乏等难题。在此基础上,从强化资金保障与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众教育和专业...

旅游与思考 | 郑州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强劲新引擎,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全国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和城市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形势,推动郑州市文旅融合发展...

旅游与思考 |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经济、文化与生态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作为连接乡村内在资源潜力与外部市场的重要纽带,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助力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在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是,当前许多地区在资源开发中存在挖掘深度不足、创新形...

博物馆学 | 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实践

薛国故城是山东地区重要的先秦城址,贯穿两周始终,在山东周代考古中占有重要位置。该遗址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收获了系统的资料,对于研究山东地区周代文化的分期、墓葬制度、城址规制、地方文化以及当时的国家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尽快整理该遗址的考古...

博物馆学 | 李大钊纪念馆标识牌形象创新设计

文章探析李大钊纪念馆标识牌设计现状,对李大钊标识牌形象设计进行创新研究。从梳理李大钊生平历史以及李大钊纪念馆布馆艺术特征入手,筛选李大钊先生人物形象特征及勇于担当的精神文化元素,经过色彩重组、图形简化重构、形象Q版化等艺术手法,在增加李大钊...

博物馆学 | 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地域文化融合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合理的陈列设计,不仅能够展示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陈列设计中,博物馆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将其融入文物展览、空间布局等领域,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地...

博物馆学 | 艺术技术学视角下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

文章探讨了艺术技术学视角下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与发展路径,从教育、情景体验、个体感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随着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文创产品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桥梁。文章通过阐述博物馆中的数字文创案例,突出了数字技术在丰富展览内...

博物馆学 | 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在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博物馆越来越重视藏品管理与保护。藏品保护不仅是物质上的保护,还涉及文化的传承和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博物馆藏品保护提供了多种可...

博物馆学 | 地方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及策略

文章简要阐述了地方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随后从文化考证、品牌建设、技术手段、人员培养四个角度,提出地方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可行策略,以期提高地方博物馆工作质量。 博物馆是地区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联结个体生...

博物馆学 | 大英博物馆文旅形象的数字媒介营销传播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采用数字媒介营销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深入探讨大英博物馆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媒介营销传播策略,明确了大英博物馆营销的目标人群及营销内容,阐述了国内游客了解大英博物馆的途径和大英博物馆营销传播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中文官...

博物馆学 | 基于融合性的湿地博物馆展示设计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其生态价值和环境功能不容小觑。湿地博物馆作为湿地文化传播与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展示设计需紧跟时代步伐,融合多元元素。文章深入探讨湿地博物馆如何通过融合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教育与娱乐等元素,打造更具吸引力和教育...

博物馆学 | 新疆博物馆彩绘陶器文物的色彩保护与保管环境调控

文章围绕新疆博物馆彩绘陶器文物全面展开,旨在揭示其深厚底蕴与守护之道。在文物研究层面,系统分类并详述各类彩陶,如生活器具满足日常所需、祭祀用品承载精神祈愿、艺术装饰品尽显古人匠心……同时聚焦文物保护难点,深入剖析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湿度、光...

博物馆学 | 博物馆与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

文章主要探讨博物馆和地方文化非遗保护的协同创新路径,在剖析协同创新的意义后,提出整合共享非遗资源、创新展示形式、融入学校教育、参与国际合作等策略,以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文章强调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助力博物馆守护文化记忆,激发社会的非...

红色传承 | 困牛山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及开发路径

困牛山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应加强纵横协作,开展红色文化应用研究;创新传播方式,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深挖当代价值,传承弘扬革命传统精神;打造专家团队,构建红色人才专家库;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

红色传承 | 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充分挖掘和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新的指引。双鸭山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然而,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仍面临整合不足、展示形式单一等问题。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梳理,提出以数字化技术修复和展示红色资源,结合当地生...

地域特色 | “龙江风格” 中的斗争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963年,龙海人民在抗击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这一结果正是当时的龙海人民在县委带领下,充分发扬斗争精神,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生动体现。回顾...

地域特色 | 非遗视野下的罗平布依族刺绣艺术价值

罗平布依族刺绣色彩艳丽,观赏性强,是世居多依河畔的布依族人视觉艺术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是罗平地区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亮丽风景线。罗平布依族刺绣通过图案纹样的选择,以及线条、色彩的运用,充分展现出布依族独特...

地域特色 | 太阳崇拜视域下古蜀文化对真善美的诠释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融合,是人类对文明追求的最高境界。太阳崇拜现象盛行于古蜀文化中,文章将从太阳崇拜的成因、呈现方式等角度探究古蜀文化中“真善美”的统一。在古蜀文化中,“真”是了解其文化的根本,是体现“善”和“美”的前提和基础;在“真”的基...

地域特色 | 清朝四川移民社会中川主信仰的演变

川主信仰是四川土生土长的信仰,自诞生以来便在四川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并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信仰对象和特点。川主信仰根植于四川地区的治水文化。祭祀对象有李冰父子、赵昱等。清朝“湖广填四川”后,四川人口结构转变,促使社会结构调整,川主信...

地域特色 | 基于民俗与传说的人鱼共生之道

鱼的形象在文化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从最初的图画形态发展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再演变为文人墨客笔下的艺术意境,其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界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追求。随着文化演进,鱼形融入艺术创作,成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象征。至今...

地域特色 |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

目前,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吸取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灾害带来的教训后,开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中包含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这对维护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草原游牧文化,历经千年的传...

地域特色 |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与传承

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意识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支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内部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其中,土家族文化绚烂多彩,语言深邃广博。然而,土家族语言因未形成书面语言而面临消亡的危险,亟需对其进...

地域特色 | 从档案看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历程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从档案材料出发,通过梳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治理实践和发展经验,总结流域生态保护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教训,探索其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协调发...

书画长廊 | 中国当代油画的民族化探索与文化自信

自19世纪末油画艺术传入中国以来,它便在中国艺术领域占据了独特的地位。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油画在吸收西方的艺术技法和表现手法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彰显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挑战。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书画长廊 | 地域性因素对中国当代风景油画创作的影响

地域性因素不仅包含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等,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风貌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中国南北方差异巨大,南方风景秀美,山清水秀、烟雨朦胧,而北方景色呈现出壮丽、广阔,银装素裹的苍茫景象。文章基于地域性因素对中国当代风景油画创作的影响展...

书画长廊 | 曹丕的文论观

曹丕作为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观。其《典论·论文》一书作于称帝前夕,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在我国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将文体划分为奏议、书论、铭诔与诗赋四类,并对其创作标准...

书画长廊 | 蔡国强艺术作品中的“乡土情”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土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当代艺术家们积极挖掘本土文化的独特韵味,将其融入创作中,为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深入阐述闽籍艺术家蔡国强的艺术作品,探讨其艺术创作中的...

书画长廊 |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的融合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的融合与创新已成为艺术领域探索的重要议题。在传承传统艺术精神的同时,艺术家们也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艺术表现的革新,这种融合与创新促进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文章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美术中的...

书画长廊 | 陇头云

陇山心相系列 陇山系列 看山系列 山非山系列 相非相系列 [作者单位:陇西县美术馆(陇西书画院)]...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