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佛风:佛教造像的世俗与女性之美

作者: 张雨璠

唐韵佛风:佛教造像的世俗与女性之美0

文章通过梳理唐代龙门石窟的菩萨造像的造型、服饰、神态等艺术特征,发现其融入了大量的唐代世俗生活元素,如体态丰腴展现社会审美,服饰细节彰显世俗化倾向,外貌神态与姿态动作尽显女性柔美。唐代佛教造像的世俗与女性之美,不仅生动映照了唐代的社会文化,也对探讨文化传承与社会审美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

龙门石窟(如图1所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北魏(493年)。现有洞窟2300余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60余座,造像近11万尊。493年至528年间,北魏政权在此塑造了符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的佛像,即“秀骨清像”的佛像,并修建了古阳洞等。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莲花洞、宾阳中洞,这些洞窟位于西山石窟,大多是皇家石窟。其中,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时间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

龙门石窟第二次大规模开窟造像,是在636年至746年间,前后历经了四帝,分别是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这一时期的造像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在西山石窟的有潜溪寺、宾阳南洞、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等;在东山石窟的有大万伍佛洞(擂鼓台)、高平郡王洞、看经寺等。其中唐代窟龛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在当时,无论是数量还是艺术造诣,都达到了顶点。

此后龙门石窟虽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破坏,以及遭受自然的侵蚀,但是历代政府和民间仍然坚持维护和修缮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一部分损毁严重的雕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通过科学手段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修复治理,使之重新焕发勃勃生机。龙门石窟中的菩萨像在展现佛教神圣庄严的同时,融入了大量世俗生活元素,呈现出鲜明的女性化特征。

龙门石窟菩萨像的世俗之美

梁思成先生在《佛像的历史》中提道:“佛像之表现仍以雕像为主,然其造像之笔意及取材殆不似前期之高洁。日常生活情形,殆已渐渐侵入宗教观念之中,于是美术,其先完全受宗教之驱使者,亦与俗世发生较密之接触。”从龙门石窟的菩萨像来看,唐代佛教造像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造像世俗化。世俗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在彰显当时卓越艺术成就的同时,展现出唐代社会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风貌。李世民在位期间曾拜谒广胜寺,并留下诗作《广胜寺赞》,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在社会上的盛行之势。

鹤立蛇行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龙蟠梵质层峰峭,凤展翎仪已卷收。正觉印同真圣道,邪魔友闭绝踪由。儒门弟子应难识,穿耳胡僧笑点头。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等帝王,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而皇族的拥戴,对修建佛寺、雕刻佛像起到了促进作用。

《资治通鉴》中有所记载:“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据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等制度,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佛教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东西方经济交流活跃,这既有利于佛教经典的传播和翻译,又对佛教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造像世俗化奠定基础。龙门石窟的开凿和造像活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迎来新的巅峰。

其次,佛教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佛教的发展也离不开民间信仰佛教的人群。当时寺院会举行各种法会和俗讲活动,并在民间形成了大量的社邑组织,这些组织会定期进行斋会、诵经,由社僧为大众说法。这为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佛像的形象也逐渐从神圣不可侵犯变得亲民化、生活化。龙门石窟的造像,往往被赋予更多的人情味和世俗情感,这是唐代佛教文化世俗化倾向的具体体现。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魂。

从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菩萨造像来看(如图2所示),头部向右倾斜,身体以“S”形呈现,手拎净瓶、体态慵懒,造像的整个姿态显得悠闲自得,没有距离感,就像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闲适姿态和神情的人,充满生活气息。这种改变不但增强了塑像的人情味,而且进一步拉近了信众与神灵的距离。

龙门石窟菩萨像的女性之美

在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服装趋宽。唐代的服饰多用纱罗制作,衣薄如蝉翼,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描绘。唐代女性着装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肩背上披搭一条帛巾,称为帔帛。帔帛通常指轻薄的纱罗,上面会印画各种花纹,随人行走而飘舞飞扬,为女性增添了一份洒脱之美。

初唐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以清新脱俗、秀美俊逸为特点。例如,开凿于唐高宗年间的潜溪寺的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尊菩萨像体躯比例适中,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已揭开了盛唐那种清新、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幕。菩萨头戴高冠,身饰璎珞,在人体自然美的展现上虽稍显含蓄,但已开始呈现出唐代特有的世俗化倾向。随着唐朝的兴盛,人们崇尚丰腴美的审美理念,在龙门石窟的造像特征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其佛像造型大都丰满圆润、雍容大度。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也逐渐从秀骨清像转变为雄浑壮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唐韵佛风”。例如,开凿于唐高宗时期的奉先寺的文殊(如图3所示),菩萨头戴花宝冠,面部丰满圆润,眼睛俯视下方,雕刻精美华丽,上身袒露,带有许多璎珞装饰的纱状帔帛环绕全身,呈现流动的动感,下身着纱罗质地的长裙,这种造像的纱衣把女性婀娜妩媚的体态渲染得淋漓尽致。

唐代龙门石窟造像的雕刻技艺,除了精湛细腻外,还表现出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无论是整体的布局还是细节的处理都极具力量感。例如,从龙门石窟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的雕刻技艺(如图4所示)来看,青灰色的石灰岩岩质,表面部分已经发生了钙化。脸形丰满圆润,五官比例匀称,眼睛细长微睁,唇部微闭上翘,鼻梁挺直隆起,神态静穆端庄,长眉呈弧线形,颈部雕有三道蚕节纹,雕刻刀法也十分流利和自然。

从唐代龙门石窟菩萨造像来看,其所呈现的世俗与女性之美,展现了唐代的艺术审美水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以及观念。文章通过对龙门石窟的菩萨像进行举例研究,更好地了解了唐代佛教造像的发展演变,以及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长期交流碰撞后的自然表现。造像的面部表情、造像比例和衣纹处理等,既非完全中式又非照搬异域特征,展现了唐代艺术家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龙门石窟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宏大气魄。菩萨像的世俗与女性之美,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