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群众文化融合

作者: 骆友兰

非遗传承与群众文化融合0

扬州花香鼓舞蹈,作为一朵盛开在淮扬大地上的艺术奇葩,凝结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更是一面折射地方风土人情的文化镜像。纵观其发展历程,花香鼓舞蹈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民间到舞台的嬗变与升华。然而,在社会转型与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古老的舞蹈如何实现创新性传承、如何与当代群众文化生活有机融合,已然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文章将从扬州花香鼓舞蹈的非遗传承之路入手,探索扬州花香鼓舞蹈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力求为传统舞蹈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扬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其文化底蕴之深厚,艺术氛围之浓郁,为花香鼓舞蹈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花香鼓舞蹈,即明清时期扬州西北山区香火会中的祭祀性舞蹈“傩舞(跳娘娘)”,历经数百年的演变与传承,逐渐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见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这一舞蹈形式不仅保留了古代傩礼祭祀的神秘色彩,更融入了扬州地区独特的民间音乐与舞蹈元素,展现了扬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花香鼓舞蹈从乡村的香火会走向城市的舞台,从单一的祭祀舞蹈发展为包括女子群舞、少儿群舞、四人舞、广场舞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舞蹈,成为扬州地区乃至江苏省内广受欢迎的民间舞蹈艺术。

扬州花香鼓舞蹈的非遗传承之路

传统传承模式。在扬州花香鼓舞蹈的传承发展历程中,师徒口传心授是最为传统和基础的传承模式,这种传承方式源远流长,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模式下,舞蹈技艺、花香鼓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学徒的耳濡目染来实现(如图1所示)。一方面,师傅凭借多年的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将舞蹈动作要领、表现技巧、美学风格等通过口头讲解和身体示范的方式传授给学徒;另一方面,学徒通过长期跟随师傅学习、观摩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并内化舞蹈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师徒之间不仅有舞蹈技艺的传承,更有思想情感的交流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尽管这种传承模式面临诸多时代挑战,但其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和人文精神,仍是非遗传承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现代传承途径的拓展。在现代社会,扬州花香鼓舞蹈的传承途径不断拓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首先,学校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是传承创新的重要渠道。通过将花香鼓舞蹈纳入高等艺术院校、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一批专业的表演和教学人才,还能让更多青少年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次,广泛开展社区培训和普及推广活动,能够让社会大众参与到舞蹈传承的行列中来。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融入花香鼓舞蹈元素,定期举办公益性的舞蹈培训班和演出,有助于提升群众的文化参与度和认同感。最后,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对舞蹈进行记录、存档和传播,是拓展传承空间的又一有效途径。利用数字化采集设备对舞蹈动作进行三维动作捕捉,建立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介质融合的数字化档案库,再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不仅能够提高舞蹈记录的精准度和完整性,还能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欣赏到花香鼓舞蹈的艺术魅力(如图2所示)。

扬州花香鼓舞蹈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群众文化土壤对花香鼓舞蹈发展的滋养。扬州花香鼓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群众文化土壤的深厚滋养。一方面,扬州历来就有重视群众文化生活、崇尚艺术娱乐的传统。无论是清明踏青、端午赛舟,还是中秋赏月、元宵灯会,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花香鼓舞蹈作为这些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正是在与群众生活的密切互动中,花香鼓舞蹈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营养。另一方面,扬州民间向来有“以舞会友”的社交传统。花香鼓舞蹈学社、票友组织历来十分活跃,不仅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切磋技艺、交流心得的平台,也在组织排练、公开演出等实践中推动了舞蹈的发展与传承。同时,花香鼓舞蹈所独具的喜庆欢快的艺术风格,既契合了扬州人热情好客的秉性,也成为凝聚邻里情谊的纽带。

花香鼓舞蹈在群众生活中的传播与影响。扬州花香鼓舞蹈在群众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首先,这一舞蹈形式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常在节日庆典、婚庆嫁娶等喜庆场合中亮相,是群众欢聚娱乐不可或缺的文化内容。人们在观赏和参与花香鼓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审美愉悦,也感受到了舞蹈所承载的吉祥喜庆寓意。由此,花香鼓舞蹈成为凝聚社区情感、增进邻里和睦的重要文化纽带。其次,花香鼓舞蹈也为群众参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舞台。在扬州,由民间舞蹈爱好者自发组成的花香鼓舞蹈队遍布城乡,定期开展排练、演出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普通群众不仅掌握了传统舞蹈技艺,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相关的文化熏陶。在传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和主体意识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花香鼓舞蹈也为扬州树立了独特的文化名片,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花香鼓舞蹈频频亮相各类文化节庆和艺术节演出(如图3所示),吸引了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以花香鼓舞蹈为代表的扬州民间艺术,也成为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花香鼓舞蹈已经融入扬州人的文化基因,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它在传承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出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群众文化遗产。

舞蹈与群众文化互动的新形式。在现代社会,扬州花香鼓舞蹈正通过与群众节庆活动的有机结合,呈现出崭新的艺术活力。这种创新性的展演形式,一方面增强了传统舞蹈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为节庆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花香鼓舞蹈也积极融入各类现代节事活动,如文化旅游节、非遗展演节等。通过与时俱进的编创和多样化的演绎,让传统舞蹈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以2019年扬州中秋国际灯会为例,活动主办方特别策划了大型花香鼓舞蹈专场演出。数十支来自全市各地的舞蹈队伍齐聚广陵,以“花好月圆庆中秋”为主题,为现场观众奉上了一台视听盛宴。演出以经典传统舞蹈和创新编排相结合,不仅展示了花香鼓舞蹈的独特魅力,也与满城灯火交相辉映,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数万名中外游客在现场领略了这一舞蹈艺术的非凡魅力,也亲身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年味。这种舞蹈艺术与节庆文化的完美融合,既是传统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也昭示着非遗传承与群众文化互动的光明前景。

融入广场舞等群众自发艺术活动。近年来,扬州花香鼓舞蹈也积极融入广场舞等群众自发的艺术活动中,开辟了舞蹈艺术与群众文化互动的新天地。在扬州的街头巷尾,无论是公园绿地、社区广场,还是文体活动中心,随处可见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伍。这些舞蹈爱好者将花香鼓舞蹈的经典动作、音乐元素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形式相结合,创编了一系列新颖别致、通俗易懂的舞蹈作品。这种创新性的尝试,一方面极大拓宽了传统舞蹈的传播渠道,让更多普通群众有机会接触、学习花香鼓舞蹈的精髓;另一方面,花香鼓舞蹈的加入也为广场舞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提升了整体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群众在自发参与、交流切磋的过程中,不仅强健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也获得了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就感。

以某广场舞队为例,这支由社区舞蹈爱好者自发组建的队伍,以传承与弘扬花香鼓舞蹈为宗旨,定期开展排练活动。队员们在花香鼓舞蹈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传统舞蹈的基本功和技巧,同时也结合广场舞的特点,创编了诸如《花好月圆》《喜庆花鼓》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同时,又通过加入流行音乐元素、简化动作难度等方式,让舞蹈更加贴近现代群众的审美需求。

与现代流行元素的跨界融合。除了与节庆活动和广场舞结合外,扬州花香鼓舞蹈还积极尝试与现代流行元素跨界融合,开拓了传统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崭新路径。一方面,花香鼓舞蹈在编创过程中,大胆吸收、融入了流行音乐、街舞、现代舞等时尚元素。这种跨界尝试,既丰富了舞蹈表现的艺术手法,也让传统舞蹈焕发出别样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一些文创企业也开始将花香鼓舞蹈元素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如将舞蹈形象、动作造型融入服装、饰品、玩具、文具等产品的设计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和时尚气息的文创衍生品。这种形式多样的文化创意,不仅拓宽了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播渠道,也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以花香鼓舞蹈创编大赛为例,这一活动以“传承经典、创新时尚”为主题,旨在为舞蹈爱好者搭建一个创新创意的舞台。参赛作品中,有将花香鼓舞蹈与流行歌曲、动感街舞相结合的,也有融入现代舞元素、采用全新编舞理念的,还有与武术、杂技等表演形式相结合的。这些作品在尊重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纳流行时尚元素,让古老的舞蹈艺术绽放出勃勃生机。最终,一支融合了花香鼓舞蹈与街舞元素的作品《鼓舞青春》夺得桂冠。这支舞蹈以青年男女的校园生活为背景,将花香鼓舞蹈的阵法造型与街舞的动感律动巧妙结合,生动展现了花香鼓舞蹈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朝气。

扬州花香鼓舞蹈在非遗传承和与群众文化的融合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感召力,这一传统舞蹈形式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应在与时俱进中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无论是师徒间的口传心授,还是舞蹈爱好者的自发传习,无论是与节庆活动的有机结合,还是与现代艺术的跨界融合,都昭示着这一舞蹈艺术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活力。这种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不仅延续了深厚的文脉血肉,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扬州文化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