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传承视域下端砚的价值与发展

作者: 喻晓

岭南文化传承视域下端砚的价值与发展0

端砚,岭南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石质、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不仅是文人墨客案头的必备之物,更是承载岭南地区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文章详细分析了端砚在岭南文化中的价值与传承,探讨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端砚以其独特的审美韵味与实用价值,正逐渐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推崇,这标志着端砚文化的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肇庆市凭借连续四次荣获“中国砚都”的殊荣,已然成为推广端砚文化、塑造品牌形象的核心舞台。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肇庆市将端砚文化视为特色支柱产业精心培育,通过建立端砚文化特色产业园区,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端砚的制作技艺和文化价值,与岭南文化中的历史、文学、绘画、雕刻等艺术元素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端砚文化。

端砚的历史地位

砚台,特别是端砚,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用具。‌端砚以其细腻的石质、不损毫的发墨特性、呵气即研的便捷,以及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和油润发亮的墨汁而著称,被誉为我国石砚之首‌‌。关于端砚的年代考证,学界存在不同观点。李满认为端砚在唐代已为贡品‌,而全洪提出其大规模开采及成为贡砚始于赵宋时期,这一观点获得了较多砚史专家的认同‌。这些研究不断推动我们对端砚及其文化的深入认识。凌井生从地质学角度对端砚的形成与品质进行了探讨‌,其他学者则关注了端砚的砚铭、工艺传承及各朝代特性等方面,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对端砚文化的全面理解。

端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据何传瑶撰写刊刻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宝砚堂砚辨》记载,历史上共开采过多个砚坑,以开采于斧柯山端溪水一带的砚石最佳,用其制作的端砚具有发墨极佳、冬天不结冰、书写流畅不损笔毫、墨迹经久不褪色且防虫蛀等优点。端砚以其优良的石质和独特的石品花纹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

端砚之所以能够在四大名砚中占据首位,不仅是因为其温润如玉、细嫩如小儿肌肤的石质,更是因为其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唐代诗人李贺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千古绝句来赞赏端州制砚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端砚工艺包含了采石、维料、构思、设计、雕刻、打磨、打蜡、配盒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面貌特征。

端砚的价值蕴含

端砚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端砚以自然与工艺相结合的美和凝聚在其身上的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充满魅力。

端砚具有实用价值。砚台是文人墨客案头的必备之物,承载着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和热爱。历代文人墨客对端砚情有独钟,视其为身份和品味的象征。他们不仅在端砚上题诗作画,还将其视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端砚因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书写方式的变革,端砚作为书写工具的使用频率或许已不如往昔。然而,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端砚依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代表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一种对书写艺术的热爱和坚守。在端砚的陪伴下,文人墨客们能够更好地沉浸在书写的世界中,感受笔墨之间的韵味和意境。

端砚具有文化价值。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端砚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端砚以其优良的石质、独特的石品花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端砚上的石品花纹,更是千变万化,美不胜收。有的如山水画卷,有的如龙凤呈祥,有的如云雾缭绕,每一块端砚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现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体现了岭南人民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端砚具有教育价值。端砚的制作技艺蕴含着古人的智慧。肇庆市拥有众多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6名、市级13名,端砚制作技艺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展。肇庆市端州区的白石村,自古以来就是端砚的主要产地,能工巧匠辈出,被称为端砚之乡。据统计,如今白石村居民中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2人;获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称号的有9人;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5人;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有22人。端砚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能传承学习古人的传统制砚技艺,保护非遗文化;二是能将端砚文化与制作技艺融入幼儿园、中小学、高等教育等教育体系中,创新课程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端砚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端溪砚谱》记载了海水鱼龙砚、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等50多种式样。明清两代,端砚工艺达到了顶峰,砚台不再是单纯的实用文具,而成为极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质的端砚资源越来越少,其价值也越来越高。许多收藏家和投资者将端砚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和收藏品,不惜重金购买和珍藏。端砚因此成为艺术品市场中的热门品种之一,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

端砚的传承发展

端砚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端砚制作技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困境,激发了人们对端砚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为了保护与传承端砚制作技艺,肇庆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将“端砚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举措为端砚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其次,通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系统教育体系,自成一体、有规划地培养端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还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肇庆市还邀请端砚理论专家、学者、教授、制砚大师授课,为各类端砚制作人才开办理论制作培训班,提升端砚企业的整体素质。最后,还积极举办各种端砚展览、交流活动,推广端砚文化,提高端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肇庆市致力于引进顶尖人才与先进技术,以助力端砚产业的革新与升级。肇庆在1983年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艺盛宴,成功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技艺大师——柳新祥,这位身怀“宫廷砚”雕刻绝技的大师,将他那独特而精湛的技艺带到了肇庆。柳新祥将宫廷的雅致与岭南的风情进行了巧妙融合。他与一群技艺精湛的弟子用十年时光共同创作了一件震撼人心的巨型砚雕作品——“龙腾盛世砚”。这件作品以狮首衔环为饰,56条蛟龙环绕其间,不仅体型庞大、重量惊人,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荣获了扛旗世界纪录,成为端砚艺术中的瑰宝。

然而,端砚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缺乏了解和兴趣,导致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风险。另一方面,端砚制作技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一些传统技艺过于繁琐复杂,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一些匠人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观念,导致端砚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等。

为了使端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我们需从多个维度出发,创新其传承与发展方式。‌首先,现代科技手段为端砚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端砚制作的精湛工艺与深厚底蕴。例如,开发肇庆白石村端砚制作的VR体验项目,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制砚现场,亲身感受匠人们如何以智慧和匠心雕琢出一块块精美的端砚。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能让公众直观领略传统端砚制作的魅力,还能作为教育展示的重要工具,激发年轻一代对端砚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其次,将端砚元素融入现代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中,是传承与发展端砚文化的又一重要途径。以肇庆古城区开发为例,我们在保护古城区遗产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出既保留历史风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景观。这样的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还使端砚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再次,创意产业,拓展端砚新领域‌。鼓励端砚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端砚文化走向现代生活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助力文创企业开发一系列与端砚紧密相连的生活化文创产品,如文具、家居装饰等,使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以更亲民、更实用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同时,通过举办端砚文化创意设计比赛,我们可以汇聚设计界的智慧与创意,为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与灵感。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编纂适合各年龄层的传统文化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端砚文化的精髓。通过组织学生实地探访端砚制作工坊或文化遗产地,以及开设专题讲座,邀请端砚技艺传承人及文化专家为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端砚文化,我们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岭南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

最后,新媒体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传播端砚文化的新机遇。我们可以制作一系列以端砚为主题的短视频、动画、纪录片等多媒体内容,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影响力,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同时,邀请网络红人进行直播互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端砚文化,让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开发端砚文化主题的在线课程、科普短视频以及手机应用程序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公众学习端砚文化知识,进一步扩大端砚文化的影响力。

端砚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端砚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古人智慧和人文精神,保护端砚具有深远的意义。保护端砚,就是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延续,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肇庆端砚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弘扬传承端砚文化,可以激发相关产业链的活力,如石材开采、雕刻加工、文化旅游等,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端砚文化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展示和传播端砚文化,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