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村“非遗+”发展模式

作者: 谭俐娜 马政莹 程婧婧 康溢文 杨彩莲

新时代文化村“非遗+”发展模式0

文章聚焦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紫荆村及花戏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现状,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三大文化村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及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尽管三个非遗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但仍然面临市场化难度大、年轻一代传承兴趣下降等问题。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而文旅融合、助农和康养等策略已成为推动非遗传承的关键路径。针对非遗文化村发展,文章提出“非遗+X”的综合发展模式。

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数智时代,非遗文化与文旅、研学结合,搭建项目平台是大势所趋,发掘和彰显乡村非遗的魅力刻不容缓。

笔者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答卷115份,获取了不同人群对当下文化遗产的真实认知信息。此外,实践团成员前往杭州临安区板桥镇“杭州书法之村”“十八般武艺”非遗所在地上田村、“中国竹笛之乡”紫荆村以及“越剧之音”花戏村三大村落,通过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匠人、艺术家、村支书以及村民的访谈交流,深度体验武术、书法、竹笛和越剧等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非遗文化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运用SWOT分析法,可深入了解三个村落非遗传承的现状和前景。

在优势(Strengths)方面,三个非遗村的特色非遗文化具有显著的传承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上田村的“十八般武艺”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越剧作为我国五大戏种之一,也获得了多项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劣势(Weaknesses)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人短缺的问题。竹笛制作工艺复杂且精细,制作过程耗时长又难以机械化,限制市场推广和普及。在非遗村落中,尽管仍有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坚持传统制作,但工匠人数有限,且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长,如何继续传承这门技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机遇(Opportunities)方面,新媒体的兴起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上田村、花戏村和紫荆村作为新时代文明乡村的典型范例,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当地的非遗文化得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兴趣。同时,文旅融合的推进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上田村和花戏村通过非遗体验、研学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挑战(Threats)方面,非遗传承面临着商业化和文化同质化的风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非遗项目可能面临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导致传统文化的异化和丧失。此外,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这对保持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构成了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村发展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冲击,传统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面临着文化断层、市场竞争力不足、缺乏创新等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旅融合的新趋势为非遗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遗的发展需要整体性的策略和创新性的模式,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要求我们从宏观层面上总结非遗保护的经验教训,更需要我们探索如何将非遗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通过“非遗+文旅研学”和“非遗+康养”等新模式,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确保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基于此,实践团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问卷以调研目标群体对“非遗+X”模式的感兴趣程度、消费倾向等。

问卷调查内容分析:调查结果显示61.74%的人表示亲身体验或参加过一些非遗的活动,也有58.26%的人表示了解“文武上田”的文化。同时,“比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选项占比达78.26%,说明目前18~45岁群体对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抱有较高的期待和兴趣,当地非遗村完全可以抓住这个目标群体焦点,融合本村特色非遗,推广非遗体验活动。

在“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中的看重因素排序”一项中,娱乐性以3.53的综合权重得分排名第一,“教育意义”以3.03的综合权重得分排名第二,接下来是“价格”和“便利性”。由此可见,目标群体对非遗活动设计的娱乐性和教育意义要求较高,不能脱离教育意义而单纯地将非遗文化娱乐化,也不能片面地枯燥地进行文化教育。

同时,实践团队也对本土非遗活动的设计进行了具体调研。在“校外非遗体验活动中倾向的形式”一项中,“参观历史文化遗址”“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选项分别有63.48%和55.65%的人选择,有47.83%的人选择农场种植体验,有40%的人选择文化体验工坊,这说明目标群体更喜欢亲身体验与互动的方式,倾向于在文旅研学活动中体验特色的非遗文化和乡土民情,“文化体验工坊”和“农场种植体验”的特色性和针对性相对较低。因此非遗文化村在设计相关活动时要紧扣本地特色非遗主题,利用独特的非遗文化特质吸引游客。

实践团队还对目标群体购买相关非遗工艺品、文创产品的意愿和需求进行了调查。74.82%的受访对象表示愿意购买“文武上田”的非遗工艺品,这表明发展特色非遗产品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亲自到线下挑选”占比54.78%,而“朋友代购”和“网购”各占22.61%和21.74%。因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非遗文化村可以进一步提升本地非遗产品的设计水平,同时规划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质文创品牌。

“非遗+X”模式助力发展:如何提高杭州本土特色非遗文化村的关注度、促进乡村的未来发展?“非遗+X”发展模式可以提供一些思路与借鉴。

“非遗+文旅研学”:文旅研学是一种将文化和旅游、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调研发现,上田村和花戏村已经尝试将非遗文化与文旅研学相结合,但缺乏完整的体系。非遗村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卖点。上田村可以通过建立“文武上田”村落景区,将书法、武术等非遗文化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相结合,形成一条经典的游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可以参与到书法的学习和体验中,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竹简,体验书法的魅力。花戏村可以侧重于越剧艺术的传承与推广。通过定期举办越剧演出和培训活动,游客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越剧。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游客可以学习越剧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从而深刻体验越剧的艺术精髓。通过特色化的发展策略,上田村和花戏村能够有效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非遗+助农”模式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这种模式强调非遗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传承农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发展“非遗+助农”模式,可以将传统农业技术、农村手工艺等非遗元素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上田村,作为全国文明村之一,不仅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该村可依托这些优势,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技术,并结合书法、武术等非遗元素,开发特色农产品礼盒套装。例如,推出拥有书法主题包装的茶叶或装饰武术图案的果干,以此在保留传统农耕方式的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花戏村,越剧作为核心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农家乐项目的主题。游客在品尝地道农家菜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接触并参与越剧表演,体验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紫荆村以其竹林资源著称,适宜发展以竹子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结合竹笛文化,该村可建立竹林观光园,提供竹林散步、采摘等体验活动。游客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还能了解竹子及其衍生品,如竹笛的制作工艺。通过上述策略,上田村、花戏村和紫荆村不仅能够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还能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非遗+康养”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健康养生相结合,开发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康养产品和服务。这种模式通常以非遗文化中的健康理念和养生方法为依托,为现代人提供身心放松和健康养生的解决方案。太极、中医养生、传统音乐疗法等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智慧,都具有调节身心、促进健康的作用。通过“非遗+康养”模式,可以将这些传统养生智慧转化为现代康养服务,满足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追求。

上田村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适合开发以书法静心和武术健身为核心的康养项目。针对都市人群,该村可设立专门的压力释放营区,定期邀请著名书法家和武术教练进行指导。此外,提供短期疗养套餐,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紫荆村和花戏村,可以充分利用其田园风光和艺术氛围,打造专注于心灵治愈与身体调养的理想环境;除了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以外,还可定期举办文艺沙龙活动,让参与者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全面的放松和恢复。通过这些措施,上田村、紫荆村和花戏村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身心健康的休憩地,还能进一步弘扬当地的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对三个村庄的实地考察和访谈,笔者深刻体会到这些村庄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带来的正面效应。同时,笔者也注意到非遗文化村在市场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如市场准入难度大、年轻一代兴趣减退等。在审视这些挑战的同时,笔者也看到了新的机遇。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而文化旅游的融合、助农康养的发展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同时,为了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必须创新传承模式,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参与度。在“非遗+X”的综合发展模式下,笔者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必将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