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作者: 王玉香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强劲新引擎,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全国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和城市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形势,推动郑州市文旅融合发展向更深层和更高水平迈进,不仅是建设旅游强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河南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郑州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
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是凝聚国内文化力量的凝聚器,既有利于增强国民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经济强国指明了方向。郑州市积极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步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以及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推动。近年来,在国家促进文化与旅游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文旅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态势,如文博旅游火热,出游人数和消费增长、文创产品走俏等。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等各个部门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和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引导、价格调控、资源整合等多角度发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河南省就将文旅文创提升到战略层面,在政策规划的引领方面,明确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在品牌塑造的强化方面,通过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品牌,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多部门协同推进方面,八部门联合印发各项措施,不断绘就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郑州市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之路,离不开文化和旅游深度交融,而文旅融合发展又是推动旅游业复苏,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不断向高水平方向发展的重要路径。《郑州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郑州市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此,郑州市确立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在文化领域,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郑州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增强郑州黄河文化的感染力,开发高质量的优秀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实现国内外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旅游收入逐年上涨;新增和创建旅游发展的各项指标等。不管是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还是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都是促进两者发展的必由之路。
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旅融合发展进程加快推进。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郑州文化资源丰富,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民俗文化和历史建筑等。另一方面,郑州自然条件优越,有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多样的土壤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等。全市共有51家A级旅游景区,周边有中岳嵩山、黄帝故里、悠久的传统古村落、多处遗址等。近年来,郑州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迈进,在数字化文旅建设、文旅品牌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建立了郑州市公共文化大数据库,提升了郑州的影响力。在打造文化旅游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方面,郑州文旅精品项目日益丰富。
文创产业繁荣发展,文旅收入增长态势明显。郑州市开发的各类文创产品,如《黄帝千古情》《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唐宫夜宴》等演艺项目,带动了旅游景区的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各类文旅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如乡村旅游类、文化活动类、文博惠民类、烟花类等。从近年来的旅游综合收入来看,每年的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文旅消费不断升级,不仅激发了当地文旅市场的活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
郑州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
文化旅游资源发掘不足,开发不深入。目前,郑州市开发的一些文旅产品和项目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理解,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从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来看,虽然郑州市的古村落数量较多,但是各村的旅游体验项目在内容上存在千篇一律、同质化的问题,有的乡村甚至开发得过于高大上,没能保持村庄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由于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挖掘不够,且缺乏有创意的优秀乡村文创产品,因此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不够突出,也没有形成火爆的精品项目。郑州文旅融合实践,还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文化现象,对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等认识不深入,开发不充分,导致乡村文旅融合的内容供给不足。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和景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感悟郑州的文化魅力,值得深入思考。
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性不够。郑州文旅融合成果丰硕,但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主要体现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性不够。一方面,文旅融合产品的创新不足,存在文旅产品、项目同质化的问题。例如,文旅小镇的建筑风格、旅游景点的小吃和表演节目等相似度较高,特色文化内涵不够明显,不能充分体现郑州的文化特色;缺乏对当地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开发利用等,精品文旅产品稀少,与市场需求结合度较低。另一方面,文旅创意理念不够多元化、创意研发力度欠缺,品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郑州市缺少文创文旅开发的龙头企业,影响文旅资源的宣传,知名品牌少。
文旅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郑州市文旅产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匮乏,研究当地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高素质专业应用人才也相对不足。一方面,缺乏多元化和复合型的新型文旅人才。市场上大多数是传统旅游从业者,高端文旅人才匮乏。另一方面,面临留不住人才以及人才流失问题。虽然近年来郑州市出台了很多人才政策,加大了补贴和优惠,从全国大量引进人才,但是受消费、房价和工资待遇等因素影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
郑州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依托地域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深挖“文旅融合”资源,就是要聚焦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旅游发展。探索“郑州市文旅融合”新道路,既要立足郑州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融入郑州市总体发展战略,又要避免“千篇一律”,或同质化竞争,打造特色文旅融合品牌,提升竞争优势,让文化和旅游产业更快地发展起来,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一是把握住文旅干部主动深入一线的关键,深入了解郑州市各个地区的文旅资源和实际开发情况等,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切实摸清情况;二是加快培育文旅产业的领军者,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培育一批有区域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意研发和推广;三是积极探索和强化与邻近市区的精品线路互联互通,突出郑州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多措并举抓好文旅宣传推广工作,推广典型经验,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利用好短视频等宣传媒介,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的复合型文旅人才队伍;五是强化历史名人资源,赋能郑州旅游。此外,政府要带头积极组织召开思想文化传承创新的研讨会和座谈会,鼓励各单位主动开展各类文化资源的“研学游”等活动,掀起对本土文化旅游的研究热潮。
坚持科技创新,以数字化赋能文化和旅游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为创新输送动力,也为游客带来了诸多便利,景区文物与高科技的碰撞,不仅可以吸引游客,使其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而且让游客享受高科技的沉浸体验,感受视觉和思想的双重震撼。一是融入智能科技和数字技术。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宣传郑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各类娱乐产品;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大力培育一批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文化数字化产业。二是搭建数字平台,提高数字文旅平台服务水平。利用5G、VR/AR/MR、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剧院剧场、数字美术馆等,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数据资源的转化;不断丰富完善郑州文旅相关的公众号、小程序的各项内容和使用说明,做好小程序的推广。三是培育数字文旅新场景。通过高科技虚拟复原文物旧貌,使其借助数字化现代科技穿越时空,获得“重生”;打造大型实景演出、沉浸体验街区,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四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促进文旅新消费的增长,研发并推出更多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譬如,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不仅可以丰富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而且使餐饮、住宿、交通等多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并推动诸如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新型文旅服务的兴起。同时,全面导入数字营销,增强数字营销的能力。
培养并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文旅人才是推动郑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注重数字化文旅人才的挖掘,加大数字文旅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数字文旅人才的专业化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是高校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步伐,加强校企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投身于文旅人才的培养工作,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为文旅产业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注重培养过硬的师资队伍,能够及时跟踪文旅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升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能力,并加强对旅游理论知识的研究。二是政府要深抓文旅人才工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切实让各部门紧密联动,共同发力,扶持和鼓励文旅企业开展数字文旅人才建设,积极引进和组建专家团队,并加大优惠和补贴;利用好平台和新媒体,做好文旅工作的宣传,培养数字新媒体营销人才。另外,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行业职工技能大赛,选拔一批优秀的从业人员,为郑州市文旅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