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
作者: 黄梓聪 吴佳阳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经济、文化与生态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作为连接乡村内在资源潜力与外部市场的重要纽带,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助力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在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是,当前许多地区在资源开发中存在挖掘深度不足、创新形式匮乏等问题,致使资源潜力难以充分释放。广州从化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样板。
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性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文化资源作为连接经济、文化与生态的重要纽带,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全面分析资源特性不仅有助于挖掘其潜在价值,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视角下的资源多样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为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广州从化区将自然生态与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体系。在自然资源方面,以温泉、森林和溪流为核心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区域生态文化的亮点。例如,从化温泉因疗养功能而享有盛名,并与区域自然环境深度结合,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休闲体验。在文化资源方面,岭南古村落如溪头村与莲麻村,不仅展现了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还承载着区域社会历史的脉络与记忆。
文化内涵的价值挖掘。文化资源不仅是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更深刻体现了区域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古村落建筑群及宗祠文化,生动展现了岭南传统社会的宗族制度与文化生态(如图1所示)。例如,溪头村祠堂的雕刻与布局,既反映了当地居民对艺术美的追求,也蕴含了他们的社会信仰与精神世界。文化符号通过精细化开发,可进一步彰显其深层价值,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同时助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此外,通过挖掘历史传说与民俗活动等无形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不仅凸显了文化的观赏性,还通过互动与参与增强了其教育功能与体验价值。
地域特征对资源开发的影响。地域特性赋予旅游文化资源独一无二的开发潜力,也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指引。从化区作为广州的重要生态屏障,其自然资源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平衡。例如,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原始生态环境闻名,而严格的限制性开发政策不仅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为可持续旅游树立了典范。在文化资源方面,岭南特色的传统建筑与习俗凸显了独特的地域风貌,为其在旅游市场中增加了鲜明的区域识别度。资源的地域特性不仅决定了开发方向,更塑造了其在区域旅游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借助地域的独特性,从化区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实现了文化与自然的融合,使开发既契合市场需求,又能够彰显地方特色。
乡村振兴与旅游文化资源契合点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文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多维度的影响力与乡村振兴目标高度契合,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资源开发对乡村经济振兴的驱动作用。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延伸产业链、带动关联行业发展以及提升农村就业率,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相比传统单一的经济模式,以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的产业体系展现出更强的市场吸引力和经济韧性。通过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与资源,不仅有效吸引城市游客,还通过消费活动释放地方经济潜力。在乡村经济振兴中,旅游文化资源的核心作用体现在其能够通过产业联动与价值链延伸,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如图2所示)。例如,从化区的荔枝文化节,不仅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还成功实现了当地农产品的增值销售。以荔枝为载体,当地延展出采摘体验、荔枝衍生品开发等新型服务业态,使传统农业在价值链上完成了从种植到服务的跨越。
其次,文化资源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功能。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乡村形象的塑造与品牌内涵的提升上。通过提炼地域文化特色,文化资源为乡村赋予鲜明的品牌标识,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展现独特吸引力。文化资源凭借其对地方传统的传承与文化深度的注入,为区域品牌建设奠定了长久的发展基础。作为区域品牌建设的关键要素,文化资源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强化品牌辨识度与竞争力。资源的差异化与特色化不仅提升了乡村在旅游市场中的识别度,还扩大了区域文化的传播力。例如,从化区以温泉文化为核心,将岭南传统建筑、农耕文化与温泉体验紧密结合,形成了“生态与文化双融合”的品牌定位。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资源既是品牌发展的支柱,也是品牌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最后,生态导向的资源可持续开发策略。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需求形成了深度契合。通过实施生态友好型的开发策略,可以有效协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既满足经济增长的目标,又避免对乡村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生态导向的开发模式不仅能够赋予旅游体验独特性,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期发展的动力。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开发往往导致环境资源的不可恢复性损耗,从根本上削弱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因此,生态友好型开发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以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其开发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对自然资源进行精细化分级管控,并采用低密度建设模式,以尽可能降低对原始生态系统的干扰。此外,公园通过设计生态教育项目,鼓励游客参与自然保护行动,从而在提升旅游体验的同时,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
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路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不仅是一项推动经济发展的工程,更是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实践。通过资源内涵的深度发掘、体验模式的创新、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以及区域合作的协同推进,能够实现资源潜力的全面释放,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首先,历史与文化主题的深度开发。以历史与文化为主题的资源开发,是乡村文化延续与创新的重要支点,也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背景、传统风俗和文化符号,原本零散的资源得以整合为系统性的文化叙事,增强旅游资源的辨识度与文化张力,进而提升游客的文化认知与体验深度。以从化区的溪头村为例,村庄依托岭南特色建筑群和丰富的祠堂文化,以宗族历史和祭祀传统为核心,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同时,通过复现历史场景,如“传统家族婚礼”表演,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村落文化的独特性。直接的文化互动不仅增强了文化的直观性,也深化了游客的记忆点。溪头村还通过开设传统技艺课堂,让游客参与岭南剪纸、木雕等民间工艺流程。在这一过程中,游客既能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精髓,又能够亲身体验村落的日常生活。祖辈手工器具和传统生活习俗的展示,更真实地再现了村落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韵味。多层次的开发模式,不仅激发了游客的兴趣,更彰显了乡村文化的延续性与独特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
其次,体验式旅游模式的产业融合。旅游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而深刻的体验,而体验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将旅游资源与多产业融合,不仅可以为游客创造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还能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双赢。现代游客更加偏好沉浸式与互动性的旅游形式,这对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计者注重产品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以增强吸引力。例如,从化区利用其温泉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农业特色,推出了“温泉疗养+农耕体验”的创新旅游项目。游客在享受温泉疗养的同时,还能参与田园采摘、农产品加工等互动性活动。多感官体验模式,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还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了资源的经济价值。另外,从化区将荔枝节活动与温泉体验相结合,打造出“荔枝温泉美食节”这一融合型旅游项目。在这个活动中,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摘荔枝的乐趣,品尝以荔枝为原料制作的多样美食,还能享受温泉疗养服务,从而获得一体化、多感官的旅游体验。
再次,数字化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开辟了全新路径,不仅显著提升了资源传播的便捷性,还彻底革新了游客的体验方式。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资源的时空局限被有效突破,游客能够以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方式,深度感知文化资源的内涵与魅力。以从化区的溪头村为例,当地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将岭南传统建筑的演变历史以三维动画的形式生动呈现。游客在参观村落时,通过智能设备即可“目睹”建筑在不同时代的外观变迁。同时,从化区进一步开发了基于AR的互动程序,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例如,游客可以通过手机体验虚拟祭祀仪式、试穿古代服饰,或沉浸于还原的古村日常生活场景中。互动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参观模式的单向性,还深化了游客对文化资源的认知与情感共鸣。
最后,区域资源整合的协同机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效率与成果,往往取决于资源整合的深度与协同开发的广度。单一区域的资源开发容易局限于规模不足和吸引力有限,而跨区域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与互补性开发,不仅能放大资源整体价值,还能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旅游体验,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从化区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与增城等邻近区域展开合作,共同打造了“岭南文化与生态旅游线路”。这条线路整合了温泉、古村落和森林公园等多种资源,贯通了岭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核心元素,为游客提供了一种融合文化深度与自然体验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为了进一步增强线路的吸引力,两地还联合推出了特色主题游项目,如“荔枝采摘季生态文化游”和“岭南建筑文化探秘之旅”,将节庆活动、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无缝衔接,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深度体验。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其价值不仅体现为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在于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从化区的实践证明,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开发模式以及优化产业融合策略。以岭南古村落和温泉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背景并结合现代化的体验形式,成功展示了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向沉浸式体验转型的趋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实践。唯有充分尊重资源的内在特性,并妥善协调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释放资源的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作者单位:1.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2.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