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与传承

作者: 朱丹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与传承0

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意识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支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内部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其中,土家族文化绚烂多彩,语言深邃广博。然而,土家族语言因未形成书面语言而面临消亡的危险,亟需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鉴,是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举措。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约140种少数民族语言,但是大部分语言濒临消亡。新世纪初,濒危语言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02年,国家民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一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或汉语濒危方言开展研究。

以土家族为例,土家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古丈、保靖、泸溪等县,以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恩施、咸丰、鹤峰等县市。在这些地区中,只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的土家族使用南部土家语,其他地方的土家族使用北部土家语。南部土家语和北部土家语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同一方言区域内,不同的方言之间也存在差别。

土家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土家语的使用人口、区域正在萎缩。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土家语系中的词汇不能满足现代交际需要,不得不从汉语中借用词汇,出现了一些汉语借词。比如,土家语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有完善的命名体系,但是现在能用土家语描述出来的人却非常少,这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动植物的名称使用了汉语的称谓。土家语词汇量的减少,无意中降低了语言的使用频率。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环境影响。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濒危语言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广泛存在,汉语因其庞大的使用人口而在生产活动中对少数民族语言产生显著影响。

以土家族为例,历史上曾存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土司统治时期,规定“蛮不出峒,汉不入境”,但仍有大量汉族人口迁入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后,汉族人口迁往土家族地区几乎不受限制。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使得土家族与汉族形成了杂居的局面。土家族人与汉族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促进了彼此之间语言文化的相互影响。

在民族文化交融进程中,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相较于以往,许多民族习俗的约束力及传承习惯有所减弱,同时,接触和学习本民族文化习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一变化导致许多新生儿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法吸收本民族文化。比如,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中存在哭嫁、合八字、拜土地神等习俗,但在现代婚礼中,这些习俗基本消失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减少,进而导致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也逐渐降低。

第二,婚姻模式对民族语言传承的影响。历史上,部分少数民族倾向于族内通婚,这无疑强化了民族的内部凝聚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人们的观念与视野逐渐开放,不再局限于传统婚俗习惯。众多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劳动力迁移至沿海地区,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进而对民族文化和语言的传承构成新的挑战。例如,土家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人民通婚后,双方一般使用汉语交流。

第三,科技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汉语已经渗透少数民族生活,如各种手机节目、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在此情形下,人们大多依赖阅读汉语资料来获取全球发展的信息,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减,面临被边缘化甚至逐渐消亡的风险。例如,土家语没有统一的文字,其传承方式主要依靠世代口耳相传。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导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地使用自己的母语。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第一,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语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成员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交流,能够唤起他们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那些散居在城市或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个体来说,本民族语言的存在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土家语是土家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能够使用自己的母语交流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年轻一代学习和使用土家语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源。在土家族聚居地,土家族人民使用土家语进行日常交流、节日庆祝等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第二,维护文化多样性。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包括民族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传统习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是通过土家语传承下来的。例如,摆手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还是跳摆手舞的重要活动空间(如图1所示)。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在摆手舞的仪式和唱词中,包含许多土家语词汇。还有土家族的哭嫁歌,新娘在出嫁时会用土家语哭诉对父母的不舍、对新生活的担忧等复杂情感。这些用土家语演唱的文艺作品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世界,保护土家语能让这些珍贵的文艺作品更好地传承。土家语的语法、词汇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土家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它有自己独特的词序和语法规则。从词汇方面来看,土家语中有许多表示土家族特有事物和概念的词汇,这些词汇丰富了人类语言的词汇宝库。

第三,丰富人文社会学科体系。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研究还可以跨学科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供帮助。在民族学领域,语言可以作为研究民族关系、民族认同的重要切入点。土家语是研究土家族民族特征、民族认同和民族社会结构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土家语的词汇、语言使用习惯等,可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关系。在历史学领域,通过对少数民族语言古籍的解读,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的不足。

土家语古籍和文献能够为研究土家族的历史提供新的视角。例如,一些古老的土家语碑文或者家族谱牒等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家族在历史上的迁徙、政治经济状况等诸多细节,从而为土家族历史的研究提供补充和修正。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第一,开展双语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和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学校要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双语教学环境。教师应发挥引领作用,不断精进自身的双语教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树立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熟练掌握并有效传播本民族语言,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例如,2008年,鄂西南来凤县百福司民族小学曾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将土家语教材正式纳入课程体系。

第二,建立濒危语言数据库。对于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而言,语言环境相对复杂,建立濒危语言数据库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土家语没有形成书面文字,基本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和传播。其保存不应局限于录音、光盘及多媒体等音频媒介,还应涵盖反映土家族风俗习惯的各类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形式多样,包括土家语教学材料、宗族谱系、地名考据、民间叙事、歌谣谚语以及碑文记录等,均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记录与传播媒介。这些文献资料均应纳入归档范畴,并需进行全面且系统的搜集工作,以确保土家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与传承。

第三,推动文旅融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活动,而少数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旅游者(如图2所示)。把握新机遇,推动语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带动民族地区发展,也是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濒危语言的重要方式。

在土家族聚居地区,提升文化符号的显著性对于推动当地旅游开发至关重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注重当地文化的商业价值开发,强调文化内涵的融入,特别是土家族语言符号的展示(如图3所示)。以来凤县为例,“糯洞”(意指小洞穴)、“宋笼界”(即养鱼之处)等地名,成为塑造该县民族特色旅游的宝贵资源。当地政府应灵活运用此类资源,将其与土家族传说相融合,坚定不移地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少数民族语言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民族特征的重要手段。科学保护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对各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关注和尊重。土家语作为土家族的文化财富,其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对土家语的科学研究、开展双语教学、建立濒危语言数据库、推动文旅融合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对土家语进行保护与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平等互助、共同发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的平等发展,充分尊重民族的个性化与多样性,是维系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及国家兴盛的基石。保护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对于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和谐一体”的特征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