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

作者: 包晓云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0

目前,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吸取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灾害带来的教训后,开始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中包含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这对维护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草原游牧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草原游牧文化在主张合理使用草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也重视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由此发展出低投入高产出的游牧生产方式。立足历史和现实,深入探讨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逐步优化草原生态,促使牧民与草原和谐共处,达到民生和自然生态共赢的目标,这对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概述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形成。草原游牧文化的衍生与发展,是蒙古族游牧群众在实际生活与生产环节探索总结出的,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共处、互相促进的成果。古时候的蒙古族先民已经认识到草原生态的脆弱性,其与农耕定居生活模式不相匹配,如果选择定居生活模式就可能导致草原退化以及沙化等生态问题,所以选择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产业是最为合适的。此外,内蒙古处于内陆深处,年降雨量少,且蒸发量比较大,不能固定放牧区域,如此才可以有效缓解草原生态的压力,尽可能降低草原退化的概率,这是可持续利用草原资源的关键所在,也是游牧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性。农耕文化强调改造与利用自然,也就是在与自然斗争的情况下生存。而游牧文化强调崇拜与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因为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草原牧业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畜牧产业与草原生态之间存在相互适应的关系,由此游牧民族产生与草原生态互相适应的理念。游牧文化是在草原民族游牧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了游牧生活习性、与游牧相关的文学、艺术以及风俗等多样化的元素。

蒙古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狩猎与游牧,先后孕育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以及蒙古等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可以说这里是草原游牧文化的温床。早在13世纪,蒙古族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中,终结了蒙古高原上的部落与民族纠纷,并将草原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要素。草原游牧生活主要有以下特点:以畜牧经济为根本的生产模式;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选择季节性的迁移放牧;此类迁移在不同季节有着特殊的规律性;参与此类生产活动的人数占到很大一部分。

具体而言,草原游牧文化包含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自然性。牧民群体通常是靠天生产,也就是说降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牲畜饲养数量,甚至与牧民实际生活乃至生存密切关联。第二,移动性。牧民一般都是逐水草选择放牧区域与生活居所。单个牧民大概需要使用1~2平方公里的草地,受地理因素、降雨量多少、牧草类型与距离稳定水源的距离等因素影响,牧民需要合理调整畜种数量和类型等,且不同季节通常都是需要移动的。第三,自然合作性。由于不同牧畜的剪毛,以及打草等方面的需求不同,各类牲畜一般都是分群放养的,单一牧户难以胜任全部生产活动,所以牧户与亲戚、邻居以及部落之间可能会形成密切的合作生产。第四,敬畏自然以及维护自然生态。牧民对于草地、水源以及野生动物都拥有良好的爱护意识与保护行为,部落也拥有相关的草原立法,这构成了特色的草原文化风俗,对当前的草原生态保护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特点。草原游牧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于游牧文化通常都是逐水草而游的,相应的游牧文化与文字积累不是很便利,这就难以发展为类似农耕文明的社会组织与发达的文化体系,所以很多人觉得游牧文化是相对原始的。实则不然,游牧文化强调尊崇自然、敬畏自然以及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草原游牧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是人们应该了解与具备的精神内涵。

博大精深的草原游牧文化。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与特殊的艺术内涵,也展示出蒙古族草原牧民别具一格的生活与生产模式。草原游牧文化的哲学价值体现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也重视人和人的平等与互助;艺术内涵则包含草原歌曲、马头琴以及毡房等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生活与生产模式,不仅展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热情与豪放,同时也表达出牧民向往安宁美好的生活。

草原游牧文化属于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蒙古族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蒙古族群众的精神依靠,更是民族可持续稳定发展的精神源泉。

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中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内蒙古“逐水草迁徙”的游牧模式,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草原自然生态而形成的生产与生活模式,根据不同季节的规律作出最为合适的生产决策,将游牧生产规模限制在草原生态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此可以尽可能地保护草地资源不受损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季节营地的划分则是内蒙古草原游牧模式最为鲜明的特征。这里的营地就是集中放牧的区域,牧户将这样的牧场称为营地。其划分为四季营地、三季营地与两季营地。三季营地通常是指把牧场分为冬春放牧营地、夏营地与秋营地,也有划分夏秋营地的。

冬营地的牧草不仅要具备枝叶保存完整、覆盖度较高的特点,还不能被雪掩盖住;春营地的牧草需要具备萌发早的特点;夏营地的牧草应该具备成长速度快以及草质较软等优势;秋营地的牧草应该具备汁水丰富以及干枯时间晚等特点。在不同类型营地的驻牧阶段,牧户会结合实际的草地和牲畜情况,进行适当的迁移。牧户在每年放牧的时候会形成大的游牧圈,其与水源距离、草地情况与前年畜群遗留粪便等有很大关联性。牧户常将牲畜粪便当作常用燃料,但本年度的粪便无法直接利用,都是利用前年遗留下来的风干发酵粪便,其中的有机物已渗入草地中。所以牧户的游牧线路一般是保持不变的。

传教士加宾尼撰写的《出使蒙古记》里提到蒙古族群众的一些生活方式,比如利用牲畜粪便生火煮东西或者取暖,即便是蒙古的贵族,也是如此。因为草原中的树木比较少,人们便将牲畜粪便当作重要的燃料,这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是草原游牧民族适应自然的最佳选择。

生活方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其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形成了适应草原游牧生活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

在服饰方面,蒙古族服饰表现出鲜明的草原风格特色。蒙古族服饰主要包含首饰、袍子、腰带以及靴子等,具有浓厚的草原游牧风格。蒙古袍适用于游牧生产环节,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生态”特征:袍子下摆能够垂到靴子,冬天能够有效御寒,而夏天能够防止蚊虫侵害,也可以有效防止太阳暴晒。袍子上半身较为宽松,穿上后能与身体分隔开来,构成较为封闭的内部“小气候”,保暖效果优良。此外,蒙古袍在牧民睡觉的时候还能够当作被子使用。腰带能够系得很紧,便于牧民在马背上活动,同时也可以为腰部提供一定的支撑力,有效降低长时间骑马导致的腰部疲劳。

在饮食方面,蒙古族饮食也蕴含草原游牧文化元素。其常见的食物大致包括两种。一种是乌兰依德根——肉食,一般都是煮食各类禽畜肉,也会把多余的生肉风干处理,如风干牛肉等。另一种是查干依德根——奶类制品,比如奶茶、奶豆腐以及奶酪。不管是风干肉还是奶制品,都便于保存、携带且不易变质,非常适合游牧生活。

在住所方面,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大多使用蒙古包,也称作毡帐或者毡包。《黑鞑事略》中提道:“其居穹庐,无城壁栋宇,迁就水草无常……得水则止,谓之定营。”蒙古包通常由木骨架与外覆毡片共同构成,其不但具备冬暖夏凉以及抗风御雪的基础功能,而且搬迁便利,是匹配游牧生产活动的特色居所。此外,蒙古包较少使用建筑材料少,其建筑形式对草原造成的损害也较小,能够有效保护草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蒙古族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马是草原人民最为关键的交通工具,也是草原人民最为重视的伙伴,而相关的马具制作工艺,也流传至今。蒙古族的马具制作工艺技术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不但用料比较讲究,装饰华丽,而且舒适度较高、实用性极强。比如,鞍桥通常是利用百年以上树龄的干榆木或者是柳木根部制作的,不但造型美观,而且耐磨耐用。蒙古族拥有多样化的马具装饰品,其蕴含着草原游牧文化,展现着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总而言之,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等表现出的最鲜明特征是实用性。其各类生活习性与草原生态环境相匹配,尽可能降低对草原的损害,在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同时,也致力于维护草原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环境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在传统观念里,蒙古族草原游牧文明是相对原始的。而近现代,由于错误理解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关系,因此出现过度开垦草原的情况。我们要以此为鉴不断反省。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是历经千年的生存与实践,逐步形成的匹配草原自然环境的绿色发展文明。我们应该取其精华,明确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道,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