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的融合与创新
作者: 梁爽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的融合与创新已成为艺术领域探索的重要议题。在传承传统艺术精神的同时,艺术家们也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艺术表现的革新,这种融合与创新促进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文章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美术中的体现和渗透,并以赵无极为例探讨当代美术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美术中的创新实践,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当代美术的创新提供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文化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与智慧。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智慧的凝结。所谓传统,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传承的思想、道德观念、人伦关系、艺术风格、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种随时间演进、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动态价值。传统的形成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它吸纳了历史的养分,同时也为新的时代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想象和描述上,而是更加务实和深入反思层面。人们更加理性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加实际地将其融入现代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为其注入更多的时代内涵和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美术中的体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都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出传统元素或者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传统元素或精神内涵又促进了艺术家创新和发展,成为他们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进行创作,将中国民间那些鲜活、原生态的元素提炼出来,转化为充满现代感的艺术符号,巧妙地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样式融合在一起。艺术家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材料、表现形式,以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并与当代的社会需求和审美观念相结合。当代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更展现出时代的新风貌。
当代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当代美术发展的人文基础。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传统文化始终是人文精神与文化基因的根基所在。那些缺乏文化积淀的创作成果,往往沦为技术层面的表象复制,难以承载深层的精神价值。艺术家在构思、技法、呈现的全流程中,都应当系统研习传统美学的精髓,通过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构建具有文化识别度的美学体系,从而增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主体性。面对全球创新浪潮奔涌的新语境,艺术工作者亟需实现从文化认知到创作实践的深度跨越,将传统造物智慧、哲学观念与视觉符号等进行当代转译,这不仅是构建中国美术独特审美范式的重要路径,更是激活传统文脉现代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这种创造性的文化承续,既能形成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艺术表达体系,又确立鲜明的文化定位,最终建构起具有文化自觉性的民族艺术话语体系。
当代美术使传统文化多元化发展。随着西方当代美术思潮的蓬勃兴起,其对中国当代美术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当代美术界在积极走向世界、获取国际话语权的道路上,逐渐从单纯模仿西方艺术转向自我反思和本土文化挖掘。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寻求与本土元素的融合,努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和声音。这一转变使得中国当代美术逐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不仅丰富了国际艺术界的色彩,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的融合
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美术中的运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他们将传统故事、神话、哲学和美学理念等融入了作品中。并且传统技艺、传统媒介、传统材质以及传统美学在当代美术中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应用。“积厚流广·宾礼雅尚——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展”于2023年6月3日在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正式启幕。该展览通过艺术创作彰显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参展艺术家们以玉、大漆、陶瓷、金属等传统物质载体为媒介,在形式语言与观念表达层面进行突破性尝试,其创作实践不仅实现了传统工艺美学的当代转译,更在文化传播维度构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审美话语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高语境的,包括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它的特征是含蓄、高雅,对大众来说有些晦涩难懂;而当代文化正在走向低语境,需要张扬、直白、有趣、有传播性。这次展览的作品通过雅俗共赏的创作,让人们在轻松愉悦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这是高低语境的转换,也就是传统语言的现代化。
传统美术形式与当代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传统美术形式与当代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材料和媒介的结合、题材和内容的结合、审美观念的结合。艺术家们尝试使用混合材料,同时借鉴西方绘画中的构图、色彩、光影等技巧,结合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也使得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赵无极作为当代艺术革新者,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融合。他的作品既保留了西方现代主义对色彩关系的科学探索,又注入了东方艺术特有的笔墨意趣与空间意识,构建了一个兼具视觉冲击力和精神深度的绘画空间,体现了跨文化对话的深层意境。
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体现。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家重视和谐、平衡、自然等理念,这是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当代美术创作的体现。赵无极的抽象画作品中,常常留有大量的空白,这种“空灵”的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留白”的美学理念,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他在创作中将中国传统书法的线条美和力度与西方绘画的色彩和构图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哲学中追求和谐统一的思想。不仅如此,当代美术作品也对传统道德理念进行现代反思,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美术中的创新实践
以赵无极为例。赵无极是享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赵无极认为,“从16世纪起,中国画就失去了创造力,画家就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所创立的伟大传统。中国艺术变成技巧的堆砌,美和技巧被混为一谈。章法用笔都有了模式,再没有想象和意外发明的余地。”他开始挖掘中国汉字的深邃与韵味,这不仅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更让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领悟。受到启发的赵无极,开始以青铜器上的铭文、古老的甲骨文等文字符号为灵感源泉,创作出一系列富有中华独特精神气质的符号。他巧妙地运用这些符号,通过精心的布局和再创作,将它们转化为画面上跃动的视觉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和内涵,更赋予绘画作品新的空间感和生命力,营造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内敛又奔放的独特艺术世界。例如,“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中的《大教堂及其周边》《修复旧城堡》等作品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美术中的创新实践。他将西方的色彩、形式和东方的线条、精神联系起来,运用白描的细腻与线刻的精致,以流动的线条勾勒出绘画对象的轮廓,每一笔都充满了东方的诗意与深邃。
创新手法和表现形式。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形式语言特征的旅途中,赵无极踏上了自我文化重塑的艺术之路。他的作品深深烙印着对东方意象化视觉审美的热忱,体现色彩与符号的冷暖交织,以及形象与抽象之间流畅的转换。西方绘画的传统规则,如造型、透视和视觉审美,在他手中不再成为桎梏。例如,在作品《大地无形》(如图1所示)、《银河》(如图2所示)中,赵无极结合对心灵体验的深入探究与抽象符号的巧妙运用,选择以传统水墨元素作为最为贴切的绘画语言。这些水墨元素中的符号,或隐晦或抽象,黑白色彩或绚丽或雄浑,都成为他艺术创新的不竭源泉。在赵无极的画布上,鲜艳的色彩对比与书法般的律动笔触跃然纸上,这些已超越了对物象内在结构的简单描绘,彰显了他对艺术深刻而独特的理解。赵无极对传统水墨元素进行了深邃且富有创新力的探索,不仅在物象造型和技法使用上进行了创新,更在绘画中挑战了空间、符号与色彩的界限。在赵无极的眼中,物象并非拥有固定的轮廓,而他的艺术创作也超越了线条和色彩的堆砌。他深信艺术应源于内心对情感的真挚表达,这与传统水墨元素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不谋而合。赵无极认为宇宙万物皆在不断地流转与变化,艺术绘画亦应如此,不应被固化为僵硬的形态。他对艺术的态度,是随着自身情感与艺术观念的变化而不断追求新颖与变革。因此,在赵无极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对红色、黑色、赭黄等颜色的频繁使用,这既是他对东方古老文化视觉审美的一种推崇,也彰显了他对这些颜色的独特喜爱。赵无极的笔触潇洒而灵动,线条敏锐且富有个性化,物象造型抽象而简洁,画面中的肌理则是感性的构成。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独特魅力,能够唤起观者对艺术作品多维度的想象与感知。
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代美术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纽带,创新性地推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目前,中国当代美术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上尚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待发掘与吸收。同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将中国当代美术与传统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是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繁荣发展的关键。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