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国强艺术作品中的“乡土情”
作者: 郑柏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土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当代艺术家们积极挖掘本土文化的独特韵味,将其融入创作中,为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深入阐述闽籍艺术家蔡国强的艺术作品,探讨其艺术创作中的乡土元素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情怀。
作为新时代文化表达的前沿阵地,当代艺术展现出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是空前的。各种文化思潮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而本土文化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独特视角。无论是古老的历史传统、独特的风土人情,还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民族精神、地域特色,都成为艺术家们挖掘和重塑的素材,进而创作出一件件既接地气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
1957年,蔡国强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宁静小渔村。泉州这个坐落在海边的小城市是火药、鞭炮的盛产地,所以他说“火药是战争,也可以是艺术”,此后他赋予火药“纯粹与理想”的深刻内涵。这块孕育了他艺术灵魂的土地,也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心灵故乡。蔡国强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声名远扬,其作品以开创性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与乡土情感的魅力。无论是装置艺术、绘画创作还是爆破艺术表演,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情怀和中华文化印记。文章将深入解读蔡国强的作品,探寻其本土情怀密码,探讨本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开辟新路径。
蔡国强的艺术风格
蔡国强以无畏的创新精神突破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将天空作为画布,烟火作为画笔,创造出令人振奋的视觉盛宴。其爆破艺术作品以瞬间爆发的活力和震撼力,成为当代艺术的独特风景。蔡国强的艺术视野并未局限于平面绘画或室内有限空间,而是致力于将艺术作品与自然景观深度交融,大胆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与自然怀抱拓展。通过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蔡国强不仅在作品中展现了对本土文化元素的创新重构与演绎,而且在作品中融入了对生命奥秘、宇宙浩瀚以及人类历史长河的深邃思索和叩问,使其艺术作品成为其内心世界情感与思想的生动映射与表达。
蔡国强艺术作品中的乡土元素
“我生在泉州,长在泉州,这座城市丰厚的人文底蕴和自由自在的精神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蔡国强的艺术作品与故乡息息相关,他在谈到故乡时说自己总是在自己的历史中“拿东西”,不断地开发几个资源,如帆船、中药、风水、灯笼等,故乡是自己的仓库。正如蔡国强所说,他的艺术作品包含着家乡自然与人文的相关元素。
自然环境元素。闽台缘博物馆内的火药爆破壁画《同文、同种、同根生》,堪称蔡国强将自然环境元素与现代艺术技巧精妙融合的经典范例。作品以大榕树为核心,通过对特制大麻纸进行火药爆破和炙烧处理,塑造出极具地域风情的画卷。壁画后方运用现代LED灯光与电脑智能控制,将180个百姓影像投射其上,与榕树形象交融呼应,构筑出奇妙图腾符号。从地理文化角度来看,作为福建省地域极具标志性的自然植被类型,榕树别具一格的形态特征与顽强不屈的生存特质在作品中不仅将闽南特有的生态环境风貌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被蔡国强巧妙地赋予了海峡两岸民众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深刻寓意与情感寄托。借助这一艺术作品,蔡国强巧妙地传达了对家乡故土的深情眷恋、对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亲情关系的深切渴求、深情呼唤,搭建起一座沟通自然元素和人文情怀的坚实桥梁。这一作品既是一幅壁画,又是蔡国强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向观众诉说闽南大地故事,传递渴望两岸关系美好愿景的载体。
人文历史元素。蔡国强的艺术创作常引发不同评价。有人认为他肆意挥洒,缺乏章法;也有人视他为艺术界的先锋,善于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始终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赋予艺术独特灵魂。范迪安先生评价他,“蔡国强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当代艺术创新,运用中国人的观念、火药艺术与世界各国艺术‘对话’”。
以《草船借箭》为例,这件1998年在纽约展出的作品,以独特空间造型和深厚文化内涵引发广泛关注。作品呈现为一艘插满箭矢的船,灵感源自《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这一典故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与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更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智慧谋略、历史记忆以及民族精神内涵。从视觉审美角度来看,作品如同定格的艺术烟花,静态却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展现了蔡国强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风格。作品中所用船只是从泉州海域打捞的旧渔船,承载着泉州地域文化精髓。这艘渔船对蔡国强而言,是家乡泉州的化身,他借此对典故进行全新诠释,唤起人们对泉州渔船的回忆,完成从传统典故到地域文化符号的转换。《草船借箭》体现蔡国强精彩的“中国式的智慧”,虽说材质都取自异国,但透露着中国文化内核以及作者的秉性。
蔡国强艺术作品中对本土文化的表达
蔡国强在爆破艺术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火药,作为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火药不仅在军事、工业等领域意义非凡,在节庆、祭祀、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蔡国强在少年时期深受烟火文化的熏陶,这种儿时的记忆与热爱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催生出一系列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爆破艺术作品。
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蔡国强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以火药为媒介,传承了中华民族对宇宙星空的探索精神,并通过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表达。他的作品《天梯》是传承与创新本土文化的典范。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为《天梯》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背景。1994年,蔡国强构思了一条500米高的“天梯”,由5.5米长的阶梯和烟火装置组成,借助热气球升空。尽管在英国、上海和洛杉矶的多次尝试因技术难度和环境因素而失败,但他始终未放弃。2015年,《天梯》在泉州惠屿岛成功实施,150秒的点火过程却凝聚了他21年的心血。烟花点燃前的留白与熄灭时的停顿,让观者与创作者心灵相通,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深深的共鸣,令人动容。《天梯》既是一部艺术作品,也体现了蔡国强对祖辈的承诺和告白,将个人情感、家族记忆与本土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彰显其卓越艺术能力和独特魅力,体现了他对家族情感、地域精神、传统梦想的传承和创新表达。
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在2024年12月自己的生日之际,蔡国强带着无人机烟火作品《红帆》回到家乡泉州北乌礁海湾。蔡国强巧妙地运用风帆元素,似在用艺术的风帆迎接远方的挚友与归来的自己,更似在向这片孕育他成长的乡土致敬。它并不在意外在“形象”,而突出内在“意象”,充满了禅意。作品以四季流转为线索,试图描绘出家乡泉州随时间更迭而展现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第一幕表演后狂风致使无人机坠落,计划中的“簪花”和“光环”图案未能呈现,小号曲《五更鼓》戛然而止,虽显遗憾但营造出独特的缺憾美感。蔡国强以豁达态度安抚众人,让大家认识到缺憾也是艺术的一部分。簪花作为泉州当地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而烟火的不完美则赋予了作品更富有层次的美感,二者在《红帆》中相互交织,共同见证了蔡国强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厚谊以及泉州这片乡土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与包容创新精神。《红帆》这件作品更是将蔡国强对泉州这片乡土的眷恋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法,重新诠释了乡土文化,让家乡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也让观众感受到他对乡土文化的深深认同和自信。
蔡国强的艺术创作领域广泛,涵盖绘画、装置艺术、火药艺术以及多媒体艺术等多个重要领域,其作品不仅深刻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涵,还敏锐地反映了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深刻思考与关注。蔡国强以细腻而深刻的情感笔触,将乡土情怀巧妙地融入每一个创作环节与细节中。这种“乡土情”不仅仅体现为对家乡自然山水、风土人情的简单依赖与敬畏之情,更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传承与弘扬,以及对本土文化身份的强烈认同与自信表达。正是这种源于内心深处、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的深厚“乡土情”,赋予蔡国强的艺术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使其作品不仅在中国本土文化艺术圈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艺术魅力的重要窗口与桥梁。蔡国强的艺术实践为广大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只有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并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与创新精神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才能创作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独特魅力以及深刻文化内涵的优秀艺术作品,在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实现本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繁荣与进步贡献独特的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