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作者: 熊晓炼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重点探索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金融支持模式。
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
绿色普惠金融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创新工具,其融合与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是美丽中国建设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我国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强调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促、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共创。该目标要求金融服务从传统经济领域向生态经济领域延伸,让融入普惠特征的绿色金融服务覆盖到更广泛的群体,对生态修复、绿色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项目形成有效支持。传统金融难以满足此类项目对资金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需求,绿色普惠金融融合能更加精准、有效地解决“绿而不普”“普而不绿”的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公平性,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二是美丽中国建设对绿色发展路径的要求。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核心目标是绿色发展。绿色普惠金融通过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积极支持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项目、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绿色普惠金融通过创新提供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让更多普惠主体享受到绿色发展红利,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普惠性。
三是美丽中国建设对金融服务精准发力的要求。绿色金融主要支持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产业,专业性与技术性特征显著,能为项目提供精准的支持;普惠金融主要服务弱势群体,绿色普惠金融将绿色金融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包容性增长。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目标一致、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主动对接美丽中国建设中不同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当前,具有独特生态价值与环境效益的生态产品面临着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可以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创新金融服务等作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助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精准支持生态项目。绿色普惠金融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科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评估和筛选生态项目,确保资金合理配置到真正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项目,通过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创新开发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实现对生态项目精准的资金支持。例如,浙江丽水针对生态资源“度量难”开发的全国首个GEP核算系统,创新性地把水源涵养、森林碳汇等指标进行量化,变为可抵押资产,为当地生态修复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福建南平推进的“森林生态银行”建设,在整合碎片化林地资源的基础上,将资源包转换成资产包,通过证券化盘活了林地,吸引社会资本。
二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生态产品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自然资源和提供生态调节的环境服务及精神文化享受服务,传统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难以将其蕴含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绿色普惠金融引进专业的评估机构,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基于对生态产品准确的价值评估与定价,让生态产品交易实现标准化、普惠化,形成可持续的市场交易机制,为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提供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创新性金融工具的开发也为生态产品交易提供资金支持与风险管理服务,例如,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工业硅等绿色期货和期权。
三是创新金融模式,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综合效益。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的基础上,搭建绿色普惠金融创新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态产品项目和经营主体的需求进行精准识别,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切合低收入群体需求,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活动,不断拓宽生态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生态产品市场流通效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综合效益的提升。在实践中,加快推出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创新生态保险产品,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集聚,提升绿色金融的供给质量,增强经营主体发展生态产业的信心。
贵州江口:一个特别的“生态账户”
作为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贵州省江口县创新推出“梵净生态账户”,通过对生态权益量化、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出一条绿色普惠金融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是绿色普惠金融在县域融合创新的典型实践。“生态账户”在贵州的应用和推广,为其他地区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是创新账户体系,量化生态价值。江口县立足于优越的生态禀赋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从2022年9月开始,深入推进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对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构建了涵盖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公益、生态金融五个维度的量化体系,包括一级指标和147项二级指标,覆盖个人、企业等不同主体,还针对不同主体明确了正负面清单和积分兑换规则、激励政策。该账户体系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等行为,都会以积分的形式记录在“生态账户”中,并将生态积分作为信贷发放等金融价值运用的依据。这一量化方式不仅让生态价值变得可衡量,还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
二是金融政策支持,助力绿色发展。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贵州农信”)创新制定全国首个绿色普惠信贷团体标准,构建“三维识别模型”:产业维度涵盖生态农业、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七大领域共70项具体指标;区域维度包括国家农业安全县、绿色农业先行区等;供应链维度涵盖绿色、有机证书持证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等。通过“生态账户”的积分机制,打通生态价值与金融服务之间的双向通道,构建了“生态-金融-经济”的良性循环。个人凭借生态账户积分,可获得利率优惠的绿色消费贷款,用于购买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绿色产品;企业凭借良好的生态账户评级,能享受额度更高、期限更长的绿色信贷,有利于加大在环保技术研发、绿色生产设备升级方面的投入。
三是强化推广机制,形成示范效应。“生态账户”在江口县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个人、家庭和企业主动参与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形成自觉的绿色行为意识。截至2025年2月末,江口农信联社已累计建立“生态账户”档案近1.5万户,累计评定“生态账户”积分91.25万分,应用户数达7240户。“梵净生态账户”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贵州农信将江口经验推广至全省。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创建“生态账户”52万户,发放专项贷款195亿元,为11.66万普惠群体增加授信额度26.38亿元。2025年3月,贵州农信绿色普惠信贷标准中的46项内容被列入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试行)》,成为国家绿色信贷标准涉农板块的主要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生态账户”的江口试点也为全国绿色普惠金融的县域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前景
我国绿色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而言,一是生态价值核算标准与普惠主体绿色行为认定标准尚不统一。部分地区在试点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区域性的政策制度,譬如,江口“生态账户”采用了地方化GEP核算体系,浙江丽水实施碳汇计量标准。但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跨区域交易难以推进,部分生态权益的量化和交易在江口“生态账户”实践中,仍然面临认证、定价、交易效率等技术性难题。对于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主体的绿色行为,尚未形成全国范围的权威认证标准,制约了金融有效发挥助力生态价值转化的桥梁作用。
二是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监管框架和风险控制机制。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发育不足、交易规则不健全,影响了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绿色普惠金融在产品创新、风险防控、市场推广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如何做好生态保护公益性与金融产品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平衡,仍然是当前绿色普惠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是政策支持不足与协同难题,影响金融机构服务的积极性。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但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协调需要平衡多方利益。目前在政策落实、部门协同、制度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扶持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难以落地,导致金融机构服务的动力不足。
四是技术障碍与数据支撑不足,金融机构创新模式运用与推广困难。普惠主体数量众多、分布广、单笔业务规模小,在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核实绿色融资资金动向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高效的绿色普惠金融亟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通过区块链、卫星遥感等技术对生态资源进行动态监测,部分金融机构受技术水平限制,难以实现对生态价值的精准量化及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定制。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主体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生态保护等多维度突破,协同发力,构建绿色普惠金融与生态保护的深度契合。一是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加强对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制定全国性的生态价值核算标准和符合普惠对象经营特性的绿色标准,出台引导金融机构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政策指引与激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
二是健全市场化交易规则与监管机制。构建全国统一的生态权益交易市场和跨区域交易互联互通平台,明确生态产品交易的准入条件、交易流程和机制;成立专门的市场监管机构对交易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交易透明化和数据的安全性,建立动态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确保生态产品交易健康有序。
三是强化政策协同与激励机制。统筹多部门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实施细则,协调跨部门协同为金融与生态保护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优化财税与金融激励机制设计,发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措施对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的激励作用,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四是深化技术应用与融合创新。构建国家级的生态数据平台,实现生态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共享,加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绿色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例如,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生态权益的认证和交易,用大数据技术对生态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运用数据治理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构建坚实的技术基石,提高金融服务生态价值实现的准确性。
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