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间视角下构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作者: 蒋唯唯

创意的萌芽

自古以来,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但现代城市中的孩子却逐渐与大自然疏离。作为自然科学教师,我无意间观察到学生们对虚拟游戏中的植物充满热情,却对真实世界的自然生态缺乏兴趣。经过深思熟虑,我构思了一个创新方案——打造一个名为“自然触碰角”的平台。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利用校园科技节的机会将其实现。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自然触碰角”的价值远不止于观察,它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园地。

创意实施:构建校园“自然触碰角”

儿童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校园内,我们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天地——“自然触碰角”。爱鸟周活动中,孩子们亲手触摸蚕蜕、鸟窝等自然物,聆听自然笔记专家的故事,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自然的热爱。

打造多功能博物空间

“自然触碰角”分为植物、动物、水生和种植四大区。经过完善,现已收集到数百种自然物,可展示多样物种,促进科学属性互动。“自然触碰角”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深化了他们对科学的认知,现已成为开放学习空间,孩子们在此接触自然,实践学习,享受探究带来的成长。

打造“自然触碰创客坊”

随着“自然触碰角”的成熟,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愈发强烈,为满足这一需求,学校打造了“自然触碰创客坊”,融合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理念,创造了一个跨学科的综合学习空间。

在“自然触碰创客坊”中,学生主动探索广玉兰果实、虎耳草等自然物,通过放大镜观察、动手解剖等方式,深入探究其奥秘。他们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为了将自然物转化为科学课程资源,学校尝试构建问题链和问题网,引导学生基于新课标要求,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

“自然触碰创客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这里既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摇篮。学生们在这里尽情探索,自由创造,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深化问题化学习

在科学教育探索中,致力于通过问题化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课题“基于问题化学习优化自然触碰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汇聚了跨校区的教师力量。在“自然触碰角”学习空间,学生围绕自然物提出疑问,如海螺、贝壳是什么形状,为什么会有茎部“吐泡泡”现象,菜青虫如何成长等。以学生的问题为核心,结合科学基础,形成“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深化科学理解。

为有效对接学生问题与学科问题,学校构建了“关联科学属性、关联感官观察”的问题导图,基于科学课标进行问题梳理,使学科问题更加清晰。“自然触碰角”学习空间成为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场所。随着问题化学习的推进,课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经验之谈与丰硕收获

触摸自然,焕发科学探索的魅力

在倡导儿童回归自然的呼声中,“自然触碰角”项目应运而生。以呵护儿童好奇心为出发点,通过优化科学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成功构建了基于新课标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资源,还营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如今,“自然触碰角”已成为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典范,引领着科学教育的新风尚。

创新学习空间,重塑课程教学模式

从最初的“自然触碰角”到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自然触碰创客坊”,这些教学方案不断突破传统学习空间的限制,引领了课程教学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不仅带来了学习内容、活动形式、互动主体、学习成果及学习评价的一系列变化,更推动了课堂结构的全面升级。在“自然触碰角”的实践中,我们重新认识了自然科学课程的价值,也探索出了学校课程学习的新样态。

开放学习空间,促进共同体角色转变

在“自然触碰角”学习空间,师生们共同参与多元、多样、创新的学习活动。这种环境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入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互信、共享的学习关系。师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问题,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这种学习共同体不仅培养了团队协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创新思维,提升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然触碰角”的实践中,见证了学习共同体角色的积极转变,也感受到了开放学习空间带来的无限可能。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湾第一实验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