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军工支柱
作者: 陈宏艰难图存(1989~2000年)
1980年代,波兰国内不断出现的罢工浪潮和莱赫·米哈伊·瓦文萨领导的团结工会运动迫使波兰政府及统一工人党开始实施改革措施,沉闷的社会政治气氛有所松动。尽管政府仍然试图保持对局势的控制,但国内对于政治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此外,持续的经济低迷和通货膨胀严重降低了波兰民众的生活水平,加深了各阶层民众对政府和执政党的不满。
当时波兰国内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失业率上升、贫困现象加剧和社会情绪激进化,许多国有企业,包括像拉多姆厂这样的大型制造厂,都开始出现颓势。企业已经习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无法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1987年,拉多姆厂首次出现亏损,但从中央政府到工厂管理层都未对这一信号足够重视。两年后,由于物价持续上涨、通货严重膨胀、失业率不断上升和社会贫困现象大规模出现,危机终于爆发。波兰民众生活水平日益下降,在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上的开销越来越大,已经无力购买包括家用缝纫机在内的工业品,其直接结果就是拉多姆厂的民用产品出现大规模滞销。屋漏偏逢连夜雨,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华约组织的解散,拉多姆厂的军工产品也失去大部分东欧国家市场。在这个大背景下,失业的阴影笼罩拉多姆厂,员工大量流失。仅在1990年,就有2100多名员工因为各种原因离厂,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
之后,拉多姆厂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源节流,最先开刀的是那些与核心业务无关的文体设施,此举严重打击了市民和员工的信心,加剧他们的悲观情绪。但不管拉多姆厂如何自救,依然无法应对社会的巨变。苏联和华约组织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东西方对峙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波兰举国上下都迫不及待地逃离东方阵营,拥抱北约集团,政府大幅度减少“钽”式突击步枪(wz.1988 Tantal)、PM-84冲锋枪和“钒”式手枪(P-83 Wanad)的订单,准备向北约递交投名状。雪上加霜的是,在北约国家的压力之下,波兰政府停止了对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和南斯拉夫等国的武器出口,这些国家一直是拉多姆产品除了华约国家之外的重要市场。
祸不单行,当时拉多姆厂还卷入一起武器走私事件。虽然事后发现,这起案件是美国和德国政府为打击武器贸易竞争对手而采取的钓鱼行动,但这起案件让各方面都不看好拉多姆厂武器生产前景,认为工厂只有集中于民品才能确保生存发展。其实从1989年开始,拉多姆厂管理层就一直努力扩大民品的销售,并专门成立销售分公司,可惜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当时拉多姆厂的主要民品仍然是打字机和缝纫机。工厂预见到打字机在即将来临的电脑时代将被淘汰而没有投入太多资源,但缝纫机方面一直无法推出新产品,尝试与德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合作也都以失败告终。虽然缝纫机仍继续出口到北美、西欧、东南亚国家,但销售额和利润都不足以支撑工厂的运转。

当时,拉多姆厂还做了另一个尝试,其在AKM突击步枪基础上推出猎枪型号,命名为“拉多姆-猎人”猎枪,其外观酷似AKM步枪,枪托带有拇指孔和手枪式握把,具有鲜明的现代气息。可惜这款猎枪也未得到市场认可,许多人认为它枪声大、射速快,军用风格太过明显,不适合狩猎。
厄运缠身、销售滑坡、转型乏力,拉多姆厂的债务迅速增加。1993年底到1994年初,工厂打算转制成为波兰财政部下属的单一股份公司,希望通过债务重组,寻找投资者,实现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但当时波兰国内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又阻碍了工厂的转型。1994年10月,拉多姆厂正式从国有企业名录中撤销,成为一家股份制公司。
1999年,波兰议会通过酝酿已久的“国家国防工业潜力重组法案”。根据该法案,拉多姆厂开始实施计划多年的重组程序,将工厂拆分为分别生产武器及民品的两家公司。负责武器生产的公司仍然保留拉多姆“弓箭手”金属制品厂名称。重组过程的最后一步是拉多姆厂的破产清算,这一消息于2000年11月13日正式宣布。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1923年建厂开始,拉多姆厂就一直是拉多姆市最重要的企业和雇主,也为后者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另一方面,破产也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拉多姆厂解除了高达1.68亿兹罗提的巨额债务,摆脱了长期以来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负担,轻装上阵,未来可期。
拉多姆厂在这一时期的拳头产品是“铍”式突击步枪(wz.96 Beryl),该枪代替“钽”式和AKM突击步枪,成为波兰军队新一代制式步枪。早在1980年代,拉多姆厂就已经在“钽”式突击步枪基础上研发出发射5.45×39mm枪弹的步枪和卡宾枪,1991年又推出发射5.56mm北约弹的型号。1995年波兰军方正式要求研发新型步枪枪族,包括标准型和卡宾枪型,以发射北约步枪弹,新步枪很快于1995年2月定型,同年底开始投产,并于1997年正式装备波兰军队,这就是“铍”式突击步枪。

“铍”式突击步枪与“钽”式突击步枪的设计和操作相似,二者除配用不同的枪弹外,机匣、枪托、枪口装置等也稍有不同。“铍”式突击步枪枪管长450mm,内有6条右旋膛线,缠距228mm。其枪口处有消焰器,可用于发射枪榴弹。“铍”式突击步枪的机匣有几处改进,其尾部枪托耳轴经过加固,以适合新枪托。机匣顶部设有皮卡汀尼导轨,用于安装光学瞄具。下护手加工有倾斜的肋状图案,方便握持。护手底部有2个模制凹槽,可在枪管下方安装40mm wz.1974榴弹发射器。有些型号的“铍”式突击步枪配有短皮卡汀尼导轨和一体式垂直前握把。
拉多姆厂在世纪之交的另一款重要产品是PM-98冲锋枪,其是PM-84冲锋枪的改进型。东欧剧变后,波兰军队和警察都改用北约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虽然拉多姆厂早在1993年就开始生产PM-84冲锋枪的9mm巴拉贝鲁姆口径出口版,并命名为PM-84P冲锋枪,军方却没有接受PM-84P。后来拉多姆厂进行一些改进,在1990年代后期推出PM-98冲锋枪,并大量装备部队。
PM-98冲锋枪结构原理与PM-84冲锋枪基本相同,包括枪机、击发机构、机械瞄具等都照搬PM-84,但也有不同。PM-98只有9mm巴拉贝鲁姆口径,且弹匣不能与PM-84P冲锋枪通用,因为PM-84P的弹匣卡笋在握把底部,而PM-98的则在扳机护圈与握把的连接处。PM-84冲锋枪在机匣两侧都有向上突起的拉机柄,而PM-98则改为只有机匣左侧有一个向上翘起的拉机柄,拉机柄比较长,即使左手握枪也能方便地用右手上膛。PM-98冲锋枪取消了折叠前握把,代之以一个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护手,护手前部中空,可以卡装战术灯或激光指示器。PM-98冲锋枪有两种型号,即PM-98和PM-98S,其区别在于理论射速,PM-98是640发/分,而PM-98S则是770发/分。


在手枪方面,拉多姆厂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工厂研制出P-83“钒”式手枪的改进型号P-83G手枪,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枪口装置发射空包弹、催泪弹和橡皮弹等非致命弹药,用于防暴目的。波兰警察部门还设计了一种安装在枪口前端的4个弹囊的催泪弹转接器。
1993年,为了取代过时的P-64和P-83手枪,拉多姆厂设计团队研发一款新的9mm手枪装备波兰军警部门。当时波兰军方并没有明确的技战术要求,设计团队决定彻底摆脱P-64和P-83手枪的影响,拿出一款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战斗手枪,这就是MAG95手枪。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1995年,波兰军队对新手枪进行了评估,认为它比竞争对手WIST-94半自动手枪有着更好的可靠性、耐用性和安全性。但由于MAG95手枪的质量和尺寸超标,未被波兰军队采用。

1996年,拉多姆厂拿出更轻便的改进型MAG98,其虽采用铝合金套筒座,但质量和尺寸仍不满足军方要求,最后军方还是在1999年选择WIST-94作为制式手枪,MAG98只能面向受众更小的执法和民间市场。MAG95最后的改进型是MAG98C,有20发大容弹量弹匣和可调节瞄具,主打实用射击比赛市场,也小批量出口到美国市场。2000年,由于市场订单不足,加之制造商破产,该枪停止生产。
民品方面,1999年6月“弓箭手”缝纫机厂正式成立,其产品包括各种型号的缝纫机。该公司在波兰的产品年销量为25000台,出口量为40000台,主要市场是德国,虽然这些数字看起来很美,但公司仍然只是勉强维持。
凤凰涅槃(2000年至今)
在随后而来的各种破产清算程序中,拉多姆厂的资产交由各方债权人处理,各种优质资产被出售以偿还债务。首当其冲的是缝纫机公司,该公司在破产重组之后以Aspa电子公司的名义运营,仍然保留“弓箭手”商标。不幸的是,在新世纪里,随着缝纫机逐渐退出家庭,也由于自身技术和成本原因,“弓箭手”缝纫机的销售越来越艰难。最后,“弓箭手”商标被出售给私人投资者,后者继续生产销售“弓箭手”牌缝纫机,但它们已经和拉多姆厂没有任何关系了。
拉多姆厂的军品核心业务在新世纪取得长足发展。2000年6月30日,在宣布破产之前,拉多姆“弓箭手”金属制品厂(拉多姆厂)和波兰工业发展局合作成立一家名为拉多姆“弓箭手”武器制造厂的公司。这个名字既是向当年二战期间的拉多姆武器厂致敬,也明确定位了该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两年后,该公司划归成为国有军工控股集团Bumar的下属公司,而后者的任务就是整合波兰的军工资源,重塑军工生产能力。
新世纪初期,拉多姆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设施。原有的地皮和厂房由于重组问题已经不属于该厂,而扩大生产的首要因素就是场地。2012年8月,波兰工业发展局联手Bumar集团签署一项投资协议,为拉多姆厂在拉多姆东南部120km的塔尔诺布热格经济特区修建一处新设施,投资超过1亿兹罗提。新厂房于2014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包括一系列生产车间、实验室和射击场,被公认为欧洲最先进的枪械制造工厂。

2013年,波兰政府和国内国防企业共同成立国防控股公司波兰军备集团,拉多姆厂成为该集团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