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话语权(外一篇)

作者: 程天佑

如果有一天你获得了惊人的财富,你会用来做什么?

沈总从北京JW酒店的总统套房中醒来,拉开窗帘,还是只能看到晨曦中光秃秃的、颜色暗淡的居民楼们。

“该死,几万块钱一天的房子,景色和出租屋也没太大差别。”沈总暗骂道。

不过这个套房倒是处处透露着高昂。

会客室落地窗视野极其开阔,光是卧室就超过沈总原来的家。客户经理特意送来的被子像缎子一样,贴在皮肤上还真就不舒服。对于从前的小沈来说,原来那个粗糙的有些油渍的棉被有一种天然的亲肤感,抱着被子睡得踏实。那个棉被一年四季也不怎么洗,除了身上的油,估计还有不少细菌外加外卖的汤汁。但那个被子也压住了很多事——那些年一个人一无所有时的各种事儿。但是这个豪华定制的缎子一样的被子在身上却好像什么也没盖的感觉,透着一丝冰凉,就像去新学校开学时那种神经有些紧张和兴奋带来的凉感,仿佛赤身裸体在空气中睡了一夜。

在这张此生睡过的最大最软的床上醒来,沈总有些发蒙。这种不真实感大概就是:内心觉得自己获得了一些自己配不上的东西,但这也是沈总后来才想明白的事。一天之前,沈总还只是小沈。沈总想,阶级的跃升无非是从暗淡的居民楼的一员变成俯瞰这些居民楼的一员,有时就是一夜之间的事儿。

他习惯性地打开“扑猫”,这是中国篮球和体育爱好者最大的论坛,也被称为屌丝聚集地。“扑猫”的功能无非就是人们发帖子,评论和讨论,讨论再引起争端。沈总是一位死忠的勒布朗·詹姆斯球迷,在他成为沈总之前,小沈逛论坛的帖子,和抹黑詹姆斯的球迷对骂,就是他躺在小小出租屋的床上最大的乐趣。

他习惯性地开始查阅自己的私信,昨夜和一位科比球迷争吵到底詹姆斯和科比谁厉害?没有结论,在睡觉前,他依然惯性般地放弃篮球层面的争吵,选择攻击对面网友的家人。看到对面发来的一串话术——电视节目中都需要消音的话语,他颤抖着双手,心跳加速,面色也有些潮红,准备奋力反击。突然间他顿住了,哂笑起来:我都是沈总了,还需要和网友争吵吗?他拿起床头台上的电话,琢磨如何打给前台,他要像扑猫帖子里写的那样,叫一份早餐送到自己的房间——我都是沈总了,不能下楼排队拿自助早餐了吧。

早餐送到,是一份流心煎蛋配上培根香肠和一些蔬菜,还有贝果黄油奶酪以及各种麦片和果酱,咖啡牛奶果汁,碟碟碗碗瓶瓶罐罐整整一个餐车,诱人又养眼,看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沈总开始收拾有些凌乱的房间,寻找一个合适的拍照角度,证明自己住的是总统套房。他埋怨了一声,可惜窗外的景色不好,不能体现自己现在的身价。拍照完毕,他发了条朋友圈,文案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最后只写了两个字“早安”。

装×嘛,越言简意赅越好。

当然,他也如法炮制,在扑猫发了条帖子。

接下来的一整天,他在房间里叫了各种吃的,大龙虾帝王蟹,鲍鱼海参佛跳墙,还有各种洋酒;泡了三遍澡,享受了两次楼下的水疗。他手里一直拿着手机,渴望第一时间阅读那些自己早上发的帖子下面羡慕的评论。但是直到20:27,天色彻底暗下来,他的帖子还是只有五个点赞和两条回复。他又暗骂了一声,要是现在的主流社交媒体类似于×音,他可以花钱推广,那就能想让多少人看到都可以。可惜沈总是个守旧的人,他怀念并依恋着自己还是小沈的时光,那时的人和事,心中还把自己和这个所谓的屌丝聚集地紧密相连着。嗯,他是个成功的屌丝,起码自认为。

两年过去。他适应了沈总的身份,结交了些皮笑肉不笑的名流朋友。他已经能够区分几种茅台的牌子,以及为什么不同年份的茅台酒应该混着喝;弄清美国最好的几所学校所在的地区为什么叫剑桥,吃fine dining(高端晚餐)的时候会来上一份wine pairings(每道菜的红酒搭配)。他也谈起国际政治,对经济环境指点二三。当然,和所有突然暴富的人一样,他错误地估计了自己花费的速度,也对名流朋友们口中的项目和买卖深信不疑。在被称为沈总的两年四个月后,他终于意识到了一句话:不敬畏财富的人,就不配拥有财富。

眼看着自己的银行账户从十位数变成了八位数,沈总突然觉得一切乐趣都远去了,一切意义都开始消散。两年四个月,他体会了物质生活上能拥有的一切,奢侈品,车,表,女人;他也以为自己精神到达了另一个境界,听闻了很多的理论,见过并也只是见过很多地方。他依然喜欢在扑猫论坛上指点江山,却依然只能得到寥寥无几的回复与评论。他发现自己是那种生活不能太美满的人,或者说没有人的生活可以用美满来形容。当拥有很多东西,人就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苦恼:比如某个名流朋友拥有更好的车;某个女人依然对他不感冒;以及他发在论坛里自认为是真理却无人理睬的发言。于是人就喜欢把自己未曾拥有和得不到的东西美化、崇高化,并把其中的意义不断放大。

这两年四个月里,沈总依然活跃在猫扑上。他渐渐觉得论坛上大多网民争论的事情都非常的渺小又无趣——他们会被某个有倾向性的新闻煽动,会因为一个社会现象发出慷慨激昂甚至极端的言论,当然也少不了为自己喜欢的球星列出一些片面的数据。再看这些内容时,沈总已经从小沈时期的脉搏加速迫不及待想争论一番的冲动,变成一种居高临下者的不屑。他认为自己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站得高看得远,众人皆醉我独醒。沈总得到了如下结论:我已经享受并拥有过人间能享受的一切,我想在精神领域有所建树。基于此,我希望我这些比人类平均水平更高的思想和智慧能得到传播。他的终极目标是:我要控制自己所在的某个社区的话语权。

他重新确认下自己的账户余额:八千三百六十万。留出一千多万供生活所需,他做了以下决定:拉十个五百人的微信群,每个月将自己希望被别人“点赞”的一些评论发在群里,这些评论有他自己发表的,也有他认为别人表达正确的。如果每人每月截图二十次,并点亮他所发的内容,沈总就会转账一千元。沈总粗略算了一下,一个月小五百万的开支,自己可以做一年社区话语权的皇帝。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十个微信群就拉满了。毕竟,动动手指就一个月收获一千元,恐怕没什么人不乐意。沈总第一次体会到了“权力”的快乐,那与酒精、两性,甚至他人的仰慕都不同——那是一种“我即是真理”的快乐。

一个论坛,其本质就在于制造矛盾,两方甚至更多方为一个问题或者一些话题各持己见,试图说服彼此。无论什么争论,人多就能在场面上压制住人少的一方。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中立派,那些没有太多意见的人,会遵循心理学中的“群体无意识”逻辑,加入更有煽动性的多数派。以沈总的认知还不足以意识到这一点,但他沉醉于那种“我的意见就代表社群的意见”的快感中——这种快乐胜过他之前体会过的所有快乐。凡有意见忤逆者,他就用潮水般的反驳压过去。

被称为“沈总”的第三年,沈总终于掌握了扑猫论坛的话语权。那年,詹姆斯超越乔丹,成为NBA篮球联赛历史上最伟大的球星,辽宁队比广东队在CBA篮球联赛历史上更成功,江浙菜成了中国最好吃的菜系,最有效的减脂方法“16+8”被扑猫统一……沈总每天依然在自己套房大床的一小侧起来,除了必要不离开房间,甚至不离开自己的床。他把除了吃饭睡觉外的时间都用在刷论坛的帖子上,并指点江山。他成为社群里的精神领袖,即使人们认可的不是他的意见;他拥有了主导某个小群体舆论方向的权力,即使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被主导。这种快乐超过他过往体会的所有,不是那些跑车女人,不是那些心口不一的朋友,不是自己的这个套房可以媲美的。他开始隐隐意识到为什么古时候人们喜欢开创宗教信仰,起义的正义领袖变成了昏君,有人非要在权力场里头破血流地往上爬。

从古至今,新的代替旧的,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定局。财富总有消失殆尽的那一天,诸多沈总自己眼里的真理也总有纰漏和与群心不符的时刻。两者的叠加,令那本就不稳固的“权力”岌岌可危。

终于,沈总住回了自己的出租屋,把账户上的最后一千多万投入了自己话语权的运营。他看着自己原本火热账号的帖子再次开始变得无人问津,自己发表的言论遭到越来越多的反驳甚至辱骂,心中有种压抑的感觉,一切都像又回到了自己还被称为小沈的年代。他失去理智,再次打开私信,与那些意见不统一的人对骂,再次开始人身攻击。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仿佛过去三四年是泡影,是大梦一场。大厦将倾,唯有兴叹。曾功成名遂,如今却满目荒唐。

沈总银行账户里的数字终于变成了三位数,当他再次从自己的出租屋醒来,还能眺望到远处屹立着的JW酒店。风景还是很烂。从此以后的人生,他无数次缅怀自己在那个高楼楼顶、主导着扑猫话语权的日子,那比他刚刚被称为沈总那两年纸醉金迷的日子令人愉悦得多。揉了揉睡眼,他再一次习惯性地打开扑猫,好了,私信里还有几个攻击他家人的网友,等着他回复呢。

从小沈变成沈总,再从沈总变回小沈。黄粱一梦,世人皆愿长醉不复醒,可梦醒时分,终归有几分悲凉。

个人选择规划师

2038年,人工智能贯穿了人类的衣食住行。

比起2010年代各大智能手机推出的智能语音服务,以及2023年开始以ChatGPT为首的井喷的人工智能业务,从2036年开始,每个居民都拥有了一个便携,可问答式的人工语音(AI)智能系统。

戴上这副人工智能隐形眼镜,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虚拟屏幕。语音输入任何指令,屏幕上就会出现答案。于是每个人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眼镜,我也不例外。

今天起床的我感觉有些落枕,于是如何解决落枕就成了今天我给我的人工智能系统发布的第一个任务。他给我讲述了落枕的原因,告诉我应该按揉哪一块肌肉,推荐了几款市面上火爆的护颈部产品,甚至推荐了隔壁街道的老推拿师傅。我又查询了一下今天的温度和降雨情况去搭配衣服,以及依据我今天的身体状况应该摄入的维生素和卡路里,便推开了房间。

儿子早已在房间门口等我了。他现在上高二,正在被基础的微积分作业困扰。由于人工智能过于发达,学校规定不允许给未成年人配备人工智能隐形眼镜。看着他等待已久带着焦虑的表情,我无奈地哂笑,用眼睛一扫,那几道难题的过程和答案就出现在了我眼前的屏幕里。我命令人工智能将这份答案连接到打印机并打印,根据对儿子的身体扫描结果让智能厨师为我们准备早餐。

“这是这个月最后一次了。”我朝跑向打印机的儿子背影说道。这小子,一点没继承老爹的优良基因。

在2035年之前,我在一家全球顶级的咨询公司做到了合伙人的位置,主要为各大企业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四个字说起来很广,而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什么都管。如果一个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的利润增长出现了停滞,我们会从收入和成本等模型入手进行研究;如果某企业想并购另一家企业,我们会分析收益增量和潜在的风险。简单说,任何需要第三视角专业机构进行的帮助,我们都可以完成。在2036年人工智能新的革命开始时,我一度以为自己要失业了。超强算法的AI可以把我们的每一个分析都做得更细致,毕竟我们追求的就是最有效率的答案和选择。

千算万算,当时的我没有意识到一件事。人不是生意也不是算术题,以人为单位的价值判断,夹杂了太多情绪相关因素。于是AI的革命出现了,我们失去了几乎所有企业客户,我却拥有了更多个人用户。

出于发行公司的免责考虑,在对于一个没有普世标准的问题上,人工智能的回答一般只会列出利弊,和给出各种可能性。例如,你问他1+1等于几,他会以地球最快的速度回答你2。可如果你怀疑最好的朋友并不在乎你,你只能列出种种线索,例如“都是我主动给他打电话”等,随后人工智能会告诉你每条线索的指向性,同时提醒你,由于你有怀疑在先,你搜集的线索都具有指向性。你会发现,你依然无法说服自己,你那位自认最好的朋友,到底在不在乎你。如果你再问AI,给出朋友在乎你的可能性,甚至让AI记录下每次和那位朋友会面的过程并分析,AI终究无法给你一个100%指向性的答案。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可以被称为真理和共识的东西,AI都涵盖了。唯有人,人类自己研究不明白。

下一篇: 新人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