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自白

2021年冬天,因父母工作的缘故,我去腾冲过年。深夜航班降落在驼峰机场,像跌入某部公路电影的蒙太奇镜头,未及在城中歇脚,又辗转进山,最终抵达中缅边境的小镇。彼时尚未懂得边地的隐喻意义,只记得手机信号在山谷间时断时续。待新鲜感消退,又开始没完没了地抱怨娱乐匮乏、车马不便,而那些边陲特有的气质,则隐没在和家乡重庆相仿的亚热带记忆里。直到四年后在北师大读研,那些群山的影子才重新漫进我的夜晚,竟成了乡愁的替身。

《第三个季节》写的是一种境遇。在最表层的含义上,是指旱雨季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即主人公“我”在阴湿的牢房里所经历的虚实交织的幻觉。这种独特的季节想象对应着边地人的处境:在性别、族裔与国界的罅隙之间,有的人注定属于“第三个季节”,承受着被忽视和孤独。女主人公塔塔是个来华打工的缅甸人,她的家乡正经历着割据战争,她不是任何土地的子民,却要背负所有地域投下的阴影。她的身份是多重“他者”的叠加。即便面对作为中国社会失败者的“我”时,国籍和性别的差异照样将她碾得失语。我试图借助地域性的文本、溃散的记忆、荒诞的沟通,写出那些蹲在饵丝店门前洗碗的身影——那里没有英雄叙事,只有些没名没姓的人。

在旱雨季轮回的无望循环里,时间的直线被拧成死结。人们寻找着生活的僭越和延伸,试图凿开另一种可能。都说大城能容异乡客,小地方的人情网绞杀个性,但在北京待久了同样失去了某些可能。在《第三个季节》中,我思考着另一种空间:这里容得下异乡口音、错位情爱、失业游荡与丁克选择,比都市森林柔软,比乡土社会混沌。我无意将“乌托邦”和现实中那个偏僻的小镇相对应——它远够不上理想的标准,小说中那些美好的细节不过是记忆和文字蒙骗人的把戏,但总要找到这样的地方,一个可以容纳游魂的庇护所。

作者简介

万小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本篇系小说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