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的意图和故事的真假
作者: 李洱这篇小说的作者万小川,是北师大创作与批评专业的研究生。这是我第二次阅读他的小说。作为他的创作导师,我对他的指导非常有限,这让我感到很惭愧。当然了,对于他的进步,我是感到欣慰的。
这篇小说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他对中缅边境普通人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的叙描。这种烟火气,既弥漫在人物活动的场所,又在人物的心头缭绕。它与我们在内地感受到的烟火气存在着显著差异,所以有一种眩目的陌生化效果。为了表现这种烟火气,并通过这种烟火气表现地方特色,作者大量地使用了方言。与这种方言相映成趣的,是小说中也会出现港台流行歌曲。
在这篇小说中,方言的使用具有另外一种更为重要的意义:即突出交流的困难。这种困难表现在中国同伙内部,表现在小说中的“我”与“老缅”之间,更表现在我与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塔塔之间。交流的困难,或者更进一步说不可能,意在突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应该说,小说的这个意图在小说中顺利完成了。
我特意提到小说的意图,是要说明任何作者在写一篇小说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意图,这个意图必须通过语言、人物,故事、情节关系来综合呈现。在作者决定使用方言来完成这篇小说之后,作者还必须考虑到故事如何讲述,情节如何发展,人物关系如何设立。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作为一个司机,在中缅边境拉木材,遇到了一个缅甸女人塔塔,遂后两个人有了微妙的情感反应。也穿插着写到了塔塔与别的男人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关系。在小说中,我是一个无颜回家的失败者,塔塔是比我更失败的人。最先进的翻译软件,不仅无法帮助他们实现交流,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误解。应该说,这是小说有力的一笔。
我隐隐觉得,这篇小说似乎缺少一些聚焦。即作者并没有把重点集中在描述“我”与塔塔的关系的演变上。作者对风俗的铺陈式描绘相当大胆,但是通过情节的推进来描述人物关系的变化却过于小心,仿佛担心读者一眼看穿故事的进展和作者的意图。小说的聚焦可以粗略分为内聚焦和外聚焦,但无论是“内”还是“外”都要完成聚焦,使读者对故事的脉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不要让读者把精力过多地花费在猜测故事线索方面。
看完整部小说,读者有可能发现,小说所讲述的故事,看似是“我”对边地生活的回忆,其实只是“我”的某种想象,即这些故事只是发生在“我”的脑海之中。类似的小说有很多,博尔赫斯的《南方》是其中的代表,这也是早年马原的小说喜欢玩的“花招”。或许需要强调一点,在博尔赫斯那里,故事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即那是主人公想象出来的,是一个“我”在否定另一个“我”。这其实是一种更深刻的“真”,旨在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的真实心理。具体到万小川的这篇小说,我还没有想清楚,这种安排是否有必要。我想,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与讨论。值得讨论的或许还有,小说的题目为何叫《第三个季节》?这个题目一定隐含着作者的意图,那这个意图又是什么呢?
责任编辑 侯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