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小看这一“握”
作者: 梅瑞琪【案例】某厂长去视察,恰巧碰上出口经理和某国客户在热烈地洽谈合同。见厂长来了,出口经理忙向客户介绍,厂长因右手拿公文包,便伸出左手握对方伸出的右手,谁知刚才还满面笑容的客人忽然笑容全无,并且就座后也失去了先前讨价还价的热情,不一会便声称有其他约会,匆匆离开。
思考:为什么某国客人会一改之前的态度而匆匆离开?
“人无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论语》,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深刻揭示了“礼”在人生中的基础性地位。在社会生活中,礼是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礼仪习惯和生活方式,要了解并尊重,才能促进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
回到文章开篇,为什么某国客人从热烈地洽谈合同到笑容全无起身离开呢?因为在某国的商务场合,用左手传递物品、握手或触碰他人身体是重大失礼行为。案例中的厂长显然触碰到了社交礼仪的敏感点,厂长未及时意识到错误,极可能会使客人认为本厂缺乏跨文化认知能力,进而质疑其国际业务处理水平。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了解、接纳和遵守对方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仅有助于达成合作,也可以增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礼仪差异,如见面礼中,中国传统的见面礼有作揖,但现代常以握手为主,同时伴有微笑和问候;日本一般行鞠躬礼,鞠躬的角度十分有讲究,度数越深表示越尊重,在正式商务场合或者面见重要人物时,可能会鞠躬到90度;欧美国家常见的见面礼为握手,在一些社交场合,女性之间或者男女之间还会行亲吻礼等。
今天我们便谈谈国际上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握手礼。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人们见面时会互相检查对方是否携带武器,以表示友好和信任,逐渐地,这种检查动作变成了现在的握手礼,成为一种表示尊重和欢迎的方式。所有人都会握手,但是如何握手能彰显个人风度、在社交场合中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呢?
姿势仪态:握手时行至距握手对象约一米处,双腿立正, 上身略微前倾,伸出右手,齐腰高度,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手掌呈垂直状态,认真一握,虎口完全贴合,四指包裹对方手掌,礼毕即松。
握手力度:握手时应用力适度,上下稍许晃动三四次,时间为三秒钟之内,与异性不可长时间握手或者紧握手。有人会问,用力适度到底是什么概念?这里有个小窍门,手中轻握550毫升矿泉水瓶,水瓶不掉落的力度即可。
眼神交流:握手时应微笑注视对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表达自己的友好与善意,切忌东张西望、神情闪烁、漫不经心,会给人敷衍之感。很多人在初入社交场合时会害羞,心里满是尊重但就是不敢看对方,以下两点或许能帮助到你:一是要锻炼自己,增强社交自信;二是运用“视觉错位”法,看着对方的眉心位置,也会让对方“误认为”在注视着自己。
先后顺序:采用“尊者先伸手”的原则。也就是长辈、上级、女性、主人先伸手;多人同时握手时,切勿交叉,要等到别人握完后再伸手,与数人握手时间应该大体相等。
语言互动:握手时,配合着适宜的问候语。如:“很高兴见到您”“最近好吗”“好久不见”等,声音清晰,语调热情,在言语上给予对方良好的感受。
注意事项:不要坐着与人握手;不要戴帽子、手套与人握手;不要仅握对方的手指尖,好像有意与对方保持距离;握手时,另一只手不要插在口袋里;不要拒绝与人握手。
握手礼,以简单的肢体动作,串联起人际交流的复杂网络,它是初次相逢时的破冰之暖,也是久别重逢的情感纽带,更是商务合作中的信任基石。让我们通过每一次握手,传递出善意、友好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