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小敏:粤剧的黄金时代,就是现在
作者: 俞佳铖化妆登场,她是挂帅上阵的女将;卸下油彩,她是温婉甜美的南粤女子。从一张白纸到粤剧名家,广东粤剧院首任女院长曾小敏用30载光阴,通过一出出折子戏,唱尽粤剧的华美与绵长。

人生如戏,唱着歌考入粤剧学校
1977年10月,曾小敏出生在广东佛山三水区乐平镇尹边村,爸爸、伯伯和叔叔都是军人,爷爷也是共产党员,对她的家教严格。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曾小敏的家族里虽然没有从事粤剧的专业人士,但粤剧影响着整个家族,也熏陶着年幼的曾小敏。五岁时,奶奶带她看广东粤剧院的演出,她被演员们绚丽精美的造型所吸引,便偷偷跑到后台看服装、头饰,觉得它们新奇而神秘。
后来,父母买了《帝女花》和《紫钗记》的黑胶唱片,常常在家里播放。那时的粤剧,对曾小敏来说是一种美好与温暖的象征。
年少的曾小敏表现出文体方面的特长。中学时,她曾打破学校的跳高和跑步纪录,还常在学校晚会上独唱歌曲,大家尤其喜欢她演唱的《蓝精灵》。
一天晚自习,父母突然来找曾小敏,说广东粤剧学校正在招生,建议她去试试。父亲说,这是他们思考再三的决定,一是希望女儿去大城市学习更多的知识,二是觉得女儿在文体方面有特长。在父母眼里,粤剧演员的气质很好,内敛稳重,父母希望女儿能成为这样的人。
入学考试时,曾小敏发现其他考生都在唱粤剧,只有她傻傻地边唱歌边做健身操。
老师认为曾小敏音域广,歌声挺有味道。就这样,曾小敏被顺利录取。好强的她知道自己没有粤剧基础,下定决心要比其他同学更努力。
曾小敏深知优异的成绩不仅需要悟性,还要比别人多投入一点。下课后,同学都去玩了,她就留在教室里复习;吃完饭后,她主动去排练场练习。她特别喜欢照镜子,除了“臭美”,更重要的是她要纠正自己的身姿。
四年级时,曾小敏因“毯子功”不错,被安排到男生组上课。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提高了不少,可她不仅不觉得辛苦,反而认为是好事,只有把基本功练扎实了,身体的协调性才会更好。一次练习中,满身大汗的曾小敏只是做了一个“后趴虎”(身体朝后跃起腾空仰翻)的动作,地毯上便留下一个湿漉漉的人形,那情景,既好笑又让人觉得心酸。
一次学校比赛中,曾小敏看到高年级同学表演的戏曲里有托举、喷火等高难度动作,勤奋的她便开始一遍遍地练习。最后,这套动作被她练得像模像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考试,曾小敏的总成绩都排在前三名。那些年,她参加了很多全国和省级比赛,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毕业前的三个月实习期,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到了广东省各个院团,只有曾小敏和另外十多个同学留在了广东粤剧院。三个月里,那些分配到全省各个院团的同学都陆续演上了主角,只有曾小敏和那十多个同学一直在跑龙套。


实习期间,曾小敏发现,广东粤剧院的前辈们对艺术的要求非常高,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把经验传授给年轻演员。可也有人说,广东粤剧院人才济济,很难有发展空间,正巧当时深圳粤剧团想成立青年团,希望曾小敏他们加入,还承诺让曾小敏当领衔主演。
就在曾小敏纠结之际,广东粤剧院的一个演出任务中,一名演压轴戏的演员受伤了。老师临时决定让曾小敏替补上场,于是,曾小敏在广东粤剧院有了第一个演出机会。
演出结束后,曾小敏的出色表演大获好评,广东粤剧院的领导希望她能留下来。曾小敏知道,这里是最有利于自己汲取养分的地方,便决定留在广东粤剧院。
戏剧人生,“狼狈不堪”的19岁首演
幸运的是,进入广东粤剧院不到一个月,曾小敏就有了演出机会——饰演《寒江关》里面的主角。剧场的观众席可容纳1000多人,她很兴奋,邀请了很多亲朋好友和老师同学前去观看她的表演。
然而,初出茅庐的曾小敏“轻敌”了,她只排练了一个星期就上台演出。结果到了第三场,她耍剑花时,剑穗竟飞了出去。曾小敏愈发紧张,一紧张就忘了台词,好在有旁边的乐师提醒,她才想起了台词。可之后,她的头饰又突然掉落一地,她只好匆匆跑回后台,最后全靠师兄师姐救场。
曾小敏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天谢幕时,老院长对观众说的话:“曾小敏今年还不到19岁,这是她第一次登台演出,今天她有点小失误,希望大家给她鼓励,给她掌声。”曾小敏当即哭成了泪人,眼泪里有难过、有羞愧,也有对老院长的感谢,更有对观众的感激。
这次失误让曾小敏有了阴影,她甚至害怕上台,一看到舞台就浑身发抖。整整两年,她都在自我反思,她意识到,一个戏曲演员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地积累经验。于是,她选择静下心来看别人演出,向前辈讨教经验。
两年后,广东粤剧院下乡演出《红梅记》时,主演突然晕倒,副团长让曾小敏顶替,她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装扮好推上了舞台。
救场如救火,曾小敏的演出非常顺利,也让她找回了信心。她的演艺事业越来越红火。2003年,曾小敏凭借《投江》中的精彩表现获得“红梅大奖”。2005年,广东粤剧院成立广东粤剧青年团,年仅26岁的曾小敏高票当选副团长。从演员到管理者,对于曾小敏来说又是从头开始。
建团第一年的春节就有下乡演出的任务。她知道,接不到演出邀请很丢脸,与其丢脸,不如主动出击。演出第一站,她选择了老家,她和团队成员每天连演十几场,观众的反响非常好。
那年春节,父亲每天开车送她去演出,母亲则为她准备好可口的饭菜,让她保持体力。在父母的支持下,下乡演出任务圆满完成。此后,广东粤剧青年团的名声逐渐传开。如今,广东粤剧青年团已成立10周年,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拿到每一届广东省艺术节的最高奖项,还成为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中获得奖项最多的剧团。
2014年,曾小敏准备重排《白蛇传》。但是有人提出,粤剧本来就有这个剧目,没必要再大费周章重排,她却说:“我要演一个属于自己的《白蛇传》。”
曾小敏组建了年轻的主创团队,以“情”为主线贯穿全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更贴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她扮演的白素贞清新典雅,俏丽多情,“长水袖出手”堪称一绝,被国内戏曲界专家和同行称为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一个成功创新。曾小敏也因此获得了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的双料大奖。
“白素贞”是曾小敏的最爱,她觉得这个角色足够美好、足够善良、足够坚定,正如她对粤剧热烈的追求与执着的爱。
戏我两忘,我的心里有一个舞台
除了“白素贞”,曾小敏还有很多经典角色,比如“断了忆思,明了心志”的霍小玉,“灯花月帐,酒满悲凉”的长平公主,“从此心花一瓣香”的龙女三娘……她演绎了数不清的角色,那些角色也滋养着她。
曾小敏曾写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个跨越时空的女性,忽似故人,款款步来,却宛如流着自己的血,我分不清,到底是我在塑造角色,还是角色在塑造我。”
一次次的舞台历练,让曾小敏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粤剧艺术家。2017年,她当上广东粤剧院的副院长,对粤剧院的发展有了全方位的设想。广东有600多个粤剧院团,但大部分院团集中在粤西的农村地区演出。她便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决定开拓城市青年群体市场。
2017年,粤剧院打造“新年睇大戏”活动品牌,开始尝试在城市卖票不赠票。谁知,第一场演出观众的上座率还不到三成,很多演员有些灰心,但曾小敏坚信票房是要守的,只要作品质量过硬,观众是可以积累的。果然,到了2018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了周末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有粤剧演出,观众上座率不断提升,不少场次甚至一票难求。
曾小敏还通过策划粤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将粤剧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征战南北,拼尽全力,皆因对粤剧事业的一片赤诚。一次演出活动中,有人提问:“粤剧的黄金时代是过去还是未来?”曾小敏反问道:“粤剧的黄金时代,为什么不能是现在?现在是传统文化大复兴的时代,年轻人回归传统文化成为潮流,粤剧正当时!”曾小敏希望自己是一扇窗户,更多的观众能通过这扇窗户看到粤剧的万千风华。
而今的曾小敏,除了是广东粤剧院的首位女院长,还是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无论是哪个身份,她都关注着粤剧的推广、青年演员的发展和广东戏曲剧种的生存状况等。
近些年,为了进一步推广粤剧,曾小敏把触角伸向了电影领域。她大胆跨界,利用粤剧和电影相结合的方式,以戏曲电影的创新实践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粤剧。比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就是曾小敏在保留戏曲中经典的唱、念、做、打的基础上,结合电影的表现形式进行的创新。这部粤剧电影在各大电影节(展)上屡获大奖,其中蕴含的“中国风”也令外国观众大开眼界。
2024年7月5日,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在全国上映,曾小敏以电影为载体,通过粤剧的形式刻画出一个为苍生立命、为万代立心的伟大女性形象。
尽管管理事务繁重,但曾小敏坚持每天练功,认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对得起舞台,对得起自己的使命。
曾小敏曾说:“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地方是安静的,那是我的舞台,只要踏上舞台,我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干净净的,能够完全地去拥抱属于我的世界!”
责编/高爽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