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灵感的收集者,智慧父亲铺就孩子的成长路

作者: 南山

目前,读小学三年级的马鸣志已创作了200余首诗歌。6岁时,马鸣志就斩获了儿童诗歌大赛金奖。2024年10月9日,不满8周岁的马鸣志成功加入中国诗歌协会,成为该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

谈到儿子诗歌创作方面的成绩,父亲马亭华深有感触地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当父母的要做他们灵感的采集者。”

睡前背唐诗成了必修课,

6岁儿子获儿童诗歌金奖

2016年10月15日,江苏省沛县国企职工马亭华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他给儿子取名鸣志。马亭华是企业宣传政工干部,喜爱写作,尤其擅长创作诗歌,还出过书。他的妻子是一位中学教师。

马亭华和妻子很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小鸣志还没出生时,马亭华就经常在家里播放唐诗,小鸣志上幼儿园时,就养成了睡前背唐诗的习惯。为了让孩子心怀诗和远方,马亭华夫妇便利用寒暑假带两个孩子去旅游,夫妻俩经常站在文人墨客留下名作佳句的地方,给孩子们讲解诗人与远方的故事。

丰富的积累让小鸣志出口成诗。上幼儿园中班时,有一次,老师问哪个小朋友会背唐诗,小鸣志一口气背了十多首。老师夸他有志气,常常喊他“大志”,并选他当了班长。

成为班长后,小鸣志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一次,下午快要放学时,一个小女孩放声大哭,老师问她怎么了?小女孩哭着喊道:“我想妈妈了,我要回家!”她这一哭,引来不少小朋友的“共情”,教室里顿时哭声一片,老师哄了这个哄那个,却没多大效果。这时,只听见小鸣志大吼一声:“上课不许哭,我是班长,都要听我的!”喊的这一声挺见效,小朋友们陆续停止了哭声。

放学后,小鸣志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母,“班里如果有小朋友哭闹,我会大吼一声‘上课不许哭’,因为我当班长了!”

儿子童真的话语被马亭华记录了下来,这也成为马鸣志创作的第一首诗——《我当班长了》,后来发表在一家报社的报纸副刊上。

马亭华发现,孩子的世界充满了想象,一朵花、一株小草、一件小事就能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

一天晚上,马亭华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到公园散步,一家人坐在湖畔的长椅上静静地享受着夜的宁静。小鸣志看到路灯照在湖面上,湖水波光粼粼,便脱口而出:“黑夜的路灯照得湖面亮晶晶,像星星掉进了大海里。”马亭华听后,连声夸赞儿子的话很有诗意,富有想象力,当即用手机记下了这首诗,并取名《彩色的家园畅想曲》。

2023年,广州市文艺报社《诗词》编辑部与安徒生文学社联合举办第三届“珠江儿童诗歌奖”征稿活动,马亭华把儿子的那首《彩色的家园畅想曲》寄去参赛,作品脱颖而出,摘得金奖。这时的小鸣志还不到6岁。

珍惜儿子那份童真,

做孩子灵感的采集者

人生第一首诗歌变成了铅字,又有作品获得大奖,马鸣志的创作热情瞬间高涨。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陪伴者、引导者,马亭华很珍惜儿子的那份童真。在他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父母要做孩子灵感的采集者。平时,儿子每一句富有诗意的话,马亭华都会收集、记录、保存下来。马鸣志有一个专门的诗歌创作本,每当有妙语、灵感时,他也会记录下来。

创作来源于生活,为了激发儿子的创作灵感,寻找创作素材,马亭华和妻子经常带儿子到郊外开展户外活动,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及新鲜事物。

2023年中秋节前的一个周末,天气晴朗。马亭华和妻子开车带儿子到郊区游玩,秋天的田野是孩子的乐园,马鸣志和哥哥追蝴蝶、捉蚱蜢,帮着农民收割庄稼,玩得不亦乐乎。

那次秋游,马鸣志捉到了一只蚱蜢,他把蚱蜢装进眼镜盒里,并放进去几片菜叶。第二天早上,马鸣志发现蚱蜢把叶子铺开,好似营造了一个绿色的家。于是他诗兴大发,当即写下一首诗。这首诗语言清新,充满童趣,马亭华一字未改地帮儿子把诗作投给一家报社,这首诗很快就见报了。

他鼓励儿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捕捉生活中每一个美好瞬间,并把它们变成一句句诗。一个秋天的傍晚,妈妈骑电动车载着小鸣志去接放学的哥哥。时值深秋,落叶在冷风的吹拂下四处游走,一些树叶打着旋儿追着妈妈的车子跑。马鸣志来了灵感,用妈妈的手机录下了自己的诗作。回到家,马鸣志把这首诗读给爸爸听,马亭华觉得儿子的诗充满了童趣,展现了孩子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就表扬了儿子,还和儿子一起给作品取名《坠落的黄叶》。

平时,马亭华对父母非常孝顺,身教重于言教,父亲的孝行马鸣志看在眼里、记到心里,并化作一篇篇动人的诗作。

一次,妈妈接马鸣志放学,路上他喊饿,妈妈看到路边有个卖烤红薯的摊位,就停下车买了一个烤红薯。红薯流着蜜,很甜,摊贩贴心地送给他们两个勺子,马鸣志对妈妈说:“这两个勺子是给那些谈恋爱的哥哥姐姐准备的吧?”妈妈却笑着说:“也许是为像我们这样的母子准备的呢!”马鸣志把第一勺红薯喂给了妈妈,妈妈吃后,笑着说:“谢谢儿子,这一勺红薯在妈妈心里最甜!”

而这温馨的一幕,让马鸣志有了创作的灵感,他在妈妈的电动车后座写了一首诗。马亭华对儿子的这首诗大加赞赏,点评说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在于从另外一种视角展现了母爱,喂妈妈一勺红薯的举动,更是体现了儿子对妈妈的爱,整首诗语言平实、感情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很快,这首诗被一家报社刊发出来。

父母助力,

成长路上享受诗歌带来的快乐

在父母的鼓励和引导下,马鸣志把写诗当成了一项爱好。诗写得多了,马鸣志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他认为写诗就是写出自己内心的答案。

之后,马鸣志翻阅自己写过的那些诗,每一首都能让他回想起当时发生的事。在马鸣志小小的世界里,诗歌就像一个宝物匣,里面装满了他生活的细微瞬间。

在马亭华的眼里,小鸣志活泼好动,很感性,又善于观察。马亭华和妻子经常教育孩子,在学校要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要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还叮嘱他在写诗之余,不要放松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马鸣志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学校表现得很出色。在班主任张慧娟眼里,马鸣志天真可爱,善于观察和思考,不仅语文成绩好,其他各科成绩也很优异。

作为语文老师,张慧娟发现,马鸣志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极强。有一次,张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小草时,马鸣志有感而发,脱口而出:“人生就像小草,时间到了就黄了。”张慧娟认为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还富有哲理。

还有一次,张慧娟在课堂上讲到风时,说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马鸣志却说:“风站在树枝上向我招手。”当时,张慧娟就被这句话感染了,其他同学受到马鸣志的启发后,也说出了“风给小树讲了个笑话,小树笑弯了腰”等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句子。

2024年重阳节,张慧娟让孩子们上讲台抒发对父母的感情。马鸣志当堂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出了对妈妈的爱和怕妈妈老去的复杂心情,还夹杂着些许伤感,十分感人。张慧娟借此机会,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孝道课。

在父母和学校的教育下,马鸣志还经常用诗歌来表达对祖国和革命先辈的爱。有一次升完国旗,马鸣志上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

马鸣志写诗出了名,很多同学都称他为“小诗人”,想跟着他学写诗。马鸣志欣然同意,帮助同学改诗,教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在马鸣志的带动下,全班掀起了一股写诗的热潮。不但如此,马鸣志还和几个爱好写诗的同学加入了学校诗歌社团。诗歌社团每周定时开展诗歌鉴赏、诗歌朗诵、采风写作等活动。在诗歌社团,马鸣志的鉴赏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马亭华也笔耕不辍,父子俩经常交流创作心得。马亭华的笔名是“黑马”,马鸣志则给自己取笔名“金马”,寓意自己是一匹奔跑在诗坛的金色小马驹,期待自己能写出更多更好的诗。

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马鸣志共创作诗歌200多首,其中100多首陆续在《东方少年》《少年诗刊》《延河》《语文报》《当代教育》《都市晨报》《劳动时报》等报刊上发表。稿费单如雪片般飞来,马鸣志把这些奖金积攒起来,打算为妈妈买一条金项链,这一举动让妈妈感动得落了泪。

2024年6月,马鸣志申请加入中国诗歌协会。9月,不满8周岁的马鸣志被正式吸纳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成为该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

马鸣志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诗。马亭华和妻子并没有为儿子制定太多的规划,他们希望儿子能继续保持这份对诗歌的热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世界,去表达自我。同时,他们也会帮助儿子平衡好学习与创作的关系,让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既能享受诗歌带来的乐趣,也能掌握学习的基本能力、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责编/高爽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