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如何拥有好情绪

秋冬季节的低落情绪,往往会随着气温回升而有所缓解。除了激素分泌的影响,以下这些被忽略的习惯也会偷走好情绪。

1.保暖不足  研究发现,当室内温度降至10℃以下时,人们不仅会感到寒冷,心情也可能变得阴郁,甚至感到焦虑;而当温度在11℃至25℃之间时,人们更容易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因此,冬季一定要注意添衣保暖,适量饮用热水。

2.缺乏运动  冬天宅在家,一方面减少了晒太阳的时间,另一方面户外活动的时间也被压缩了。长期缺乏运动会影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的分泌,这些物质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周末不妨在温暖的午后到公园散步或者进行快步走等运动,以提升大脑内啡肽的浓度,改善心情。如果天气不好,那么尽量多待在灯光明亮的房间,也能起到类似光照的效果。

3.睡眠过度  虽然冬季提倡“早睡晚起”,但过度睡眠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大脑和身体处于慵懒状态,让人感到烦躁、沮丧。

4.不均衡饮食  为了抵御严寒,人们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如火锅、烤肉等,却忽略了蔬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不均衡的饮食结构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从而引发不良情绪。此外,过度摄入高糖和高脂肪食物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影响外在形象和自信心,进一步加重负面情绪。

如何激活体内的“快乐激素”

激素是由体内不同腺体生成的化学物质,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情绪。以下几种激素能够提高大脑的活跃度,使人感到快乐和幸福。

多巴胺  它是大脑奖励系统的重要部分,与愉悦感有关,同时还参与人体的学习、记忆、运动等。多巴胺由酪氨酸合成,建议适量增加富含酪氨酸的豆类、深海鱼类、奶制品和坚果等的摄入量;新鲜蔬果,尤其是深绿色蔬菜和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等,也有助于多巴胺的合成。此外,看喜剧、听音乐、运动以及保持充足的睡眠,都能增加多巴胺的合成。

血清素  有助于调节情绪、睡眠、食欲、消化功能,提高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疲劳时做个按摩、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等都能增加血清素的生成。

内啡肽  被誉为身体的“天然止痛剂”,在享受美食或进行运动时,内啡肽的水平会升高。此外,晒太阳也能促进血清素和内啡肽的生成。

后叶催产素  后叶催产素通常随着亲吻、拥抱和亲密行为的产生而增加。这种激素不仅有利于分娩、母乳喂养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温馨提示:冬季偏冷色调,红、黄、橙、粉等暖色调可以打破冬天的沉闷气氛。比如选一条橙色围巾、将卧室床单换成暖色调、在办公桌上摆一盆绿植等,都能为冬天增添一份快乐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