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中年叛逆”, 我该怎么办
作者: 吕若琦李慧(化名)一直把女儿晓晓(化名)视为自己最大的骄傲,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晓晓都按照李慧的期望,一步步成长为别人眼中的乖乖女。然而就在李慧以为女儿会继续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在人生路上顺利走下去时,30岁的晓晓却猝不及防地进入“中年叛逆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家庭风暴。

以下是李慧的讲述:
A.女儿的叛逆期“虽迟但到”
从小到大,晓晓都是让人省心的孩子,成绩优异、性格温顺,总是能按照我和她爸爸的期望去生活。她读大学时听从我们的意见学了审计学,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稳定、收入可观。
我很高兴,觉得自己为女儿规划了最好的生活。晓晓唯一的不足就是在个人问题上不积极,30岁了还没有成家。那天一家人一起吃饭,我正想劝晓晓去相亲,她却突然告诉我们一个重磅消息:“我想辞掉工作,去学画画和摄影,然后自己开个工作室。”
我一听,心里顿时五味杂陈。摄影?画画?那不过是她的爱好,怎么能当成职业呢?我难以置信地看着她说:“你确定?这几年努力做出的工作成绩,说放弃就放弃?”
见我生气了,晓晓的声音轻了几分,但她还是很坚决地回答:“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我确定自己不想一直这样生活下去,我要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我听了她说的这句话,气得声音都发抖,“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保障的未来,你甚至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喜欢有什么用?我坚决不同意!”晓晓也激动地站了起来,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但语气依然坚定,“妈,我理解你的担心,但我真的想试试。我不想我的人生就这样一成不变,我想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我们的争吵声在屋子里回荡,家里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我试图用各种现实的例子去说服她,告诉她辞职后将要面临的各种艰辛和不确定性,但晓晓丝毫不为所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两人的冲突不断升级。每当晓晓提及辞职,我都会极力反对,有时还会因为情绪激动而哭起来。而晓晓也因为我的不理解而感到沮丧,她变得更加沉默,有时甚至会故意躲着我,避免和我发生正面冲突。
B.从前的乖乖女“不见踪影”
一段时间后,晓晓见我没有松口的迹象,便开始改变策略,和我冷战起来。我跟她说话,她不予理睬,下班回家就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或进屋看电视。我做好饭喊她吃,她也像没听见一样,即使我把饭端进房间给她,她也一口都不吃。
女儿和我对着干,我感到很失落。从小到大,晓晓一直是个听话的乖孩子,我还很骄傲地和朋友炫耀,晓晓没有经历过叛逆期。
我还记得她小时候不喜欢吃水果,我就会在她书包里塞一盒切好的苹果。放学接她时,如果我发现她没吃,就会要求她把苹果吃完才能吃饭。我给她报了兴趣班,她若是不想去,我就一遍遍地给她讲道理,直到她同意去上课。高考填报志愿时,她说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选的都是省外的学校,可我坚决反对,我不想让她离家太远,希望她在省内读书。那一次,晓晓的态度虽然很坚决,可拗不过我的软硬兼施,最终她妥协,改了高考志愿。
我也曾隐隐担心,晓晓独立以后会不会不愿再听从父母的安排。可大学本科毕业后,她又听从我们的意见去读了研究生,我觉得女儿还是从前那个懂事的乖乖女。
万万没想到,女儿30岁了却突然变得像个“刺头”,处处跟我对着干,简直和以前判若两人。我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为什么会闹着要辞职、不吃我做的饭、不谈恋爱,还对我一肚子怨气?
C.做不到的“相互理解”
我无法理解女儿的想法,也无法接受她的决定。在我看来,她这是在自毁前程,是在拿自己的未来开玩笑。为了阻止她辞职,我甚至动员了家里的亲朋好友来劝说她,但晓晓像吃了秤砣铁了心,任凭我们怎么说都不为所动。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拉住晓晓聊了很久。“你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看着她,眼中充满了不解和失望。
晓晓沉默了一会儿,抬起头,眼神坚定地说:“妈,我一直在按照你们的期望生活,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生短暂,我不能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我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那意味着要挑战你们的权威。”
她的话像一把刀,刺进了我的心里。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晓晓,是否真的懂得如何爱她。我曾经以为给她提供稳定的生活,为她规划好未来,就是对她最好的爱。但现在看来,我好像错了。晓晓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我们对她的理解和支持。
最终,晓晓还是辞去了工作,投身于她喜欢的事业中。看着她每天忙忙碌碌,一步步走向我无法触及的世界,我心里充满了担忧和不安。我担心她的未来,担心她的生活,更担心她后悔辞职。我不知道她的叛逆期何时才能结束,我更不知道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是否还能像曾经那样亲密无间。
点评:有这样一部分人,从孩童时期到长大成人都活在父母的严格管束和要求下,从未有机会做真正的自己。他们听话、温和,看上去很省心,一直是旁人眼中的“乖孩子”,但实际上,这只是他们压抑自我的结果。而他们这种压抑的情绪,必然会在成年后的某个阶段、某个节点,借由某些事件爆发出来。这种叛逆并非青少年时期那种对权威的挑战和对规则的破坏,而更多地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探索和对生活方式的重新选择。父母要做的,是放下自己的期待,放弃对孩子隐形的控制,学会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陪伴他们走过这段蜕变之路。
责编/高爽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