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慎打了小孩莫慌,这些补救之法快收藏
即使知道打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学习了更好的教育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如果真的没忍住打了孩子,怎么办呢?
打孩子后,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打孩子?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还是因为我的情绪失控?”
很多时候,父母情绪失控并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有多严重,而是因为自己当时压力过大、疲惫不堪,或者对某些事情感到束手无策。
通过反思,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更合适的处理方式。
比如,妈妈下班回到家,迎头撞见儿子在打游戏,立刻气不打一处来。她抢过游戏机,不由分说地打了儿子。儿子哇哇大哭道:“之前明明说好写完作业就能玩游戏,现在你不仅不让玩儿,还打人,坏妈妈!”望着泪眼汪汪的儿子,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单位受了气,才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后来再遇到情绪激动时,她会先深呼吸或暂时离开现场,冷静下来再和孩子沟通。这种反思不仅帮助她更好地管理情绪,也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反思之后,道歉是修复亲子关系的重要一步。父母可以保持与孩子平等的姿势,蹲下来,坦诚地对孩子说:“妈妈/爸爸刚才打了你,这是不对的。很抱歉,我不应该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道歉,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关爱,从而减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通过身体接触寻求和解也是不错的方式,比如拥抱或轻拍孩子的肩膀。
如果孩子愿意接受,父母可以这样做,因为这种亲密的举动往往能传递温暖和安全感;如果孩子不情愿,父母也不必因为内疚或急于修复关系而强行为之。强行和解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甚至进一步疏远亲子关系。相反,给彼此一点儿时间去消化情绪,让和解自然而然地发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举个例子。打了女儿后,爸爸真诚地向她道歉,并伸出双手去拥抱。但女儿当时还在生气,不愿意接受爸爸的拥抱。爸爸没有强迫她,而是温和地说:“没关系,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再聊。”
几天后,女儿的情绪逐渐平复,主动关心爸爸的工作。父女俩深谈下去,关系反而比以前更亲密。
尊重孩子的情绪、依照孩子的节奏是修复亲子关系的重要一步。和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耐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重建信任。
等关系缓和后,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沟通。比如问孩子:“你刚才是不是觉得很害怕?你是怎么想的呢?”可以详细和我说说吗?通过倾听孩子的感受,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并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法。
比如,妈妈发现女儿撒谎后,动手打了她。经历了反思、道歉等阶段,母女俩进行了一次深谈。
原来,女儿撒谎是因为考试不及格,害怕被父母责备。随着沟通深入,妈妈进一步了解到,女儿最近学习压力很大,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选择和女儿一起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温柔地告诉她:“无论成绩如何,妈妈都会支持你。”这样的沟通不仅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理解与关爱,也帮助她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亲子关系稳定下来后,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家庭教育改进计划。比如约定:“下次生气的时候,我会先深呼吸冷静一下,然后和你好好沟通。你也要答应我,尽量听妈妈/爸爸的话,好吗?”或者询问:“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希望妈妈/爸爸怎么做呢?”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的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经常情绪失控,或者无法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寻求外部支持。比如,参加父母成长课程,或者向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学习和实践,父母可以逐渐掌握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位妈妈在参加正面管教课程后,学会了用“选择轮”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她和孩子一起制作了一个选择轮,上面写着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深呼吸”“数到十”“到阳台坐一会儿”等。当孩子情绪失控时,他们会一起转动选择轮,选择对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孩子学会了情绪自我调节,也让妈妈感到更加轻松。
父母失控打了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反思和补救。通过道歉、沟通和改进,父母不仅可以修复亲子关系,还能为孩子树立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的榜样,更好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本刊观点
“世界不打小孩日”提醒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一场武力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于爱与理解的旅程。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次真诚沟通、每一次温柔引导,都是我们为孩子播下的爱之种子。这些种子终将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自信、自律和负有责任感的大树。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棍棒”,用智慧去陪伴孩子。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目光中长大,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理解与包容中找到幸福的答案。
贾方方 编辑 E:[email protected] T:010 6506 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