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伴学:打破传统,解锁学习新可能
作者: 张雁AI带着强大的知识储备与个性化交互能力登场。它会为孩子们开辟学习成长的新路径,还是沦为教育内卷的秘密武器?
希希是个初中生,期末考试物理没有考好。她向自己常用的AI诉说烦恼。AI(人工智能)帮助她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指出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肯定她,鼓励她保持自信……“它就像一个贴心的私人教师,永不疲倦地等着我。”她这样总结。
肖肖上初二,他从小学五年级起每周都去附近的一家AI自习室学习。每次一进门他就交上手机,在老师的监督下用学习机上的智能学习软件学习。有时候,他忍不住向老师申请玩一下手机,老师总是对他说:“这些题目都做对了,就可以玩10分钟。”
随着AI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AI来辅助学生学习,例如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教育软件APP、搭载AI教育软件的学习机、由此延伸出来的AI自习室等。“AI助学”“AI伴学”等新概念纷纷变成现实。
我国于2022年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AI技术和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2024年10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明确了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六大重点应用领域、29个典型场景,覆盖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所有关键应用层面。其中,人工智能以“智”助学的陪伴、辅助学习功能成为重点关注的应用领域。目前,国内AI伴学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作为智能辅助手段的AI伴学有哪些优势和弊端?笔者就此访问了一些教师、家长、专家和从业者。
学习机与AI自习室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你经常可以看到“学习机”和“学练机”的广告。作为早期学习机的智能升级版,它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AI应用。AI学习机对于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很多家长都持肯定态度,大赞学习机“省爸”“省妈”。胖爸家住北京市西城区,有两个上小学的双胞胎儿子大胖和小胖,辅导功课的压力非常大。后来,他买了两个学习机,要求孩子们每天做2个数独、20个小学核心单词、一组英语单词听写、100个口算,再加上语文的字词听写、预习和复习……都可以用学习机来完成。他只要从旁陪伴,解答一下他们的问题就好了。
学习机虽然节省了家长辅导功课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个精力同样还要花在孩子身上。比如要挑选适合孩子使用的学习机品牌和规格;很多学习机的功能繁多,想让孩子用好,家长先要会用;家长要花费时间陪伴和指导孩子;既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不使其沉迷电子产品,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视力和健康,科学调配学习和运动、玩耍的时间。
如果家长做不到,很多孩子即使有了智能化的学习机,还是不会用或用不好,有些还学会了偷懒或糊弄,以致破坏学习兴趣和习惯。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化的学习机对家长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习机的另一个问题是价格昂贵。品牌学习机一般在3000元~5000元,高配置的甚至7000元~8000元。但学习机并不能使孩子主动去学习,如果孩子用不了、用不好,家长又没有时间和能力帮助孩子,怎么办?
近来,一种以陪读老师+人工智能学习机的辅助学习方式—“AI伴学自习室”(简称AI自习室)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AI自习室通常配备智能学习设备和软件,又有老师陪伴,帮助学生使用这些设备和软件学习。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5万家面向中小学生的AI自习室。【1】
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AI自习室里,笔者采访了工作人员邹老师。这家自习室有十来个座位,平时人较少,据说周末可以坐满。到这里来的大多是小学高年段到初中的学生。他们首先要通过软件的测试,确定自己的学业水平和需要学习的内容。软件会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所有学习内容都与学校的教材同步。
那么,线下老师起到什么作用呢?不同的机构答案不同。邹老师表示,经过测评以后,系统会按照学习计划推送适合孩子能力水平的视频课程和习题。孩子有不会的题目可以拍照上传得到答案和讲解,系统会把孩子的学习数据自动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老师平时只负责监督,不会给孩子讲题。如果孩子实在学不会,家长可以为其增加另外收费的培训辅导。
郭先生在辽宁省盘锦市经营着6家“松鼠AI自习室”。在这里,老师会对每名学生进行辅导。他介绍,学习软件上的课程都是标准化的,不可能适应每个孩子的学习要求,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给他讲明白。另外,有的孩子自律能力差,需要老师监督提醒并组织一些小活动来激励他。老师了解孩子的需要后,可以给其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规划。
郭先生坦言,AI自习室适合一部分学习有困难、自控能力较差、家长管不了的孩子。如果学生基础太差,个别辅导价格太贵,效果也不一定好,AI自习室这种学习软件+真人老师辅助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帮助他们赶上学习进度。但能不能促进自主学习因人而异。相对而言,AI自习室在中小城市更受欢迎,对于学习机普及率高的大城市来说,这种自习室的魅力不大。笔者在周末探访北京城区另一家AI自习室时,发现大门紧锁,空无一人。据了解,该自习室自2024年9月开业以来,一直处于开开停停的状态,最近几乎无人问津。很多AI自习室选址在学校附近,一方面做托管服务,一方面提供一对一的个别辅导,AI自习只是他们的一项特色服务。有些甚至打着“AI伴学”的旗号开展变相学科培训。近来,几家全国领先的教育品牌正在把AI自习室纳入整个教育培训体系当中。业内的大品牌公司和业外的高科技公司结合会注入新的变革力量,大大改变AI自习室目前的格局。无论如何,这些遍及大小城市的AI自习室,促进了AI的下沉、落地,给广大普通孩子和家长带来了AI+教育的星星之火。
DeepSeek带来的革新与隐忧
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 横空出世。这一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在国际竞争、市场格局和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引发了深远影响。短短半月间,各大教育软件商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大语言模型。
与其他AI伴学方式相比,不少孩子更欢迎这种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和可以随时对话的新伙伴。希希说:“我主要用DeepSeek来做三件事:一是在阅读、摘抄时帮助我梳理和分析文本;二是写作文时给我一些思路和建议;三是有些题目老师讲的时候我没听懂,回来让它给我再仔细讲一讲。”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2024年年底公布的调查表明,13~17 岁学生中有 26%用 AI帮助完成作业,而 2023年这个数据仅为13%。【2】在一些学校中,由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不当使用损害了学术成果的独创性,引发了学术伦理上的争议,很多高校对此制定了限制条款。
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依赖AI给人们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项发表在美国《社会》杂志上的研究对 666 名来自不同人口背景的参与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者发现,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认知卸载和技能退化,使用户失去验证或质疑这些工具输出结果的能力。在缺少AI辅助的情境下,学生的创新表现平均得分降低了7%。【3】
“目前能够运用语言模型来辅助学习的孩子,本身就有较高的学业水平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郭先生表示,“教育是个专业性强的场景,只有基于教育特殊场景训练出的专业语言模型,才能胜任助学的任务。但这种应用目前还没有出现,因为训练数据不足。”
郭先生认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宜盲目推广大语言模型的使用。“大语言模型是一项不够成熟的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会形成错误甚至是虚构现实的答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AI幻觉’),这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极为有害。”
“AI就是个助手。孩子用AI时,AI就是个学习工具,好像他们用字典一样,其实陪伴孩子的老师、家长也是孩子的学习工具。我不反对孩子使用AI去解决学业上的具体问题,但建议12岁以下的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参与下使用AI。” 课程设计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徐莉说,“要全面考量孩子在什么样的一个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是最合适的。0~12岁是感官发展和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应该做更重要的事情—发展多种感官和社会情感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雄认为,在未成年人使用AI的问题上,要注意三个平衡:“学”与“做”的平衡、传统教学与人工智能助学的平衡、知识教学与逻辑训练的平衡。特别要注意防止过度使用AI导致的价值观混乱。“AI再强大毕竟是一个辅助工具,与学会个别的、具体的知识相比,培养元认知更为重要。”他说。
未来已来,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我们期待早日开发出适合教育领域使用的专业垂直语言模型,让技术创新为教育的个性化、普惠化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AI时代的家长怎么做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像技能树一样逐步点亮。一旦孩子尝到甜头,能够自主地使用这种伴学手段,就会越来越熟练甚至上瘾,自主学习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正如希希妈妈阿玲所说:“你只要不去压制打击,孩子的(自学)能力就会生长出来。”
杨雄认为:“家长要跟上(技术进步的潮流),先用先学,才能对孩子起到指导作用,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和抗逆力;培育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底层的逻辑训练,发展批判性思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育人’取代‘育分’,把学生从分数至上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可以鼓励尝试,但要谨慎小心。”徐莉提醒,“相对于学习知识,家长要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展,比如提醒孩子面对屏幕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久坐。此外,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和人际互动。在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孩子要更多地去发展感官和与人、与世界的连接。”
主要数据来源:
【1】搜狐新闻:教育行业新风口:5万家AI自习室背后的机遇与挑战。【2】中文互联网业界资讯网:2024年初美国Z世代学生对ChatGPT使用率达26% 较两年前翻倍。【3】腾讯新闻《AI正在让我们变笨了吗?一项新研究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