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屑飞舞时,古诗有了形状
作者: 张晨被动画驯化的想象力,终须用风中的柳丝、掌心的红叶来唤醒。
前段时间,7岁的儿子因为背古诗大哭了一场,原因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怎么也背不会,刚刚记下了“水光潋滟”,转眼又忘了“山色空蒙”。我反复为他讲解这两句诗的意境,企图激发孩子的想象。结果孩子咕哝了半天,崩溃地说:“我想象不出来。”
我也崩溃了,这么美的诗词,怎么会联想不出画面来?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背的古诗,不管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还是“侧坐莓苔草映身”的垂钓小儿,无论什么时候想起,这些美景都历历在目。我搞不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就在我即将接受这个事实的时候,戏剧性的反转出现了。放学回来,孩子兴冲冲地蹿到我面前,流利地背起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我细问了孩子的学习方法,原来是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给孩子们播放了“古诗动画”,将古诗的内容改编成动画片,孩子们看得高兴,也背下了这首古诗。
孩子出生时,各种主打寓教于乐理念的早教机构已遍地开花,商场里、马路边,三步一店,五步一机构,每个品牌都有自己主打的卡通形象。与此同时,电视节目以动画片的形式呈现,学校也把电子设备的声光电融入了日常教学。看似趣味十足,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
其实,寓教于乐并非科技时代的专利。记得我小时候,春天时,老师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找春天”;学习算术时,老师捡来颜色各异的石子,给我们排列演示“分”和“和”。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美术课上老师把我们带到操场,鼓励我们倒挂在单杠上,头朝下,看一看倒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这代人,是吹过春天的风、数过河滩上的石子、亲眼看过倒转的世界的。我们的眼睛、耳朵、手、脚是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思维和想象是无限延展的,学习到的知识,早已融进吹过耳畔的风声、倒悬时摇晃的蓝天白云里。
反观现在的“寓教于乐”,形式越来越狭隘。5分钟的动画片就能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春天、如何列加减算式。至于倒转的世界,找张图片“一键翻转”就轻松看到了。可是,学习真的是这样简单吗?学习水流速的公式,可能连一分钟都用不了,可只有当我们把树叶投入湍急的河水中,掐着秒表,敛声屏气地观察时,这种计算才和世界发生了联系。而由此感受到的真切和激发的联想,远比公式本身重要得多。
于是,在这个觉醒的春天,我开始尝试突破屏幕的次元壁。当孩子学习《咏柳》时,我带他到河堤上散步,观察随风摇曳的“碧玉丝绦”;背诵“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我们用雾化器和亚克力板模拟水汽折射出的彩虹。上周,我和孩子准备把《山行》中的美景用彩色的剪纸复刻出来。当我剪下一片片红纸作为“枫叶”,往背景板上粘贴时,孩子突然抓起红纸屑抛向空中,兴奋地大喊:“真正的霜叶应该会飞!”
作为母亲,这才是我所期盼的—当孩子老了,这些绝美的诗词无意中滑过心间,他能在被点燃的回忆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而非沉溺在电子屏幕上那些转瞬即逝的虚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