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公家训的修身与齐家之道
作者: 刘余莉 姜浩颖刘余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代表作:《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平治天下》《〈群书治要〉十讲》《刘余莉传统文化十二讲》等。
《金人铭》以“慎”为核心,涵盖谨慎、防患、谦逊等多方面的行事准则和处世哲学,着意塑造贤人君子以鼓励后辈修身养性,可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训瑰宝。
相传孔子在周地参拜后稷宗庙时,看到了一尊造型奇特的青铜人像。人像口部贴有三层封条,背后还刻着文字。夫子读罢,有感而教弟子道:“铜像上刻录的古训切合实际、中肯可信,你们一定要好好遵守。”这则故事记载于《孔子家语》,展现了古人家训对后人修身立命的恒久价值。
此段铭文经孔子亲笔抄录流传于今,名为《金人铭》,内容涉及周公旦以家训传达国训,教导儿子伯禽如何修身、治国。周公以家训告诫爱子,孔子以铭文教导弟子,他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祖宗家训规劝子孙后代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得以形成孝悌忠信、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勤勉好学等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并代代传承的原因所在。
谨言慎行的行为准则。《金人铭》以“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以戒,无行所悔”作为开篇,强调君子应注意一言一行。周朝的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姬诵时常与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有一天,成王送给叔虞一片剪成玉圭形的桐叶,并许诺以桐叶为玉圭封其为诸侯。待史官建议成王择吉日分封时,成王却说,当时只是开玩笑。成王的叔叔周公听闻,严肃地指出:“天子无戏言,言出必行。”如果君主不守信,天下将无王法矣。后来,成王分封叔虞到唐国做诸侯。
《论语·里仁》记载孔子曾说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句话应从言行关系出发作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君子言语不要轻易出口,如果行动跟不上则成为空谈;另一方面,君子的行为要配得上自己的言语。只有谨言慎行,才可谓君子。
防微杜渐的处世哲学。“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金人铭》中的这一句告诫子孙后代,应谨慎对待生活的细微处。周公在分封康叔时劝诫他,要牢记“惟命不于常”。他认为殷先哲王曾修明德行,具有天子美德,商纣却一步步失去民心致使殷走向灭亡,以此警示后代世事无常的道理。即使得到统治权也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思考如何治理好国家,不轻视任何细微隐患。
谦逊和善的榜样力量。《金人铭》放眼于国家治理,强调家训对他人、对国家的积极影响。周公在儿子伯禽即将前往封地鲁国任职时,以自身“捉发吐哺”的经历教导儿子谦逊的重要性。周公旦身居高位,仍能要求自己对他人保持恭敬有礼的态度。荀子赞扬周公具有“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的谦逊品格。这种品格也是《金人铭》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