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离标签陷阱,重塑育儿新视角
作者: 祝卓宏 苌雪祝卓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译有《正念生活,减压之道》《正念养育》《正念小孩》《青少年正念》。
苌雪
博士、副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咨询师。与祝卓宏合著《来自星星的你:送给孤独症家庭的礼物》,联合开发孤独症儿童家庭赋能课程GIFTS。
总是忍不住给孩子贴标签?不妨试试这两种练习,你会遇见更多可能性。
有一阵子,育儿圈里特别流行“鄙视链”。比如“学习鄙视链”,超牛娃鄙视牛娃,牛娃鄙视普娃,普娃鄙视渣娃。再比如“心理健康鄙视链”,据称焦虑好过抑郁,抑郁好过发育障碍。
家长总会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以为这是对孩子的客观判断,比如“我家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我家娃有多动症”。一旦我们给孩子贴了某个标签、下了某种结论,就会产生一种“标签效应”。我们会更容易关注与标签相符的表现,从而忽视了其他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一位爸爸觉得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总能看到孩子坐不住、理解力不好、对学习没兴趣。于是,他更加坚信自己给孩子贴的标签,忽视了孩子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比如学习压力大、缺少学习方法等。
“标签效应”会让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无法有效帮助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也会逐渐认同这个标签,认为自己不好、有问题,失去积极成长的动力。这时候,不妨试着做做正念练习。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会被自己的期望、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所扭曲,因此在面对孩子时,我们需要回归为人父母的初心,有意识地减少“标签效应”对养育的干扰。
正念观察孩子练习。像葡萄干练习那样,这个练习会让我们有如初见一般,带着全然的好奇和欣赏去观察孩子。刚开始,家长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用初心去看待孩子,心里充满了对孩子的评判。不要着急,这是一种很棒的觉知,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自动加工过程。大脑会基于经验快速地“解读”孩子,让人的注意力变得非常狭隘。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提高觉察力,有意识地放下那些解读和评判,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全新地去看待孩子。
感恩练习。当我们的内心被孩子的“问题”所充斥,就会忽略孩子的优点,以及他对我们生命的充盈;当我们太想成为“称职的家长”,就会对教育孩子的困难感到自责。感恩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向自己、向孩子敞开注意力,用更开阔和仁慈的视角去看待困难,以及孩子带给我们的爱与快乐。
可以先将意识集中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的形象浮现在脑海中,轻声问自己,对孩子的哪些方面觉得感恩。打开自己的心灵,想出三件值得感恩的事,多么微小的事都可以。然后将意识集中于自身,自问对哪些方面感到感恩。想出三件值得自我感恩的事,让答案自然浮现。对这个过程保持好奇,对体验保持开放。在实践中,不少家长都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体验和收获。快来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