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女儿每周都请一天假等
作者: 阿达丽高三女儿每周都请一天假
Q:女儿从进入高三后,每周都要请一天假。请假那天,她上午会上网课,有针对性地学习科目,下午则弹琴、刷剧,我能不时听到她的笑声。女儿成绩没有因此下降,但老师已经找了我好几次。我该怎么办?
A:孩子能安排出时间,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之余,还有放松娱乐的时间,让自己心情愉悦,保持成绩稳定。在高三这样一段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特殊时期,她却有极大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这非常难得。
看得出来,家长对女儿采用的这一学习策略持怀疑态度,想支持却说服不了自己;不想支持吧,孩子成绩在这里摆着,所以无法说服女儿。于是家长以老师为理由,来求证心中疑惑。
老师找家长,是出于学校管理的要求和集体纪律考虑,是正常职责所在。家长无须逃避,可借此机会和老师坦诚沟通,把孩子在家的情况详细说给他听,同时也可以向他保证,学校重大活动、重要考试,孩子不会缺勤。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对于少数孩子的个性化安排,在不影响大局(如整体教学进度、其他学生学习状态)的前提下,在高三这个阶段,老师和学校也没有什么理由拒绝。
心理学有个词叫“心理弹性”(也叫心理韧性或复原力),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时适应和恢复的能力。孩子的这个做法就是对“心理弹性”最好的注解。她每周留出一天的自主时间,根据节奏查漏补缺,用艺术减压,修复自己的状态。孩子的淡定、从容和高度的自律,体现出本身强大的生命力量,家长应该感到欣慰。
但在这个关键期,家长要关注孩子情绪状态是否平稳、学习节奏是否可持续和作息是否正常。若这些方面都没问题,那就不必困于形式。
4岁儿子竟偷偷干这种事
Q:前两天,4岁儿子偷偷挪走奶奶的椅子,导致她一屁股坐在地上,疼得站不起来了。我用同样方式让他摔倒,还罚他连续一周站着吃饭。奶奶觉得孩子闹着玩儿,没必要计较,妻子认为批评教育就够了。我真的做错了吗?
A:爸爸的做法是“你打我,我也打回去”的报复性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没有智慧和含金量的“镜像教育”,即我看到什么,就“反映”什么。你摔着了奶奶,那我也摔你,这是一种简单、粗暴、快捷的回应方式。
4岁孩子还没到用“尊老”这一道德标准衡量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发展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和“自我中心”阶段,道德发展上也处在“他律”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还会通过一些成人眼中的破坏性行为来探索身边事物。孩子拿掉凳子,可能只是想单纯体验拿掉凳子的乐趣,实则并无恶意。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体罚教育培养出的不是道德,而是对暴力的恐惧与效仿。”对于4岁的孩子,家长更需要智慧且有耐心的“建设性的教育”。比如用实例或绘本故事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行为,并让他参与照顾奶奶的康复过程,通过倒水、递药、按摩等行为,建立孩子的责任意识;其次,家长通过角色扮演游戏重现场景,引导孩子体会奶奶摔倒时的惊恐、疼痛,等等。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职责类似于“脚手架”,协助孩子通过克服各种困难,最后达到他能够得着的高度。这类做法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能培养他的共情能力。
如果爸爸能超越即时情绪,妈妈的批评教育能与行为引导结合,而奶奶的宽容转化为教导契机,在爱的氛围下,一家人形成教育合力,那么对孩子而言,就远胜于任何单一的惩罚。教育最大的考验是家庭中的每个大人,如何将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协调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