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言谈,亲子沟通如何跨越时空

作者: 谢际春

父母常年在外,维系亲子关系的方式只能是电话或者微信,可偏偏孩子“不善言谈”,怎么办?

Q:一位妈妈来信称:“我们在外打工好多年,十分挂念孩子,多数时候通过电话或者微信跟孩子沟通,但孩子不善言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A:我想告诉这位妈妈的是,你们需要仔细观察和甄别孩子的不善言谈是下面哪种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第一种,你能感觉到孩子想和你们说话、交流,但说不出来,甚至能感觉到他的急切。这种情况排除发育迟缓外,孩子多半是受限于词汇匮乏,或者缺少语言练习的环境和氛围。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又忙于农活和家务,在孩子语言发展关键期,少有人专注地陪伴他、认真和他说话、讲故事给他听等,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出现这种状况。

此时父母更要耐心、细致地多跟孩子互动、对话,并且保证交流的时长。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双方找不到合适的话题,父母可以在视频里给孩子讲(读)故事;如果孩子年龄稍微大一些,可以让孩子朗诵课文等,父母当热心听众。

第二种,孩子和父母相处太少,彼此之间很生疏。虽然孩子内心渴望父母的爱,却羞于表达。他日常与自己熟悉的人,比如爷爷奶奶、小伙伴沟通时流利、无障碍。

这种情况要求父母做好沟通的榜样,多主动引导、示范,尤其要有意识增加情绪、情感的分享和表达。同时,还需要学会帮助孩子识别、定义、分化情绪,有时孩子会出现躯体化症状,比如肚子疼等,可能是因为害怕、生气、委屈等原因。

第三种,孩子属于“内秀”型,早慧的孩子也有不爱说话的情况。孩子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都装在心里不说出来。或者不说话是因为不想听父母唠叨,觉得父母和自己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是这类孩子,你会发现一旦想沟通或者遇到紧急情况,他的思路清晰、表达顺畅着呢。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一方面要自己成长,否则很快就追赶不上孩子的脚步;另一方面,孩子再怎么假装“小大人”,也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只不过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孩子需求不一样。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这时“随时待命”的陪伴正合适。双方不一定要对话,可以开着视频各干各的,只是要小心千万别搞成孩子最反感的“监控”。

第四种,孩子除了懒言少语,还伴有情感淡漠、麻木、迟钝、没有回应等表现,这就比较严重和糟糕了,父母一定要重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通常早期有严重创伤,先天气质过分脆弱,或有精神疾病先兆,须尽早就医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