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常常想起这些满面阳光的人
作者: 关捷我与她的友谊大概持续了30年。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位大家闺秀,庄重而典雅。
我时常会翻开自己珍藏的《婚姻与家庭》杂志,也浏览我与编辑们的合影。于是,那些清晰的编采生活片断和可爱的面孔,就一一浮现在眼前。
这样令人心动的仪式特别适合在夜晚,在橘黄色的灯光之下。
这本杂志创办于1985年,我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给她写稿。我与她的友谊大概持续了30年。
记得在她创刊2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题为《我在〈婚姻与家庭〉杂志社里幸福着》的文章。我这样写道:“《婚姻与家庭》这本杂志代表着全国妇联的水平,是一位大家闺秀,她庄重而典雅,我愿意为她写稿。”
我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特稿、美文,讲述人间真爱、生活里的新希望。这些文章有的至今可以在网上看到电子版;有的被收录到一些文集里,可以在图书馆里看到。
记得我在杂志上发表过《兄弟抓阄定生死》,讲的是2005年12月20日发生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故事。
一对堂兄弟同时患上了白血病,家里筹集到的钱只够一个人的治疗费用。兄弟俩争着要让对方先治,于是,13岁的弟弟想出了抓阄的办法,但他悄悄作了弊,让14岁的哥哥胜出。这篇特稿刊发出来之后,感动了许多人,人们纷纷捐款,兄弟俩一同得到救治。
美文《奶奶要的百合味儿》,讲的是北京一位双目失明的留守奶奶,每个周末都能收到来自法国的百合花,说是孙女空运过来的。
真实的情况却是,另一个女孩每周都在东城的花店买来花送给奶奶,这是孙女对同学的嘱托。这篇小文以优美深情见长,在读者中间反应良好,转载率也很高。
我的选题与写作水平固然还可以,但杂志社朋友们的慧眼与编辑能力更为重要。每一篇稿件里面都有他们的心血,文章刊发出来果然比原稿精彩很多。
最初那些年,我一直有个愿望,想看看把杂志制作得如此精美的编辑都是什么样儿。终于有机会让我得以见到他们,果然是一群美好的人物。和我一同来编辑部的作家对我说:“他们很优美。”
我至今记得两个动人的细节:
有一次开会大家争执起来,作者是一派,编辑部是一派。争着争着,大家都沉默了。
这时,当年的主编左心平大姐站起身来说:“都别生气了,我们听作者的。”一句话,反倒让我们不好意思起来。
还有一次,我不小心弄破了食指,拿了一张纸巾包裹。一位编辑一晃儿就不见了,很快,她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出创可贴麻利地给我贴上。
我熟悉国内好多报纸杂志,熟悉好多编辑部里的故事。比较起来,《婚姻与家庭》编辑部里的故事最为动人。这个编辑部特别像一个美好的家庭,这里的人友爱、团结、和谐,像兄弟姐妹,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喜欢微笑。
好多年不见了,但我清晰地记得他们的笑脸—
樊爱国、孙小晋、左心平、保冬妮、魏长存、王红、刘萍、卢悦、阿木、张慧娟……
是的,我常常想起这些满面阳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