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晴雯、袭人与贾宝玉情感之比较
作者: 杨舒静 高岩晴雯、袭人与宝玉的感情之比较,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一个经典的话题。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他具有叛逆精神,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持反叛态度,他与众多女性角色的关系也是小说中重要的情感线索,其中与晴雯和袭人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晴雯是贾宝玉房中的大丫鬟之一,以“勇”著称,她的地位虽然低微,但她的精神和个性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袭人以“贤”著称,她从小因家贫被卖入贾府为婢,原是跟着贾母,后来成为贾宝玉的首席丫鬟。本文对两人与宝玉的情感关系作一比较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晴雯、袭人与宝玉之间的情感关系。
一、晴雯与袭人的身世、个性概述
(一)晴雯的身世、个性
晴雯是《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位于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关于晴雯的姓氏、父母、家乡皆无处可考。第七十七回写道:“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志,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后来所以到了宝玉房里。”晴雯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丫头,粗杂事情自然无须晴雯亲自动手,而且人人都知道她性情直率,小丫头和老婆子都不敢得罪她,她虽身为丫鬟,却轻闲得很。
晴雯美丽聪慧,桀骜不驯,刚直锋利,疾恶如仇,敢于反抗,虽出身低贱,但她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尊严,这方面与离经叛道的贾府少爷宝玉极为相投。晴雯的人品心术,皆无可非议,她绝对是整个贾府心性最端正的丫鬟,但晴雯的问题出在为人处世上,她对人对事皆肆意而为,不考虑人情世故,最终在大观园内失去人心。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王善保家的抓住机会,在王夫人跟前谗言,让王夫人将绣春囊与晴雯联系起来,误将晴雯认作是“狐狸精 ”,最终将其撵出怡红院,不久后晴雯便香消玉殒。
(二)袭人的身世、个性
袭人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位列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袭人,姓花,原名珍珠,出生于一个寻常人家,由于家中贫穷,父母无法承担她的生活费用,于是将她卖入贾府为婢,这样的经历让袭人从小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进入贾府后,她先是贾母的丫鬟,后又被贾母指派去服侍史湘云几年。在这段时间里,袭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忠诚,赢得了贾母的信任和喜爱。贾母见袭人心地纯良,恪尽职守,便将她赐给了贾宝玉,让她成为宝玉的首席丫鬟。宝玉知她本姓花,又见她如花般美丽,便联想到 “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为她改名为“袭人”。从此,袭人便走进了他的生活。袭人与晴雯的性格截然不同,她温柔和顺,懂得察言观色,富有心机,赢得了贾府主子的欢心。袭人对所服侍之主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贤良的性格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得她能够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立足,并得到王夫人的赏识和信赖。但她和宝玉最终无缘,在贾府败落,宝玉出家之后,袭人嫁给了伶人蒋玉菡,比起黛玉郁郁而终、晴雯香消玉殒,袭人的结局算得上善终。
二、晴雯、袭人与宝玉情感的比较分析
晴雯和袭人二人与宝玉之间的关系存在相同之处。首先,二人皆为贾府的丫鬟。袭人虽获得王夫人的支持,但没有实质的名分,一直到最后都只是丫鬟;晴雯与宝玉性情相投,但二人的关系并非男女之情,晴雯最后也未能善终。可以看出,由于阶级关系的悬殊,二人与宝玉的关系在表面上都是主仆关系。其次,无论是晴雯还是袭人,她们都对贾宝玉极为忠诚。晴雯性格直率,拥有反抗精神,能在精神层面理解他、支持他;袭人则温柔贤淑,能在生活上给予宝玉无微不至的照顾。
袭人对宝玉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作为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全意地照顾宝玉的生活起居。袭人对宝玉的情感是深厚而复杂的,她忠诚于宝玉,同时也对他抱有期望,希望他能取得功名;宝玉对袭人的能力也有着极高的评价,对她的照顾和关心感到无比安心,他甚至在梦中都将心事倾诉给袭人,足见对她的信任和依赖之深。宝玉深知袭人的辛劳和付出,因此时常对她表示感激和赞赏,在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后,宝玉还特意请袭人帮忙,用商量的口吻请她“瞒上不瞒下”,把晴雯的财物送出去,表现出对袭人的尊重和信任。总之,二人的相处方式既像主仆,也像亲人。当然,作为宝玉“初试云雨”的对象,二人相处模式中也有一些男女交往的意味。
而晴雯真心地将宝玉视为知己和朋友。在日常相处中,晴雯对宝玉的关心和体贴无微不至。当宝玉有需求时,晴雯总是尽力帮助他。无论是为他补裘还是为他排解忧愁,她都尽心尽力。晴雯与宝玉之间的互动充满了亲密与默契,虽然晴雯有时会对宝玉的任性和不羁表示不满,但她总是以直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宝玉也对她的话十分在意。他们之间的争吵和顶撞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嬉笑怒骂,而不是主仆之间的训斥。晴雯对宝玉的忠诚和信任也是她与宝玉格外亲密的体现,尽管晴雯在贾府中的身份地位较低,但她始终坚定地支持宝玉,当宝玉面临困境时,晴雯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身边,为他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忠诚和信任让他们的关系更加坚固。但是,晴雯对宝玉的亲密并非出于男女之情,而是一种基于深厚友情和相互理解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的定位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纯粹和真挚。
(一)从情感关系的实质看
关于晴雯、袭人与宝玉的情感关系历来就有着不同的看法。
学界对晴雯与宝玉的关系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友情说、爱情说以及回避定性的感情说。持友情说的学者,如何其芳,他在《论〈红楼梦〉》中指出,晴雯对待宝玉如同对待亲密的兄弟和友人一样,用平等的无邪的心去相处。他认为宝晴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以及互相引为知己的基础上,这种感情更倾向于一种深厚的友情,而并非异性之间的爱恋。笔者也倾向于友情说,从互动上来看,宝玉和晴雯之间的相处方式更像是朋友而非主仆。晴雯性格直率、泼辣,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宝玉则对她十分宽容和理解,两人之间的相处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和等级束缚。例如,晴雯因为宝玉的一句玩笑话而生气,并撕毁了扇子。宝玉并没有因此责怪她,反而向她道歉并让她继续撕,这种互动方式更像朋友之间的相处。而且宝玉和晴雯互相尊重和理解,他们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选择,像朋友一样沟通交流。在晴雯为宝玉补裘的情节中,晴雯顾不上自己的身体,替宝玉修补金雀裘,可见其二人友谊的珍贵。若要将“爱情”因素带入这些情节,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因为朋友之间存在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合理的。
在分析宝玉与袭人情感关系的学者中,刘心武先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宝玉与袭人之间的关系既有主仆之分,又有情感上的交融。袭人的忠诚和体贴让宝玉深感依赖,而宝玉的叛逆和不受束缚又让袭人感到无奈。李劼教授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和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宝玉与袭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仆情。宝玉与袭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超越了主仆界限的深厚情意,袭人的善良和体贴让宝玉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而宝玉的真诚和坦率也让袭人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林黛玉曾当着袭人的面说过:“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把宝玉和袭人的暖昧关系毫不客气地捅了出来。宝玉挨打后袭人的表白,字里行间充满了私情,自己也毫不客气地把自己当作宝玉的小老婆。在宝玉与晴雯发生冲突时,袭人张口劝架,也把自己和宝玉称作“我们”,完全把宝玉占为己有,似乎自己也真变成了主子。由此可见,袭人与宝玉之间有不一般的男女之情。
(二)从情感结局看
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完整描绘了她的高傲、短暂、悲惨的一生。“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描绘了晴雯的稀有和短暂,“霁月”象征着晴雯高洁傲岸的品质,这样的品质在复杂纷繁的大观园中是难能可贵的,“彩云易散”暗示了她终将遭受不幸的命运。“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展现了晴雯这个人物的矛盾性,她拥有强烈自尊心,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但现实中她身处低位,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矛盾让晴雯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活、饱满。“风流灵巧招人怨”表明晴雯因性情与美貌招致麻烦,她的性格正直坦率,样貌美若天仙,招来了他人的嫉妒和怨恨,最终香消玉殒。
与晴雯相比,袭人的结局相对较好。她性格温柔、体贴入微,深得王夫人喜爱。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则描绘了她温柔和顺的性格以及她未能与宝玉公子结缘的命运。“枉自温柔和顺”揭示了袭人性格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温柔和顺从。在大观园中,袭人以和善可亲的态度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和尊重。她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无论是对待宝玉还是其他姐妹,她总是显得温柔体贴、和颜悦色。然而,“枉自”二字却透露出一种无奈和遗憾,暗示了袭人这种温柔和顺的性格并未能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空云似桂如兰”中的“空云”二字暗示袭人虽然在宝玉面前表现得百般温柔贤惠,却无法改变她的命运,没能实现做姨娘的梦想。最后,“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则直接揭示袭人与宝玉的情感结局,袭人另嫁伶人,与宝玉无缘。
三、晴雯、袭人与宝玉情感关系存在不同的原因分析
宝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反叛思想的人物。他身处封建社会,却对封建社会的种种规范和束缚深感不满;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上仕途,对“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更是深恶痛绝;他反对封建礼教,对于封建家庭所推崇的伦理道德和婚姻制度持否定的态度;他热爱自由,追求个性的解放;他尊重女性,善待下人,言行举止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是作者刻画出反对封建制度的重要人物形象。
宝玉真心喜爱晴雯的原因,除晴雯直率、泼辣的性格和敢爱敢恨的态度深深吸引了他之外,还在于晴雯身上所展现出的真实与自由。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晴雯敢于挑战权威,不屈不挠地追求自我,这种精神与宝玉内心深处的追求是相通的。晴雯的出现,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世界的窗户。
相比之下,宝玉与袭人的关系则没有上升到这个境界。袭人虽然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但她的性格相对较为保守和传统,难以与追求自由平等的宝玉在精神层面产生真正的交流。此外,袭人始终执着地引导宝玉走上仕途,这与宝玉的想法相悖,种种原因使得宝玉虽然感激袭人的照顾,但无法在感情上与她产生真正的共鸣。
(浙江海洋大学)
作者简介:杨舒静(2000—),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
通信作者:高岩,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