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陕北民歌歌词的艺术特征研究

作者: 钟涛

新时代陕北民歌歌词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社会的丰富元素,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内心情感,通过口头创作的一种歌唱形式,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产物。陕北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陕北民歌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变革与创新的新要求。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成为急需关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对陕北民歌歌词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为传统民歌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陕北民歌的形成与发展

(一)陕北民歌的形成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陕西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降水量较少,季节差异较为明显,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陕北民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广袤的黄土高原赋予了陕北人民豪放不羁的性格,同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使得陕北民歌的旋律起伏跌宕,内容丰富多样。另外,由于黄土高原土地较为贫瘠,自然环境较为恶劣,陕北民歌中常常描绘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四处奔波的艰辛与无奈。

陕北民歌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及民俗活动而诞生,深刻反映了陕北地区人民的心理特征和文化艺术审美,乡村集市、年节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都是民歌传唱的重要场合。民歌中常常包含人们对劳动生活的真实描绘,如放牧、种田、纺织等,也有对爱情的直接表达。通过这些生动的内容,陕北民歌不仅成为人们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还成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二)陕北民歌的发展

陕北民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成为陕北地区重要的文化财富,例如,《走西口》《赶牲灵》等歌曲。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变革,陕北民歌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陕北民歌逐渐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大的舞台,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民歌与陕北革命历史紧密相连。

二、陕北民歌的口头传播特征

口头传播作为文明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方式,其伴随着人类信息交流而出现。陕北民歌以口头传播为主,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口头传播特征。首先,陕北民歌一个重要的口头传播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与其他的传统艺术有着较大区别,民歌的创作和演唱往往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紧密结合。例如,陕北方言中的一些感叹词、语气词在民歌中频繁出现,这些语言元素在口头传播中起到了强化情感表达的作用。同时,方言的使用也使得陕北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标识。其次,陕北民歌在口头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异,但这种变异并不会破坏民歌的核心精神和文化内涵。由于口头传播缺乏固定的文本,不同歌手在传唱同一首民歌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习惯对其进行再创作。例如,信天游在不同地方的传唱中可能会出现歌词的增减、曲调的调整甚至节奏的变化。

三、陕北民歌的歌词艺术特征

(一)歌词语言组织特点

1.语言的通俗性与地方性

陕北民歌是民众创造的艺术形式,因此其歌词多使用日常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复杂或者书面化的语言。比如在一些劳动号子中,歌词常常使用“哎呀嘞”“呔嗒呔嗒”等口语化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生动形象,还能够更好地表现劳动场景的氛围。另外,陕北民歌的地方性还体现在歌词中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上。比如,《掏苦菜》“太阳上来节节高,姐妹二人把菜掏,大妹子手提竹篮篮,二姐姐手拿剜菜刀”,就对人们的日常田间生活进行了描绘。

2.较强的叙事性

陕北民歌的叙事性通常体现在歌词中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不会进行细微的描绘,注重粗线条的勾勒。比如,民歌《十三上定亲十四上引》就利用简短的歌词对定亲和迎亲的故事进行了描绘。

(二)鲜明的形象性

陕北民歌歌词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具有鲜明的陕北特色。首先,陕北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及丰富的事物为民歌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创作者通过形象的语言有效表达陕北地区独特的泥土芳香。比如,“狗娃子一咬鞋底响,毛眼眼等候在窗棂上”“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等生动形象地对人们的生活体验进行说明,并且创作者合理应用比兴、白描等手法加强了对人物的塑造。其次,陕北民歌的创作者常通过比喻的手法使听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增强陕北民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比如,在《崖畔上开花》“干妹子你好来实在是好,走起来好像那水上漂”中,创作者就将妹妹走路的姿势比作水上漂,形容走路姿势好看。最后,陕北民歌歌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直观而具体,这种情感的形象性使得歌词更具冲击力。无论是对亲情、爱情的热烈表达,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陕北民歌都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形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例如,《你看下我来我看下你》中“青杨柳树长得高,你看妹妹哪达好”等具体事物的描写,可以将听众带入特定的场景中,进而增加歌词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三)优美的歌唱性

陕北民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歌词还具有优美的歌唱性特征。陕北民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叠字和衬词的应用,通过合理应用叠字突出情感。而且叠字可以进一步增强歌曲的律动感,提升陕北民歌的音乐美感,比如“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中使用叠字表达牙齿的整齐美感。衬词在陕北民歌中的应用多出现在句尾,如通过那个、呦、哎、呀等字词突出地方特色,并实现对歌词节奏的调整,比如“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就是通过衬句让人们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并且通过语气词展现歌曲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四)修辞手法的含蓄美

陕北民歌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进行形象化表达,这在表情达意、思想主题上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创作者巧妙利用修辞手法,能够使无形的精神具象化,进而引发人们的想象,达到一种韵味无穷的效果。在陕北民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谐音、对比、反问、比兴、反复等,比如《听见哥哥唱着来》中“一夜纳了两疙瘩鞋,熬油点灯你不来”就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女子彻夜难眠,孤独等待心上人的烦躁心情。同时,《送大哥》“公鹅展翅飞过河,留下母鹅叫咯咯”中,通过“咯咯”的歌词对鹅的叫声进行了模拟,并借助鹅的叫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

四、陕北民歌歌词创作带来的启示

陕北民歌歌词利用朴素的语言和通俗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陪伴着陕北人民,还对人们的歌词创作有一定的启发。

(一)拓展题材,丰富内涵

陕北民歌中包含大量题材,每个主题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也有所不同,这就为人们的歌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鉴于此,创作者可以在歌曲创作过程中合理利用生活素材,创作者可以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当地的文化元素,如方言、民俗等,使歌词更具地方特色和亲和力。另外,陕北民歌创作者在现代歌曲创作中将情感表达与生活哲理相结合,有利于探索情感表达的新途径。并且,在歌曲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对现实题材进行拓展和挖掘,这不仅能够增强歌曲的感染力,还可以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重视叙事,挖掘典型

陕北民歌中讲述的故事通俗易懂,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使人们产生兴趣。笔者认为,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典型故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能够在歌词中展现真实人物形象,进而增强歌曲的感染力。鉴于此,创作者在歌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对典型的故事进行挖掘,通过真实语言的讲述增强歌曲的感染力。陕北民歌对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或意象进行了描写,歌词内容极具哲理。当下,部分歌曲创作者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导致作品显得空洞乏味。陕北民歌的叙事性则提醒我们,歌词创作应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传递情感和思想。因此,创作者可以在歌曲创作过程中通过叙事的角度对典型的故事进行挖掘,并在歌词创作中采用叙事的手法对故事进行描写,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故事的逻辑性,还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完整的故事情节。

(三)贴近生活,接近群众

陕北民歌的歌词大多来自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人们对人生的感慨,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笔者认为,将歌词贴近民众,能够使歌曲具备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现代歌词创作中,创作者可以通过合理运用群众语言,增强作品的亲切感和感染力。创作者可以使用贴近生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歌词更加生动、形象,进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目前,一些创作者在歌词创作中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对真实情感的表达,这种创作形式并不合理。创作者在歌词创作过程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可以对生活中常见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提升歌词的感染力。比如在歌曲《成都》中,其创作者就对成都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了描写,并且对人们的日常逛街活动进行了艺术加工,使歌词更加通俗易懂的同时,更好地表达了自身的

情感。

(四)立足本土,彰显特色

陕北民歌基于黄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本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厚重的民族积淀。当下,如何在歌词创作中体现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陕北民歌的歌词创作应更加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表现,通过独特的文化元素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具体来说,在现代歌曲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合理地将当地文化与习俗融入歌曲中,以便突显歌曲的地域特色。比如,歌曲《东北民谣》就对东北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描绘,歌词中添加了许多特色的东北文化描写,这种创作手法能够进一步体现歌曲的地域性特色,并且更耐人寻味,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结语

新时期,陕北民歌创作可以选择的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并且语言的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陕北民歌创作者不仅坚持突显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还积极融合现代语言特色。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陕北民歌实现新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作者简介:钟涛(1994—),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

责任编辑 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