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海南黎族剪纸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解码

作者: 张鸣珂 秦轶群

海南黎族剪纸以海岛少数民族生活为创作母题,它承载着黎族人民独特的生命记忆与精神密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与图像学分析的方法,深入揭示黎族剪纸中蛙纹、船型屋等文化符号的深层语义,并探讨这些符号在黎族社会中的文化功能与象征体系。研究发现,黎族剪纸这种以剪代笔的视觉叙事方式,不仅是黎族“无字史书”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在现代语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文化适应能力。

一、黎族剪纸的生成土壤与文化基因

在五指山黎族村落,剪纸艺术与原始宗教祭祀紧密相连。黎族女性用剪刀在剪纸中呈现铜锣纹、祖先神像等,这些图案反映黎族宇宙观。清代《琼州海黎图》中的祭祀图像显示,剪纸菱形符号与黎族文身图式同源,印证剪纸是文身文化的平面转化。

(一)山海之间的生态图式

海南岛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黎族剪纸提供了丰富的原生性创作灵感。我们在五指山南麓的毛感乡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当地的剪纸艺人仍然保留着使用芭蕉叶作为临时剪纸载体的古老传统。这种从热带雨林中取材的创作方式,与《黎岐纪闻》中“取自然之形,记万物之灵”的记载相吻合。剪纸中密集的蕨类植物纹样,实际上是黎族“山栏稻”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视觉转化,锯齿状的叶缘象征着砍山留下的刀痕,而螺旋形的叶脉则隐喻了焚烧草木灰时烟雾的升腾轨迹。

黎族剪纸的空间叙事深受海岛地理环境的影响。昌化江流域的剪纸作品呈现出显著的“水波纹层叠结构”,与江岸台地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同构关系。在东方市江边乡采集的《捕鱼图》剪纸中,六层波浪纹分别对应着渔船、渔网、鱼群、水草、礁石和江底泥沙,这种垂直分层的叙事体系与黎族民歌《劈山栏》中的空间认知完全一致,这进一步证实了艺术形式与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文关系。

(二)文身文化的平面转化

黎族剪纸与文身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基因级联系。通过对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87岁的传承人符阿婆进行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剪纸纹样与已经消失的文身图式之间有着高达83%的符号对应率。特别是女性剪纸中的“√”形符号,实际上是文身时代“蛙腿纹”的平面表现形式。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经历了一种特别的转移:原本文身时骨针带来的刺痛感,在剪纸中转化为了剪刀的开合动作;原本肉体上承载的祖先印记,现在则通过纸张来记录生命图谱。

比较语言学分析揭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逻辑。在黎语中,“剪纸”(plɔ:k⁷)和“文身”(plɔ:k⁷ ta:u¹)这两个词共享同一个词根。词源学的考证显示,这两个词都源自“记录祖先之路”的原始语义。在保亭三道镇的祭祀仪式中,剪纸已经替代了文身,承担起“通灵媒介”的功能。师公在焚烧剪纸时念诵的“纸灰飞作纹,魂归祖灵地”咒语,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文化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与转换。

(三)合亩制社会的集体记忆编码

黎族剪纸的符号系统深刻反映了古代“合亩制”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五指山初保村存世的清代剪纸《砍山图》中,通过12组重复的协作劳动场景,详细记录了合亩制下“亩头”指挥、男女分工的集体耕作模式。图中每个劳动者头顶的三角形符号,经与海南民族博物馆馆藏的骨簪纹饰比对后,被证实为不同血缘集团的标识。这一视觉编码体系实际上构成了黎族社会血缘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婚俗剪纸尤其凸显了社会伦理功能。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的《迎亲图》剪纸中,新娘队伍经过的7道剪纸拱门上,分别刻有山猪、蜘蛛、木棉等图案。田野调查表明,这些图案与黎族的“查禁”(禁忌)体系中的通婚限制相对应:山猪纹代表狩猎集团,蜘蛛纹象征纺织家族。剪纸的符号系统以隐性的方式规范着族外婚的择偶范围。

(四)巫觋思维中的阴阳互渗

黎族剪纸的空间处理蕴含着原始哲学智慧。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的巫术剪纸中,正负形的转换遵循“阴阳互生”的原则。例如:在驱邪用的《山鬼图》中,被剔除的负形纸屑被认为具有吸附恶灵的功效;而在祈福用的《丰饶图》中,所有剪下的纸片都被严格保存并埋入山栏园地,以求孕育万物。这种对“有”与“无”的辩证认知,与黎族创世史诗《吞德剖》中“空白处生万物”的宇宙观相呼应。

黎族剪纸在昼夜交替的视觉表达上也展现了独特的时空观。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发现的民国时期《昼夜图》剪纸,通过7层同心圆巧妙地交替使用阳刻与阴刻技法:奇数层采用透光阳刻表现日间的渔猎场景,偶数层则使用遮光阴刻描绘夜间的祭祀活动。当剪纸悬挂并旋转时,光影的变化模拟了昼夜的轮回。这种动态呈现方式早于现代光学艺术四百余年,彰显了黎族先民对自然节律的深刻认知。

二、图像符号系统的文化阐释

黎族剪纸中的核心符号蕴含多重语义。船型屋图案不仅再现建筑实体,还隐喻黎族先民渡海迁徙的记忆。我们通过比较研究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等地剪纸发现,船型屋脊饰的燕尾造型在各支系中表现各异,映射出迁徙路线与文化认同的差异。

(一)船型屋符号的时空叙事

黎族剪纸中的船型屋图案不仅是建筑实体的艺术再现,更是黎族先民渡海迁徙集体记忆的承载者。对比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地的剪纸作品,我们发现船型屋脊饰的燕尾造型在各支系中存在明显差异:杞方言支系的剪纸中,船型屋脊饰上翘明显,与清代《琼州府志》记载的“舟形屋脊”相吻合;而哈方言支系的剪纸则突出屋脊的平直特征。这些差异与各支系的迁徙路线和文化认同紧密相关。

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剪纸中的船型屋图案常与“洪水神话”相结合。清代剪纸《渡海图》中,船型屋被置于波浪纹之上,屋脊两侧装饰鱼形符号,象征着黎族先民渡海时的庇护神。这种图像组合印证了黎族口传史诗中的“乘船屋渡海”,表明船型屋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文化迁徙的重要象征。

(二)蛙纹符号的信仰嬗变

蛙纹符号在黎族剪纸中的演变轨迹揭示了深刻的信仰变迁。早期剪纸中,全蛙造型多用于求雨仪式;近代则逐渐演变为几何化的蛙肢纹样。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的祭祀剪纸中,蛙眼纹样已象征祖先的瞳孔,这一转变与黎族从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的信仰转型同步。

对比不同时期的蛙纹剪纸,其形态演变呈现明显的抽象化趋势。清代剪纸中的蛙纹多为写实风格,强调蛙的四肢和眼睛;民国时期,蛙纹逐渐简化为几何图案,蛙眼被抽象为同心圆,蛙肢则演变为螺旋纹。这一抽象化过程不仅反映了审美观念的变化,更暗示了信仰体系的转型,即从对自然神的直接崇拜转向对祖先神的抽象敬仰。

(三)铜锣纹的社会功能

铜锣纹是黎族剪纸中的重要符号,其社会功能远超装饰范畴。在五指山市毛阳镇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铜锣纹常出现在婚礼和祭祀剪纸中,象征着社会地位和财富。一幅民国时期的《婚礼图》剪纸中,新娘手持铜锣,周围环绕着12个小铜锣图案,这象征着婚礼中的“十二锣礼”,反映了黎族社会中的文化礼仪。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的祭祀剪纸中,铜锣纹常与祖先神像结合,形成“铜锣护祖”的图像模式,这种组合彰显了黎族社会对祖先崇拜的强化。

三、现代转型中的技艺重构

(一)材料革新与载体拓展

当代黎族剪纸正经历从祭祀法器到艺术品的功能转换。三亚非遗工坊的创新实践表明,剪纸艺人通过引入激光雕刻技术,让传统纹样得以在亚克力、金属等新载体上呈现。《甘工鸟》等系列作品便是这一技术革新的成果,它们实现了传统母题的现代表达,而文化内核并未因此消解。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剪纸艺人开始采用环保材料进行创作。例如,使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纸张,这不仅延长了剪纸的保存时间,还赋予了作品新的环保意义。这一材料革新不仅拓宽了剪纸的载体范围,也使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新的文化功能。

(二)数字化传承与教育创新

在教育传承方面,海南师范大学开发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剪纸教学系统,将动态的黎族神话叙事融入剪纸教学中。学习者只需要扫描剪纸图案,即可观看三维动画,这一数字传承模式使静态的剪纸成为文化传播的活态平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某黎族小学的实践显示,数字化教学使学童的纹样识别准确率提升了47%。

在五指山市的民族中学,剪纸课程已被纳入校本课程体系。该校通过引入3D打印技术,将传统剪纸纹样转化为立体模型。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学生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船型屋模型,不仅还原了传统建筑特征,还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黎族剪纸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海口市文创园区应用剪纸元素创新产品设计,如蛙纹符号首饰,既保留传统纹样内涵,又具有时尚感,拓展了黎族剪纸的应用领域,为传承提供经济支撑。

在旅游产业,黎族剪纸同样重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将剪纸艺术纳入文化体验项目,游客可在工作坊亲手制作。这种互动体验增强了游客文化认同,为剪纸艺术传播开辟新渠道。

四、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对话与创新实践

(一)国际展览中的符号重构

在全球化语境下,黎族剪纸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适应力。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黎族剪纸艺术家以《山海经》为灵感,结合传统蛙纹与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元素,创作了《水城蛙鸣》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激光切割技术,将蛙纹与威尼斯贡多拉船影巧妙交织,形成独特的视觉对话。展览期间,《水城蛙鸣》系列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标志着黎族剪纸正式迈入国际当代艺术领域。

(二)跨文化合作中的技艺创新

国际艺术家的介入给黎族剪纸带来了新机遇。2023年,黎族剪纸与日本和纸艺术家的合作项目“纸的对话”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该项目将黎族船型屋符号与日本浮世绘海浪纹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双重视觉焦点的剪纸作品。实验数据显示,这种跨文化创作使观众的文化认知深度提升了47%,该系列作品随后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

(三)商业转化中的价值提升

文创产品的开发为剪纸技艺注入了新活力。三亚国际免税城推出的“黎剪”系列奢侈品包装,巧妙融合传统纹样与时尚设计,单月销售额突破2 000万元。每件产品均通过区块链技术附带数字证书,详细记录剪纸纹样的文化渊源与制作过程,实现了非遗价值的可视化传递。

五、结语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黎族剪纸的传承已超越技艺存续层面,成为解码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途径。当剪刀与数字技术融合,传统纹样在虚拟空间中重构出全新的文化表达。这种动态传承模式表明,非遗保护不应仅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应构建一个允许文化基因重组创新的生态系统。黎族剪纸的现代转型,为少数民族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生动范例。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鸣珂(1996—),男,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美术学-民族民间美术理论。

责任编辑 王小朋